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是成功者
市场化的成功对于黄金企业来说,首先是一个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我们是内因论者,认为一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而外因只是条件。内因论认为人类有能动性,可以能动地改变或适应环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环境是第一性的,企业是第二性的。
企业作为人类的一种生产组织,生产商品和服务是基本功能,但所需一切生产要素皆来源于自己生存的客观环境,而其生产的产品又必须归之于环境,因而企业只能与环境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企业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力。如果因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与环境不适应,经常与环境发生许多摩擦与碰撞,甚至自我封闭与环境隔绝,就会使企业正常的新陈代谢受阻,严重者就会终结生命。
因为环境是第一性的,所以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普遍法则,这一法则左右着地球上物种兴衰更替,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它左右着社会组织的兴衰更替。对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很少会有人提出异议,并会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但是倒在这一法则面前的人和组织并不罕见。这是因为——
1.适者生存,知易行难
承认适者生存不难,但做到适者生存却很难。首先是因为人们对环境变化的认识存在滞后性。环境的变化初始往往是部分而不是全局性变化,是从隐性变化再到显性变化,因而不易被察觉,认识上的滞后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滞后,最后出现企业行为与环境要求的矛盾,轻者造成发展的受阻,严重者造成企业的倒闭。从这个意义上讲,适者生存,知易行难。其次,环境的变化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因而企业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随时与环境形成互动,在一段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不容易,长期做到这一点更难,所以可以有许多企业“明星” ,但能够做到百年长青的企业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适者生存,知易行难。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黄金企业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管理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变为了市场主导的管理体制;
(2)发展环境由相对封闭、垄断变为了日益开放、竞争;
(3)市场结构由供给相对缺乏的卖方市场变为需求相对不足的买方市场。
这三大变化发生在经济环境的不同侧面,但之间存在关联性。其核心和关键性的变化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第(2) 、第(3)种变化都是经济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所以,我国工业部门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所需做的种种改革,归根到底是如何适应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我国工业部门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发展课题,对于黄金企业来说,解决这个课题更是任重道远。
由于黄金具有硬通货的功能,所以“黄金特殊论”曾长期是我国黄金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是黄金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以此建立起了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我国20世纪90年代是市场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的时期,黄金企业的发展环境也迅速地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化,但是“黄金特殊论”直到这时的中后期仍在黄金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使人们缺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也缺乏内部调整的紧迫性,所以在1993年黄金市场化启动后,即出现了一个长达6年的沉寂期。黄金产品市场化改革直到10年后的2002年才算完成,成为我国市场化进程推进最滞后的行业之一。世间之所以有万物,是各种物种之间存在差异性的结果,但是,这种差异性也是存在于与环境相适应的前提之下的。如与生存环境不相适应,不仅不能保持自身的特殊性,而且还会导致物种的消亡。在黄金企业发展环境市场化明朗以后,黄金行业一度还希望以“特殊论”来作为维持原有的行业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希望延续使用行政的力量支撑这一管理体系的运行,但结果表明,为此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实践都是无效的。
环境第一性,企业第二性使然。
在黄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黄金特殊论”一度成为主要的思想障碍的事实也说明,适者生存,知易行难。
2. 1+1不一定等于2
我国企业转轨的过程中,一批企业迅速崛起,同时也有一批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落。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衰更替,在短短数年里就可以成长为行业的“霸主” ,但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一个企业“明星”又会顷刻垮掉。现在市场上已无常胜将军,但企业中不乏对环境变化敏感,而又努力为做“适者”而积极实践者。而事实表明,认识了适者生存法则,并努力实践者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适者” ,取得成功。实践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1+1=2,这是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少数人或是因其具有的超人才能,或完全是偶然性使其把握到正确的方向选择和有了正确的工作措施,而许多人的努力只是为正确认识的达成付出了学费,为他人的成功做了铺路石子,而他们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失败得很悲壮。正是因为如此,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个弱者。顺者昌,逆者亡,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发展法则。
适者生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运动法则,无论人们遵守与否,它都会发挥作用。“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人类单方面迸发出的豪言壮语而已。但在主观能动地去适应环境方面,人类却占世间众生灵之先。所以如果环境是稳定不变的,那么人类经过不断实践,也不难总结出一套长期有效、用之不尽的企业适应学宝典。问题是,客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企业就必须对自己的产品结构做出调整,为此企业的人力组织也必须相应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体制的变革等。企业不断地面对新情况,需要不断调整变化,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必须探索新的道路。由于人的认识存在渐进性和局限性,变化的加快,也便增加了犯错误的几率,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面对变化时都能百分之百地正确应对。客观环境变化加快不仅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因而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有一套固定的管理与运行规则长期不变,所以对环境事物认识局限性的矛盾远没有今天这样突出。另外,环境变化表现繁杂,企业必须能够从中分辨出哪些是未来方向性、本质性的变化,只有针对这样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如果是盲目地行动,或者找错了变化方向,一切努力就不是促进发展,而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发展的阻碍。但只有最优秀的企业才能敏锐地抓住环境变化的总趋势,并迅速行动,抓住机遇。而当环境变化已十分明显,成为普遍认知时再采取行动,为时已晚,因为别人已远远地跑在了前面。因此,应对生存环境变化不是一蹴而就、一变就灵、一变就可摆脱困境而取得成功。成功有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
1993年确定了黄金市场化改革取向,为了迎接黄金行业的市场化时代,不少黄金企业闻声而动,纷纷进行多元化经营,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今天回首,成功者寥寥,积极行动不仅没有增加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反而造成了不少后遗症和资源的浪费。一些积极的行动者因此背上了包袱,处于被动状态,而一些按兵不动的“保守派”却逃过一劫,在之后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所以并不是每一次行动都是前进,并不是每一次耕耘都有收获。1+1不见得等于2,在数学领域是绝对的谬误,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却得到了一次次印证。
因为要改革,所以必须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批判,但是出于义愤而对计划经济的鞭挞,往往会使人产生对市场经济的美好遐想,然而市场经济不是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 ,市场公平但不仁慈。在市场化时代黄金企业发展所受到的环境压力,远远高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受到国家格外关照的黄金企业,那时受到的保护和支持是多方面的,难怪至今还有人十分怀念那时的时光。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选择否定自己的过去,开始艰难地转轨,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在环境压力下的被迫,很少是一种自觉的主动,这个矛盾因我国黄金企业的特殊成长之路而更加严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