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后工业社会,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企业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成功的管理绩效,成为企业持续成长、永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而其前提是建立一套符合公司成长的,能促使公司绩效提升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统计和运筹学等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投资决策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是在19世纪中后期现代公司制度诞生以后,公司所有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而提出的。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监管手段,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与环境的急剧变化,要求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要有新的视野;同时,变革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我国企业强化管理规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当前,传统的以财务数据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弊端日显。近年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绩效报告已证明了这一点,不少公司本来有不错的财务指标,但由于不注意新产品的开发,不注意市场份额的丧失,不注意公司内部技术能力、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客户满意程度逐渐恶化,公司走向衰退。今年绩优,明年亏损公司的不断出现,也使投资者开始摒弃以财务数据为核心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而越来越看重公司的发展前景。
在如今的3C (顾客: Customer、竞争: Competition、变化: Change)时代,去年一项赚钱的买卖可能今年就不再赚钱甚至亏损,仅靠单纯的财务指标:如资本报酬率、现金流等,只能评估过去的绩效情况,根本无法衡量公司的未来发展预期。这样,作为激励约束经理人员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工具的绩效考核指标,可能滋长经理人员的短期化行为。过去“承包制”的负面教训也在于此:仅仅将事先确定的企业财务指标(主要是利润、收入、成本等)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而很少考虑经营者在非财务方面的贡献和绩效,也不管承包期以后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一些“多级法人制”的企业集团内部也有相同表现。
当前,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对产品质量、顾客服务及满意程度的关注已成为现代企业绩效控制改革的方向。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建立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公司绩效评价由来已久,从最早的财务评价到逐步发展到创新的财务指标体系,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务层面指标和非财务层面指标结合的战略绩效评价阶段,其中代表性的有90年代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提出的战略平衡记分卡所包括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标志着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国内很多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战略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的投资无不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关。公司的投资扩张是否实现了企业的战略就变得很重要,因此,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很有必要,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很难分清它们,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必须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绩效管理被认为对于公司的业务战略的执行意义重大。绩效管理作为管理控制的有效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绩效管理可以被诊断控制使用和交互式使用,按照Robert Simons教授诊断控制定义为:经理用于控制企业成果并对绩效标准的偏差进行纠正的正式管理系统。交互式控制的一个特征是整个公司都卷入战略发展中,通过战略的、战术的和操作层的信息的相互交换,讨论目前和将来的战略。为了使其成为可能,使用绩效管理来确认战略重要性的变化。我们研究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是指对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决策的效率以及结果做出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即以投资的效率和结果的评价来对管理者的投资决策的绩效做出评价,投资作为企业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其决策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为企业的战略导向和管理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绩效评价是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国内外对企业投资决策绩效研究还很少。企业的战略经营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意味着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也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绩效评价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对投资决策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以下不足:第一,结合企业性质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等对企业绩效评价形成的机理研究还没有。第二,就目前的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柔性的研究还没有,企业的投资(扩张)是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时刻都是在变化的,因此研究设计一套动态的柔性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投资管理实践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三,企业投资社会绩效评价没有得到重视,因此社会绩效评价较少,将社会绩效融入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更是没有。第四,绩效评价系统应该是提供一个具有较好操作性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工具,目前的一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顺应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较差,网络平台操作较差,指标设计缺乏全球化的考虑,基于网络平台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计算机集成系统的研究也还是空白;因此,对于虚拟企业、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的绩效评价应用性指导性较差。第五,基于战略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和控制研究还没有,战略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结合还不是很紧密,在企业的投资实践中更缺乏有机地结合。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研究的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企业战略绩效协商评价形成的机理,运用制度经济学,从企业的契约性质理论出发,结合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探讨形成企业绩效协商评价的机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绩效形成的企业文化基础,以及结合公司的组织结构理论及其最新进展,探讨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内部组织基础和实现的过程。运用多元统计、灰色理论、模糊数学、人工智能等多种方法结合SWOT分析,实现企业投资决策绩效协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模型的建立,运用计算机实现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计算机集成评价。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子课题,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投资决策战略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企业投资决策战略绩效评价的理论动因
我们认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理论动因和企业的绩效评价的理论动因具有一致性,主要研究有以下几种:
1.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委托人和代理人博弈的结果
