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了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建立AD-AS模型,即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AD-AS模型在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由于总供给曲线在不同的情形下具有不同的形状,因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也相应表现为不同的类型。这里仅以综合的总供给曲线为例来说明AD-AS模型。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全的甚至是完美的,因为它总能使经济体保持充分就业的状况,从而总产量能达到潜在产量并且保持不变。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存在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从而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交点决定的均衡产量有可能低于潜在产量。利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将以上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说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关系,得到一般的AD-AS模型,如图5-10所示。
图5-10 一般情况的AD-AS模型
在图5-10中,当AD曲线与AS曲线的a点至c点段相交时,就是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是短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当AD曲线与AS曲线的c点至d点段相交时,就是古典学派的AD-AS模型,是长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二、AD-AS模型与经济波动
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为了方便分析,他们将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根据总需求曲线与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相互关系来对经济波动进行解释。
(一)经济萧条与经济繁荣分析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变动来看,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态下的均衡水平,如图5-11所示。
图5-11 经济萧条与经济繁荣分析
在图5-11中,y0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通过此点的垂直线LAS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S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假设经济在某一时期的均衡状态为E1点,即AD1与SAS的交点,这时国民收入为y1,价格水平为P1,显而易见,国民收入y1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0。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如果政府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则AD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在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经济会移动到新的短期均衡点,比如随着AD曲线的右移会使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
如果在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市场上另有强烈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因素,则AD曲线有可能移动到长期总供给曲线右方的某一点与SAS曲线相交于E2点,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2,大于y0点,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
(二)经济滞胀分析
下面考察总需求曲线不变而总供给曲线变动时对均衡状态的影响。如果AD曲线不变,SAS曲线发生移动,则会造成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图5-12所示。
图5-12 经济滞涨分析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可能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动而发生位置的移动,如农业歉收,外汇市场的波动,石油价格的上涨等。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要求承受更高的物价水平,或者在同等价格水平下,被迫减少产量。从而使原来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向左上方移动到SAS2,均衡点由E1移动至E2。这时,原先超出潜在国民收入y0的产量y1减少至y2,市场物价水平由P1上升到P2,表明生产降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而价格水平则提高到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经济出现“滞胀”。显然,由于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宏观经济的总供给状况恶化,这将导致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难以达到。
(三)长期经济均衡分析
在长期,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变化,经济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它与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此时,总需求的改变只会对市场价格形成冲击,而不会影响均衡产量和收入。如图5-13所示,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市场的均衡产量和价格分别为y0和P0,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时,AS曲线与AD曲线交于点E′,此时,均衡产量依然为y0,但价格上升至P′。
图5-13 长期经济均衡分析
由此可见,AD-AS模型是可以用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它既可以说明短期内经济的萧条、高涨与滞涨状态下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阐述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这也为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制定宏观政策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在长期内经济可以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在短期内经济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这会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政府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
三、外部冲击与AD-AS均衡的变动
(一)总需求冲击与AD-AS均衡的变动
1.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凯恩斯情形;另外一种为古典情形。
在凯恩斯情形下(见图5-14),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AD曲线向右移动至AD′,这时经济新的均衡点在点E′,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同样,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名义货币量的增加,也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
在古典情形下(见图5-15),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能改变产出,而只能提高价格水平。
在图5-15中,经济初始的均衡点为点E,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如果价格保持P0不变,则产品需求必定上升为y1。但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代表的已是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厂商不可能获得额外的劳动力来生产更多的产量。因而,在供给一定与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形下,只会导致更高的价格,而产量保持不变。此时,经济在点E″形成新的均衡。
图5-14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凯恩斯情形
图5-15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古典情形
沿用图5-15,当经济初始的均衡点为点E时,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里假定移动到AD′。不断增加的需求,将导致厂商尝试通过雇用更多劳动力来提高总供给,但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这只会推动工资和成本的上涨。市场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意味着实际货币存量将不断向其初始水平回落。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导致产品的超额需求不断下降,直至总需求再次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量相等为止。此时,新的均衡点为E″。
通过考察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均衡产量及均衡价格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到价格的上升仅导致名义货币量同比例的增加,而对产量没有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著名的古典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2.一般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政府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条曲线相交于何处。图5-16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
图5-16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一般情形
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有弹性的)部分,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5-16(a)中从AD1移动到AD2,这时产量较大的增加只伴随着价格水平小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弹性较小)部分,经济接近其潜在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5-16(b)中从AD3移动到AD4,产量增加很少,而价格水平却显著上升。
(二)总供给冲击与AD-AS均衡的变动
图5-17说明了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里考虑的是由于经济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而造成生产能力增大的情形。这时,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从AS0移动到AS1。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而且总需求曲线是相当无弹性的,如图5-17中的AD1,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水平P1将明显低于初始价格水平P2。另一方面,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如图5-17中的AD0,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大,甚至没有。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明了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都很小。
图5-18描述了从国外购买的投入品(比如石油)价格上涨的效应。这时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微观角度看,为了使厂商愿意生产与以前相同的产量,它们必须能得到更高的产品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这时经济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图5-17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生产能力的增加
图5-18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进口投入品价格上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