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善外商投资区域结构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

改善外商投资区域结构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强化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引资力度,但中西部的外商投资并没有明显增加。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差异因素,国家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条件,以弥补中西部地区先天不足与后天劣势。

2.2.4 改善外商投资区域结构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

长期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强化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要在短期内促使外商直接投资向中西地区转移绝非易事,但如果听之任之,必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更大的不平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深受影响,过去的成本低、政策倾斜等优势也不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受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加上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低成本的优势开始凸显,使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到中西部去存在可能。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加大对利用外资的区域倾斜政策

从实践上,利用外资初期,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倾斜政策积极作用的最好证明。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引资力度,但中西部的外商投资并没有明显增加。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差异因素,国家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条件,以弥补中西部地区先天不足与后天劣势。从国际经验来看,所有国家在吸引投资者去不发达地区投资时,政策上都体现出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以及一些相应的投资鼓励、补贴和奖励,而且地理位置越偏僻、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政府提供的政策就越优惠。如美国的西部开发、日本的北海道开发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开发,均体现出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

对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优惠政策应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可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可选择中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项目,享受鼓励类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等税收优惠;在金融、通信、法律等敏感服务业领域,中西部地区可率先对外资开放;优先安排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等行业吸引外资,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2010年,我国加大了产业梯度转移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力度,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还修订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需要注意的是,东部地区的外资经济已经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互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是支撑我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对中西部外资优惠政策的倾斜不能走以前区域发展战略的老路——以牺牲其他地区经济增长来实现。要注意协调各地区利用外资政策,避免恶性竞争,损害地方经济的长远利益。

2.改善投资环境

第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让企业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科学规范各类许可、审批、登记,进一步减少、压缩审批事项,解决效率低下问题。政府要讲信用,认真履行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承诺的政策与措施,树立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诚信形象。第二,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各省份要加快推进本地区交通网络对接,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在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通关建设,消除各种壁垒,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优化通关环境,降低行政和交易成本。第三,要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推动产业配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规划。培养区域产业配套基地,通过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地发展;还要重视中介服务、人员培训等外部环境的配套。第四,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出国学习、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高、中、低多层次人才。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合理薪酬分配机制留住人才。

3.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虽总体上落后于东部,但在区内已经形成了许多中心城市。其中的中心开放城市如重庆、西安、武汉、成都、长沙、郑州等地,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基础雄厚且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资本供给充足、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实力强。中西部地区利用FDI可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以中心城市为聚集点,打造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点带面”向周边地区扩散。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首先中心城市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中部各经济中心城市要根据国家对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例如,武汉应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心”,郑州将是“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其次大力发展城市园区经济,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政策优惠、管理体制高效等优势,使其成为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还有,通过对区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打造城市群,形成中西部经济的增长带。城市群要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中心城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周边城市作为传统产业和加工基地,构建阶梯分布的产业集群。

4.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的成本正在不断上升,投资于传统制造业的外资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成本的变动必然引起生产策略的调整,外资企业便有向成本低处转移的需求。东部地区可以利用这次产业调整的时机,加快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承接全球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转移。同时,可以利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密切经济联系,东部地区政府为相对比较优质的外资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牵线搭桥,利用国内经济联系为跨国公司制造业产业集群整体向中西部转移创造便利条件,使中西部地区在与越南、泰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中获胜。

【注释】

(1)2010年数据为商务部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统计时没有区别“有关部门”项。而截止到2009年的数据来自于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2010年)》,“有关部门”单独列出。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样所以无法加总。

(2)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使其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的势头。这时,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变得不经济,资本、劳动力、技术就自然而然地向落后地区扩散,缪尔达尔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扩散效应。

(3)杨先明.中国西部外资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汪旭辉.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兼论我国引资政策的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