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保险市场要素分析
一、保险市场主体
保险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是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的场所。从一般市场的构成要素上讲,只要有供给方和需求方就能完成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供给与需求双方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市场的发展。保险市场的特点决定了保险市场的构成要素比起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要复杂些,除了保险供给者与保险需求者,还存在为供需双方完成交易提供服务的保险中介人。
(一)保险商品的供给方
保险商品的供给方是指在保险市场上,提供各种保险产品,承担分散和转移投保人风险的各类保险人。保险商品的供给者有许多形式,但按法律上的所有权形式来区分,就只有两种基本形式。
1.政府保险人
指由政府投资经营的保险业务机构,但不一定由政府机构直接经营。有时国家也可以用法令规定某个团体为保险经营的主体,也可以将此称为间接国营保险,如日本输出银行办理的输出保险、日本健康保险组合等。目前,这种形式在欧洲各国,特别是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也被实行。它们都是由政府投资,属于国家专门经营保险的组织形式。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推行保险国有化政策,也纷纷成立国营保险公司,例如,印度有五家国营保险公司,埃及有三家国营保险公司等。
2.私营保险人
即私人经营的保险业务机构。按经营的目的,私营保险人又分为营利性保险人和合作社保险人。前者是为了获得利润经营保险,而后者是为了促进保单持有人的利益经营保险。我国《保险法》第70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取下列组织形式:(一)股份有限公司;(二)国有独资公司。”
(二)保险商品的需求方
保险商品的需求方是指保险市场上所有实现的和潜在的保险商品的购买者,也就是保险市场上的各类投保人。包括:
1.个人
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存在不仅使其财产有遭遇损失的可能,而且对于其生命和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同时,个人的不幸对于其家庭和好友等都会带来消极影响,从而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基于此,个人为了保障自己及家庭生活的稳定,对于保险——这种风险转移的手段,客观上就有了一种购买需求,成为保险商品潜在的购买者。
2.企业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可能情况进行预测、处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持续经营带来阻碍,而通过购买保险的方法,企业可将自己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样即便受灾,也可以及时得到补偿,从而继续自己的生产经营。因此,企业也有投保需求,成为保险商品潜在的购买者。
(三)保险中介
保险中介,指介于保险经营机构之间或保险经营机构与投保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销售、风险管理与安排、价值衡量与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介服务活动,并从中依法获取佣金或手续费的单位或个人。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上作用的发挥,是由其在专业技术服务、保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咨询等诸方面的功能所决定的。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要求,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是未来中国保险中介行业生存的前提,也是发展的方向。
保险中介人的主体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此外,其他一些专业领域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从事某些特定的保险中介服务,如保险精算师事务所、事故调查机构和律师等。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保险中介的出现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既满足了被保险人的需求,方便了投保人投保,又降低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保险中介的出现,解决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获得最适合自身需要的保险商品。此外,保险中介的出现和发展也使保险经营者从繁重的展业、检验等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市场调研、险种开发、偿付能力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以及传递迅速、系统运转高效的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同属于金融业,虽然目前中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政策,但金融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金融机构与社会各行各业接触广泛,同时具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因此,通过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开展兼业代理。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在一些单一业务量较小、业务面较广的分散性险种上,保险代理人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目前,中国城乡专、兼职保险代理人员已超过100万人,全国每年保费收入的60%以上通过保险代理人取得。
二、保险市场供求分析
(一)保险市场的供给
保险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保险商品的总量。保险市场供给如果用保险市场上的承保能力来表示,它就是各个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的总和。保险市场供给的形式体现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前者是指保险人对遭受损失或损害的被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给予一定金额的经济补偿或给付,体现在物质方面;后者是指保险人对全体被保险人提供的心理上的安全感,体现在精神方面。
