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证的概念与基础知识
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权证(warrant)和期权(option)等金融衍生产品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在我国,有关方面还没有对这些产品作出明确的定义。因此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专业名词混用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本书着重从权证/期权的内涵的角度,向投资者作出说明。不管权证/期权的名称与境外类似产品的名称有何不同,只要投资者了解了它们的本质内容,就可以自如地运用它们为自己的投资服务。
权证的本质是一种合同,其持有者以权证的挂牌交易价格购买了该权证后,就拥有了一个选择权,他可以选择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行使权证合同中规定的以某一个价格(即行权价格)买入或卖出该权证规定的标的资产。对于宝钢股份来说,标的资产就是宝钢股份的股票。
(一)权证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权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类:
(1)按照执行方式,分为美式权证和欧式权证。如果权证合同中规定该选择权的行使只能是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如某个交易日),那么这种权证就叫做欧式权证。如果权证合同中规定该选择权的行使是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如某个交易日)之前的任何一个交易日内,那么这种权证就叫做美式权证。由于权证是关于选择权的一种合同,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在选择权的行使时间上,美式权证比欧式权证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因此理论上美式权证的价格不会低于相同条件下的欧式权证的价格。宝钢集团所发行的是欧式权证。
(2)按照发行主体,认股权证分为公司权证和备兑权证两种。公司权证属于狭义的认股权证,是由上市公司发行的。备兑权证则属于广义认股权证,是由上市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一般为证券公司、银行等)发行的,不增加股份公司的股本。宝钢集团所发行的权证在持有人行使选择权后不会对宝钢股份的总股本产生稀释作用,因此它是备兑权证。
(3)按照权利内容,分为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如果在权证合同中规定持有人能以某一个价格买入标的资产,那么这种权证就叫认购权证。宝钢集团所发行的是认购权证。如果在权证合同中规定持有人能以某一个价格卖出标的资产,那么这种权证就叫认沽权证。
(4)按照标的证券,分为个股型、组合型、指数型等。宝钢权证的标的为宝钢股份。随着市场的发展,未来也将会出现基于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指数)、组合(如ETF、LOF)等类型的权证产品。
(二)权证的定价及决定因素
一般习惯是把权证的价值分成两部分: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权证的内在价值,是标的股价与执行价格两者之间的差额。就认购权证而言,内在价值等于标的股价减执行价格。就认沽权证来说,内在价值等于执行价格减去标的股价格。除非是很特殊情况,权证价值最少等于它的内在价值。具有正数内在价值的权证称为价内权证。如果是认购权证,则表示标的股价格高于执行价格;而若是认沽权证,则表示标的股价格低于执行价格。若标的股价格等于执行价格,就叫做价平权证。当标的股价格低于认购权证的执行价格,或高于认沽权证的执行价格,就叫做价外权证。在这两种情况下,内在价值都等于零。
期权和权证定价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是“无套利”原理。亦即权证的价值是排除利用任何现金、标的股和权证的组合来进行无风险套利的情况下的价值。可利用Black-Scholes公式等模型计算。
权证的定价比较复杂,有多个因素可决定权证的价值,下列七个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而大部分权证模型均考虑了这些因素。
(1)标的股价格。标的资产价格越高,认购权证的价值也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像低价配股、增发等措施会降低标的资产(如股票)等的价格,从而也会降低其对应的认购权证的价格。但对于认沽权证持有人来说,情况则相反。
(2)行权价格。行权价格越高,认购权证的价值越低——原因是标的资产的股价超过行权价格的几率变低。但对于认沽权证持有人来说,情况则相反。
(3)距离权证到期的时间。简单来说,权证离到期日越远,权证持有人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因此权证就越具有价值。它对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4)标的资产的波动率。波动率是标的资产的股价未来的变动幅度。无论认购权证还是认沽权证的价值都随着波动率的增大而增大。
(5)与权证到期日对应的无风险利率。通过购买认购权证,权证持有人可以较少的资金就享有正股可能带来的利润。投资者省下来的资金可投资在无风险金融工具上直到权证到期时才买入标的资产。这省下来的资金能赚取一定的利息。因此利息越高,权证的价值也就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认购权证的价值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对于认沽权证持有人来说,情况则相反。
(6)股息。股息会降低认购权证的价值。这是因为,持有认购权证,是不能获取标的资产的股息的。而且在我国,股票除息后股价会因为除权效应而下跌,造成权证价值下跌。但对于认沽权证持有人来说,情况则恰好相反。
(7)摊薄效应。在认购权证中,如果附以融资方案,则会降低权证的价值。假设宝钢方案中以配股形式发放认购权证,那么他的价值则会大打折扣。配股有比较明显的摊薄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