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要素市场到产品市场的渐进
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黄金行业也经历了一个从要素市场到产品市场渐进式的改革过程。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但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却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党的十二大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992年邓小平一锤定音,终于在党的十四大上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中国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市场规则全面接轨;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 5年过渡期的结束之年,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体系。虽然我国黄金行业是计划经济影响和束缚最大的行业之一,但发展环境市场化的推进,也必然使黄金企业的市场化渐进发展。人为的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对市场化进程产生影响,但绝不能永久地保持一个特殊计划经济“阵地” ,环境第一性,企业第二性使然。一般企业的市场化首先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品市场化开始,而后逐步发展到生产要素市场化,再到全面进入市场,实现运行机制的转轨。而黄金企业产品的市场化较一般产品的市场化滞后得多,是先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后实现产品的市场化,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是在“一头放开,一头管制”的状态中运行的。
具体而言,先是生产资料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双轨制”的取消,对黄金企业的生产资料分配指标也不复存在,生产资料的配置首先实现了市场化;之后,1993年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接轨的同时也取消了黄金发展基金和银行贷款优惠,黄金矿业发展资金的信贷实现了市场化。市场直接融资的开放直到2003年才得以实现。其标志是这一年8月14日、8月23日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2月23日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黄金企业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起步的,到9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职工身份的置换,合同制已成为当今黄金企业用工制度的主流。从黄金生产发展基金衍生出的黄金地质勘探基金始于1986年,一直延续到1997年终止。从此黄金地质资源转向了市场化管理体制,因而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已实现了地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但是,由于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统一的地质资源的市场的形成虽尚有一段距离,但方向明确,而且已成为唯一的选择。原来的计划分配,无偿使用的地质资源供给体系已不复存在。
总之,黄金企业发展资源市场化在新世纪之前基本完成,但是黄金产品直到新世纪之初的2002年才实现了交易方式的市场化。如果从1993年国务院明确黄金市场化改革取向算起,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如果上溯到国家恢复黄金制品市场供应的1982年,至今已过去了21年。但黄金交易方式的转变并不是黄金市场化目标的完成,而是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的开始。所以黄金产品的市场至今尚处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黄金产品市场化是进入市场化时代的我国黄金行业的重要特征,黄金产品市场化前后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1. 1982~1992年
这11年是我国黄金首饰需求市场发育形成的历史时期。1982年,我国恢复了黄金首饰市场供应,当年需求量不足1吨,到1992年已高达340吨,成为仅次于印度、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黄金首饰消费国,是当年我国黄金产量的3. 02倍。这一市场的形成为黄金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转轨基础和具备了产品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为我国黄金市场开拓了一个很大的黄金商品市场需求空间。
2. 1993~1998年
这是中国黄金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1993年,国务院明确了黄金市场化改革方向,并推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在这一时期主要完成的是黄金市场价格机制的发育改革:
(1)黄金价格由固定价格制转变为与国际金价接轨的浮动价格制。
(2)黄金价格由国家审批制转变为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际金价变化自主调整。
但这一时期的黄金价格机制的改革都是在黄金统收统配管理体制中进行的,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定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机制。但因此国内黄金价格日益与国际金价变化同步,市场价格导向在黄金矿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为黄金统收统配计划体制的破除准备了条件。
3. 1999~2003年
1999年对黄金统收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被提上日程。为慎重起见,有关部门起始仅是试验性地在部分地区、部分环节上进行改革。1999年底作为黄金统收统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率先放开了白银管制,实现了白银市场自由交易。此后开始了放开黄金管制的改革,取得了以下改革成果:
(1)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行,标志着黄金交易实现了由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平稳过渡,黄金管制放开。
(2) 2003年黄金许可证制度取消,黄金加工、批发、零售全面放开,黄金产品放开管制。至此,黄金统收统配制度宣告结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完成了黄金及黄金制品的交易方式由计划指令分配向市场自由交易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曾被视为我国黄金市场化的最终目标,而成为当时中国人民银行黄金管理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人们的认识也在深化,其中最为集中的一点是,这种以实金交易方式变革为核心的黄金市场化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商品黄金市场,而商品黄金交易仅是市场交易的极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是黄金投资所形成的交易量。而以商品黄金自由交易为目的建立的交易市场,无论是市场所提供的产品,还是其平台功能都难以满足黄金投资的需求。所以我国在完成黄金交易方式变革后,黄金市场功能发育又提上了改革日程。
4. 2004年以后
以2004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上海发表的“三个转变”的讲话为标志,我国黄金市场化开启了一个改革的新纪元。这是一个发育和完善我国黄金市场投资功能的历史时期。
上海黄金交易所是一个面向少数企业法人的现货实金交易市场,在开业之时,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就指出:“(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完善现货交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发黄金投资产品,逐步建设成为金融投资业务为主的金融市场。 ”此后的两年中,为推动黄金市场投资功能的发育,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工作。再到周小川行长提出我国黄金市场今后要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转变;由现货交易向黄金衍生品交易转变;由国内市场向融入国际市场转变。对黄金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与目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有关专业人士认为,黄金市场交易平台的延伸、黄金交易产品的创新和黄金市场交易及管理法规体系的完善是这一历史阶段改革面临的三大任务。
虽然黄金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黄金市场体系尚在发展之中,但黄金交易方式市场化的完成,使黄金企业发展环境的市场化条件已基本完整。黄金企业在新世纪已进入一个市场化时代,发展环境与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已完全不同,企业发展理念、行为选择原则、追求目标的确立,以及企业结构的构筑等都需要较大的调整变化。黄金企业已经在转轨的道路上跋涉了多年,今天,新世纪还要攀上一个新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