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概况

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概况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数据库仅统计了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实际数字则远远超过这些值,表明了中国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速度。然而,民营企业代表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值得关注。表明中国企业存在新进入缺陷,即新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死亡率较高。

一、企业的创建

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统计了1998年以来的新建工业企业。由于该数据库仅覆盖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因此在统计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仍从微观层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企业的创建和生存情况。从图3-1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每年的新建数目保持在2 000家以上,2004年甚至超过14 000家企业。由于数据库仅统计了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实际数字则远远超过这些值,表明了中国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速度。新建企业是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发展的风向标,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创建数目的不断提升表明中国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市场充满吸引力,整个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当然,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也可以认为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将带来企业竞争的加剧。

2010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为143 291家,总产值达到16.38万亿元,分别占到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4%和总产值的27%。长三角制造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代表作用。通过对其2007年新建企业数目的统计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新建企业已经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移。从图3-2中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中仅纺织业、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企业进入水平。而先进制造业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制造业等都保持了较高的企业进入水平,表明了先进制造业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企业发展活力,也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阶段。

图3-1 1998年以来新建规模以上企业数目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图3-2 新建企业归属行业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混合所有制是中国模式下最重要的发展特点之一,理解中国模式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不提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图3-3、图3-4和图3-5中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背景下,各投资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从图3-3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或以国有投资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998年,国有投资占比100%的企业所占比例仍然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然而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与此同时,民营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稳步增长,尤其是民营企业。

图3-3 企业所有制(国有投资所占比例)

注:P表示资本金在实收资本中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民营投资占比达到100%的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38%激增至2007年的72%。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已逐步替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见图3-4)。

从图3-3中不难推断,国有企业数目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2007年,国有投资占100%的企业所占比例已不足10%,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退民进”的观点。然而事实上,通过一系列国有资产的整合和重组,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的发展优势主要来源于体制的不完善和政策的支持(Hoskisson等, 2000;Makhjia,2003)。国有企业面临着结构冗余、企业灵活性较差的问题(Ralston等,2006)。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优先考虑的不是企业的盈利问题,而是其政绩或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战略定位(Liu,2001)。同时,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并且由于软预算约束的存在,国有经济的存量甚至拖累了经济发展和其他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刘瑞明和石磊,2010)。

图3-4 企业所有制(民营投资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不存在破产和倒闭的现象。然而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国有企业从生存环境到内部结构都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因此,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呈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

受到中国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民营企业通常被认为是劣质资产,受到社会和政策的歧视(Huang和Chi,2014)。它们常常面临着融资困难、人才匮乏、技术层次低等发展障碍和瓶颈。同国有企业竞争者相比,民营企业通常缺少政策的支持;而在同外资竞争者相比时,民营企业又缺少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虽然民营企业的数量最多,但在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中,民营企业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然而,民营企业代表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值得关注。

从图3-5中可以看出,虽然与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仍存在差异。然而,外资企业的数量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态势。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中国企业不出国门就能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并通过产业链的合作拓展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外资企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Dunning(1980)指出,企业若想进行跨国经营活动,一定要先在某些领域具备特殊的优势。这些特殊优势为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获取垄断地位提供了可能,从而对东道国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市场时间的增长,外资企业本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溢出效应也逐步加强,其垄断优势逐步丧失,且受到中国人力资本、经营成本等不断上升的影响,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考验。

二、企业的生存

如前所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存在破产或退出的概念;而在市场经济作用的影响下,企业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企业通过寻求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获得生存。从图3-6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企业的生存时间较短。根据每年的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近25%的企业在第一年即死亡。表明中国企业存在新进入缺陷,即新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死亡率较高。

图3-5 企业所有制(外商投资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从图3-7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生存时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呈现出递增趋势。从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的累计生存率最低,其在第一年的死亡率接近40%;从业人数在100~300人之间的企业在第一年的死亡率接近30%;而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第一年的死亡率小于25%。曹裕等(2009)指出,中小企业生存问题是产业组织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死亡率高也是世界范围的共同现象。研究显示,在美国中小企业中,存活5年以内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68%,19%的中小企业可以生存6~10年,而只有13%的中小企业寿命超过10年;在欧洲,只有65%的中小企业能存活3年以上,而存活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只有50%。而在中国,从图3-7中可以看出,从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只有25%的企业存活时间超过3年。