保险供给是以保险需求为前提的,保险需求是制约保险供给的基本因素。在保险需求既定的前提下,保险市场供给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保险资本总量
保险供给是由全社会的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组织所提供的,而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经营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资本的量是一定的。因而能用于经营保险的资本量在客观上也是一定的。因此,这个有限的资本量在客观上制约着保险供给的总规模。在一般情况下,可用于经营保险业的资本量与保险经营供给成正比关系。
2.保险费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保险供给的因素主要是保险费率,保险供给与保险费率成正相关关系,保险费率上升,会刺激保险供给增加;反之,保险供给则会减少。
3.保险供给者的数量和素质
保险供给者的数量越多,保险供给量越大。在现代社会中,保险供给不但讲求数量,还讲求质量,而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保险供给者的素质。保险供给者素质越高,则其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而保险经营管理中的险种开发、条款设计、费率厘定、业务选择、风险管理、准备金提存、再保险、理赔、投资等,每一项业务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保险市场的供给。因此,保险供给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保险供给成正比关系。
4.保险成本
保险成本是保险人的实际赔付额和经营管理费用。保险成本高,保险费率就高,对投保人来说,就会影响其投保要求;对于保险人来说,成本高,所获利润就少,会影响其扩大保险供给量。所以,保险成本的高低与保险供给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保险成本越高,保险供给越少;反之,保险供给越大。
5.保险业利润率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着一切经济活动,保险资本也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如果保险业平均利润率高,就会吸引一部分社会资本投入保险业,从而扩大保险供给;反之,会导致保险人退出保险业,这样就缩小了保险供给。
6.保险市场竞争
保险市场竞争对保险供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保险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引起保险供给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保险市场上供给者数量增加,在总量上就扩大了保险供给。如果供给者数量减少,则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若是由于合并引起的数量减少,则并不减少保险的供给总量;若是由于破产或退出市场引起的数量减少,则会减少保险的供给总量。同时,一个竞争无序的市场会抑制保险需求,从而减少保险供给;竞争有序、行为规范,则会使保险市场信誉提高,从而刺激保险需求,扩大保险供给。
7.国家政策
国家对保险业发展所实施的宏观政策直接影响着保险供给。如果国家采取积极的、宽松的宏观保险政策(如政府对保险供给者实施较优惠的税率),保险市场的供给总量就会增大;相反,如果国家采取限制发展的宏观保险政策,保险市场的供给总量就会减少。
(二)保险市场的需求
保险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保险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它包括保险商品的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保险商品的结构需求是各类保险商品占保险商品需求总量的比重,如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率、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各自内部的结构等。保险市场需求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形的经济保障,体现在物质方面,即在人们遭受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能获得经济补偿和给付;二是无形的经济保障,体现在精神方面,即在获得保险经济保障之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由于转嫁了意外经济损失风险,获得保险保障,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从企业、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来说,无形的经济保障是经常的、大量的;而有形的经济保障则是局部的、少量的,两者都是客观存在和同等重要的。
保险商品服务的具体内容是各种客观风险,无风险则无保险。因此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保险需求产生的前提。保险需求总量与风险因素存在的程度成正比。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存在的程度越高、范围越广,保险需求的总量也就越大;反之,保险需求量就越小。
2.社会经济与收入水平
保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大于1,即收入的增长引起对保险需求更大比例的增长,但不同险种的收入弹性不同。
3.保险商品价格
保险商品的价格是保险费率。保险需求主要取决于可支付保险费的数量。保险费率与保险需求一般成反比例关系,保险费率愈高,则保险需求量愈小;反之,则愈大。
4.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保险业的发展与人口状况有着密切联系。人口总量与人身保险的需求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总量越大,对保险需求的总量也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民族结构。由于年龄风险、职业风险、文化程度和民族习惯不同,对保险商品的需求也就不同。
5.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保险需求成正比,商品经济越发达,则保险需求越大;反之,则越小。
6.强制保险的实施
强制保险是政府以法律或行政的手段强制实施的保险保障方式。凡在规定范围内的被保险人都必须投保,因此,强制保险的实施人为地扩大了保险需求。
此外,利率水平的变化对储蓄型的保险商品有一定影响。虽然目前投资理财型保险占据了一定的保险市场份额,但是由于红利没有固定的保证,所以也影响到客户对于投资理财型保险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