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我从小爱好绘画,孩童时已将自己临摹的毛主席像搁到小竹椅上,由小伙伴们抬着在墙门里玩。在五乡读初中时,擅长画连环画的竺仲文老师和校长俞育晟,都鼓励我学画。
记得那是1959年的一天,学校推荐我去宝幢与县内几位美工一起布置宣传公社化、大跃进的展览会,由此我参与了“墙头开花”画创作。
那年秋天,我考入鄞县一中(高中),美术教师宗先泰又引导我画画。及至1962年即将高中毕业,填写报考浙江美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志愿时,因“三年自然灾害”,各校都在缩编,停止招生,给了我当头一盆冷水,无可奈何,我走上了鄞县的文化工作岗位。
先从天童区(县级派出机构)文化站直到邱隘区文化站。当时,鄞县文化馆美术摄影干部周震老师,鼓励并想方设法培养我,让我学习美术知识,还推荐我到姜山、大嵩、邱隘等区加入阶级教育展览和农业学大寨展览的工作班子,写美术字,制作展板。其间我还结识了陈文蔚、盛元富等同志,更激发了我画画的兴趣。
“文革”期间的1969年,全国山河一片红,我开始学油画,从县革委会到天童、宝幢、朝阳等公社,画了许多大幅的毛主席像。此后,我进了县文宣队(今越剧团)成为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舞美班工作。工作范围小到画一张布景大到设计传统戏剧服装图案,同时有幸结识了宁波市戏服设计名师孙翔云。当看到不少戏剧服装图案经过绣花、缝纫,最终成为演员身上的戏服时,心中十分高兴。
1982年,我调到鄞县文化服务公司任副经理,与李立中老师一起筹办鄞县书画展,接触到十多位德高望重的名师。不久,帮助宁波、余姚和象山的几家照相馆设计布景,在周震老师和余东高、徐文星等同事的指导下,我画画的劲头越来越足,技艺也有所长进。
1986年9月,我调到鄞县文管办工作后,10月就参加了在保国寺举办的“浙江省首届文物保护考古培训进修班”。进修期间,我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速写练习,渐渐萌发了钢笔画速写的兴趣。几年后,组织上又送我到杭州大学历史系进修文博专业,当我得心应手地画古建筑和青铜器器物图时,便与速写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1988年起,我联系它山堰申报国保单位、东钱湖南宋墓道石刻群调查等,画了一批钢笔画。从中,画画停停并琢磨钢笔画名家之作,速写了一本又一本,就连赴外地、外省考察,也总忘不了用速写记录各地的风景名胜,并多次参与当时县政府在各地展览活动中的设计任务。
1992年、1996年,我分别设计出鄞县参展北京百强县博览会、宁波名特优胜产品贵阳展览会的展览场馆,还常为县政府赴深圳、成都等地担任展览总体设计。与此同时,在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时间里,因文物保护与利用需要,设计了王安石纪念馆、东钱湖名胜史迹陈列馆、沙孟海书学院、周尧昆虫博物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鄞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宁波服装博物馆等10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设计都由我一手操办,本办及相关单位协助,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又因工作、事务等原因,钢笔画创作停歇了几年。直到2008年,筹建滨海博物馆,区人大原主任徐祖良提议我为大嵩区名人故居画些钢笔画,于是我重起炉灶,再次点燃创作的欲望。2010年,区文管办主任谢国旗知道我的钢笔画基础,约我画一本鄞州区的文物史迹、风景名胜。就从这一年冬天起,我在业余时间潜心作画,笔耕不辍,日积月累,完成了109幅画。
以上是我几十年的画画经历,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由于没能到大专院校深造,只凭个人的爱好,基本功是不扎实的,缺乏捕捉生活的视角,创作灵感贫乏,大多数画面认识肤浅,技艺粗糙。因为小小的一幅钢笔画,仅用一种颜色来表现物体的形态、体积、质感,区别若干深浅不同的层次,组织轻重、疏密不同的线条,画静物、画人物、画动物、画风景,还牵涉到透视、素描、构图等基础知识。同时讲究远近、虚实、量质等专业知识,非一年半载之工夫。不过,我毕竟在鄞州区工作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情有独钟。我的工作范围和爱好两者一拍即合,自然使我萌发了为家乡留住历史记忆的念头,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一个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今天翻阅检点这些画作,难免存在不少不完美和不当之处,愿友人和同仁批评指正。
陈万丰
2011年8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