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沿海区域企业普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竞争优势。为了研究这种地域差异是否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影响,本研究将企业根据其归属地,分为沿海地区企业和非沿海地区企业。其中沿海地区企业指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省区市的企业。从图3-8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企业在生存时间上并没有呈现出太大的地域差异,表明地区优势并未成为影响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

图3-6 企业生存时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蔡宁和王发明(2006)指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由于新企业在技术或客户关系的维护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所以不容易与现存的组织竞争,也不容易维持组织绩效的稳定,所有组织在幼年期死亡的几率较高。但同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又具有应变能力快、活力强、韧性高的特性。此种特性有利于降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配缺口,进而减少组织的死亡率。究竟产业背景是否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影响? 根据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本研究将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制造业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从图3-9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高新技术产业在生存时间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累计生存率上略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表明企业的高新技术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提供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和生存保障。

图3-7 不同规模企业生存时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从图3-10中可以看出,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类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中,外资企业的累计生存率最高。国有企业在成立四年之内,企业的生存率略高于民营企业,但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然而成立四年之后的国有企业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但仍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陈勇兵和蒋灵多(2012)指出,外资参与可以有效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一,FDI通过降低信贷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把资金导向那些资质良好的私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向金融部门传递了正面的信号,减少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外资参与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从而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二,外资参与企业可以同时进入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这样可以丰富它们的融资渠道以及转移相关的融资风险。最后,外资参与企业可以通过母公司获得信贷来规避融资约束。这些都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风险。此外,外资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存风险(Chang和Xu,2008;Douma等,2006;Zhou和Van Witteloostuijn,2010)。

图3-8 不同地区企业生存时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而对于国有企业,一方面被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特殊身份赋予其先天的竞争优势(Ralston,Terpstra-Tong,Terpstra, Wang和Egri,2006);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国有经济过多的规章制度和冗余的管理结构导致其效率低下,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拖累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国有经济退出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国有经济比重对企业退出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因为国有经济有一种政策性壁垒的作用,出于稳定地方和国家经济的考量,国有经济退出率相对较低(杨惠馨,2004)。然而,杨天宇和张蕾(2009)的研究发现,国有经济的比重对企业的退出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竞争机制的引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存现状,改变了其退出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在本研究中发现,国有经济在成立四年之内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生存能力,推断受到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较低、管理落后、政府导向等劣势影响,新成立的国有企业竞争能力较弱,生存现状严峻;但在企业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将得到显著的加强,受到政府支持作用日益增强,优势逐步显现,所以其生存率表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Shinkle和Kriauciunas,2010)。

图3-9 不同产业企业生存时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从图3-10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率是三种所有制中最低的,这也与我们的预期和经验相符。受到规模、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生存时间较短,是经济发展中最不稳定但却最充满活力的元素。

图3-10 不同所有制企业生存时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三、企业的发展

主营业务收入是反映企业经营现状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暗示着企业良好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用中国工业企业当年所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除以当年的企业总数得到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得以大致反映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从图3-11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和较强的增长能力。但从图3-12中可以看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带来的。民营工业企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表明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剥离劣质资产、优化优质资产,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图3-11 平均主营业务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

图3-12 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不同所有制)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

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表现,是企业生存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图3-13中可以看出,除了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时有一定程度的下跌以外,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自1998年以来基本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而从图3-14中可以看出,企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长贡献的。这一方面表明,国有企业改制后,其生存能力和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对国有企业高利润的担忧。这种高利润表象的背后可能是行业垄断和市场不完全竞争造成的。

企业的人均产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从图3-15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企业的人均产值自1998年以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经营效率不断提高。而从图3-16中可以发现,三种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在效率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国有企业的效率提升最快,从1998年的不到2 000元/人发展到2011年超过12 000元/人。民营工业企业的效率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从图3-16中可以发现,在2011年,其人均产值已经接近外商投资企业。

图3-13 企业平均利润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

图3-14 企业平均利润(不同所有制)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

图3-15 工业企业人均产值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

图3-16 工业企业人均产值(不同所有制)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