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发展水平提升

综合发展水平提升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撑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民生改善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和设施提升水平的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突出,贡献率分别达到30.3%、21.2%和21.2%。沿海地区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城镇化率达到50.31%,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9个百分点。在113个县中,有26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4个。截至年底,有效专利7404件。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撑作用继续增强。

2013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根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对全省和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全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能力提升,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13年,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为103.3,综合发展水平比上年提高3.3%。支撑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进程水平比上年提高5.4%,产业支撑水平提高2.6%,社会保障水平提高3.2%,设施提升水平提高3.7%,生态文明水平提高0.6%,民生改善水平提高6.8%。民生改善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和设施提升水平的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突出,贡献率分别达到30.3%、21.2%和21.2%。

一、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城镇化率提高幅度有所加快。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上年加快0.12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中,有4个设区市城镇化率超过50%,比上年增加1个。沿海地区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城镇化率达到50.31%,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9个百分点。县级市和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在22个县级市中,有20个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1个市超过60%,与上年持平;7个市在50%-60%之间,比上年增加3个;12个市在40%-50%之间,比上年减少2个;2个市在30%-40%之间,比上年减少1个。在113个县中,有26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4个。

(二)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较大。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秦皇岛(0.5204)、廊坊(0.4767)、石家庄(0.1909)、沧州(0.1300)、邯郸(0.0083)、张家口(-0.0831)、保定(-0.1829)、承德(-0.1844)、衡水(-0.1943)、唐山(-0.2751)、邢台(-0.4065)。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秦皇岛、廊坊、石家庄、沧州、邯郸5市高于全省,其他6市低于全省,高低相差0.93个百分点。从设区市看,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六大构成要素中,进程水平排在前3位为秦皇岛、唐山、石家庄;产业支撑水平前3位为廊坊、秦皇岛、承德;社会保障水平前3位为沧州、邯郸、秦皇岛;设施提升水平前3位为沧州、邯郸、秦皇岛;生态文明水平前3位为秦皇岛、保定、沧州;民生改善水平前3位为廊坊、石家庄、唐山。

(三)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增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641元,增长8.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增长3.4%。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引入多元消费模式和大型商业中心,为扩大消费创造便利条件。2013年,11个设区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75.2亿元,增长13.2%,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5.9%。

(四)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平稳发展。2013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科研活动成果丰硕,全省专利申请量27619件,授权量1818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18.7%。截至年底,有效专利7404件。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2.1%。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设区城市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164万册,占全省的60.1%。卫生事业得稳步发展,设区城市医生数达5.5万人,占全省的36.9%。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8%,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年末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9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74.6万人,增加30.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503.9万人,增加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737万人,增加42.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667.6万人,增加32.8万人。

二、城市发展稳步推进

(一)城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撑作用继续增强。2013年,11个设区城市完成生产总值8720.3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78.1亿元,占全省的42.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比例为3.0∶49.1∶47.9,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设区城市非农产业比重为9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高12.4个百分点。

(二)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11个设区城市总人口达到1470.2万人,比上年增加47.4万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唐山和石家庄市区人口分别达到351.9万人和303.9万人,邯郸、保定、张家口和秦皇岛市区人口在100万-200万人之间;50万-100万人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邢台、承德、沧州和廊坊;30万-50万人的城市为衡水。

(三)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2013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提高。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9.1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10个设区城市达到15平方米以上。供热、供气、供水、排水能力提高。集中供热面积504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0%;燃气普及率达到92.37%;供水管道长度达15514公里,比上年增加170公里;排水管道长度16273公里,比上年增加486公里。污染物排放治理和城市绿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为93.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9.0%,提高5.9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公园绿地面积22467公顷,比上年增加147公顷;公园面积达15892公顷,比上年增加926公顷。

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河北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但仍存在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偏弱、综合承载能力不高等突出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对结构转型支撑不利

突出表现为河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差距呈现扩大态势。2009年河北城镇化率比全国低4.6个百分,2013年差距达到5.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相对偏低表明河北城镇化发展步伐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型的支撑力度偏弱。从省内看,城镇化率差距依然较大,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相差12.06个百分点;22个县级市中,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相差28.09个百分点。

(二)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从设区城市看,2013年,全省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只有唐山市和石家庄市,在11个设区市中,有5个设区城市市区人口不足100万人,其中人口最少的设区城市人口还不足40万。而毗临的山东省100万人以上设区城市有13个,300万人以上城市有2个,设区城市中人口最少的也超过60万人。从县级市和县城看,2013年全省有22个县级市、113个县,数量高居全国第2位(比四川省仅少1个),但城区平均人口规模只有9万人,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个,不到总数的1%,尚有80%的县城人口不足10万人。河北省城市总体规模偏小,不利于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吸纳和辐射能力明显减弱。

(三)城市经济实力弱,对全省经济支撑不足

2013年,全省城市GDP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8%,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还不到三分之一,而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近90%,江苏省占60%,浙江、山东省占1/2。2013年,全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市区人均生产总值居前50位的城市,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为6个和5个,而河北省只有沧州市进入,居第37位。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226.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40元,分别仅相当于北京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50%、77%和60%,在全国排第23位。收入水平差距明显。

四、对策建议

应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

(一)加快形成层级合理、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城镇格局

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要完善层级结构,大力发展区域次级中心城市,重视抓好中小城市发展,承担好两大任务:一是促进河北人口就地城镇化,尽量把人口吸附在本地;二是增强反磁力,为疏解京津人口作贡献。要推动产城融合,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真正做到产城互动,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树立先进的规划布局理念。要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定位,合理安排功能区,科学布局市政和公用设施,统筹城市各类用地,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促进城乡一体,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和农村,各地特别是各县要坚持城乡全域规划,实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四规合一”,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下去。

(二)大力提升城市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

城市管理要人性化,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人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使城市真正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园。城市管理要精细化,规划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要着力提高规划的质量,强化规划的执行;市容市貌管理是最日常的管理,更需要严格细致、深入持久。城市管理要信息化,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促进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城市的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城市管理要社会化,坚持重心下移,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强化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同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作用。

(三)加快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生态文明。河北要实现绿色崛起,重点是城市的绿色崛起。要改善城市生态空间,结合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工作,树立大生态理念,统筹考虑整个区域的山体、湿地、森林、河湖水系,在城市间构筑生态隔离带和绿道绿廊。大力建设森林城镇,抓好城镇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海岸线、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坚持减法、加法一起做,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好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提高集约循环水平,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大力推进污水和垃圾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工业排放的循环利用,大力优化城镇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居民绿色消费。

项目负责人:王曙光        

项目组成员:彭永明 靳占恒 姚立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