现代企业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资本的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之间形成了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职业经理和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之间形成了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1]。代理人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目标和委托人的利益目标的不完全一致性决定了代理问题的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会使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委托人要建立一套约束和激励代理人的科学方法体系,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减少代理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这客观上就要求对代理人的投资决策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2]。
2.资本保全的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承担着剩余风险和享受剩余权益。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的最高利益。企业投资追求利益最大化直接体现为资本增值最大化。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最大化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最直接的理论动因[3]。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是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是传统的资本保全概念,财务资本保全可分为名义币值财务保全和不变币值财务保全;实物资本保全以实物资本概念为基础,是对投入资本的生产能力的保全。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资本保全与盈利关系密切,投资决策的利润是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确定的。利润是投资收益中扣除费用后确定的,因此,利润和成本补偿都与资本保全有密切的关系[4]。
3.“最大”、“最小”理论动因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是要求企业的投资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利益动机驱动着人们发生经济行为,投资者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努力实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人类经济问题的两个方面,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取向[5]。“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成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最大”、“最小”法则是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决策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投资决策绩效的集中体现。所得和所费的关系是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基本关系,“最大”、“最小”法则体现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法则[6]。
4.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要求
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是一种管理制度,绩效管理使管理者更高效率地朝着企业的既定经营目标努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体现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动向,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管理理论早期经历了詹姆·斯图亚特、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等学者的研究和发展,但其内容局限于生产管理、工资管理和成本管理上。在此基础上,早期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就是运用成本指标对成本业绩进行评价。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它强调管理的经验逐步科学化、定理化而形成了“泰罗制”。Emerson主张在成本管理上实行标准人工成本法。Gunter把标准人工法推广至材料和制造费用的成本管理中。与之对应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以标准成本为依据,形成了标准成本绩效评价方法。之后进入了由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等开创的行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时期,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以销售利润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7]。行为科学理论为后来全面企业投资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发展,其中代表性的研究者有K. Andrews、A. P. Chandler、H. I. Ansoff和Wilson等,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要求企业在设计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时,应从企业的战略的角度进行设计。指标体系不仅局限财务指标,且要有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等因素考虑。随后由F. E. Kast、J. E. Rosenzweig和R. A. Johnson等人创建了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其投资经营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系统,指标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因素。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权变理论以莫尔斯、洛希、弗里蒙特、阿尔斯沃斯、詹姆斯·罗森茨韦克等研究为代表。根据权变理论,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普遍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企业应随机制宜,结合自身特点设计自身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体系[8]。
5.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确认的需要
企业可以从外部市场购买产品和服务,也可以自己投资进行内部生产。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助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形成的成员之间和部门之间的长期契约关系能有效抑制机会主义行为[9]。如以一定的规则确定的不同部门之间产品的内部转移定价就会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价格。企业内部市场交易价格和外部市场交易价格的差异,对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财务评价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大局考虑,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进行合理、科学、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从而调动了组织内部部门和成员之间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节约了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整体的交易成本。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有助于对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进行合理的确认,对于低于外部市场的内部交易价格予以确认,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10]。
(二)绩效管理模型研究进展
1.绩效管理模型阶段
绩效,也称为效绩、业绩、成效等,反映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的成绩、效益和效率。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企业战略规模扩张以形成内部资源有效的内控机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发展空间,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投资决策的绩效评价是企业的绩效评价的重要补充,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精度对于企业整体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科学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绩效评价重要的核心构成部分。
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Taylor)自1891年创立科学管理理论后,有关企业绩效管理及其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焦点之一。国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对企业管理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企业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实践。19世纪初伴随着纺织业、铁路业、钢铁业和商业等行业的大规模出现,成本绩效评价应运而生。19世纪中叶金属制造业的出现,向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系统的分析,金属制造业的一群工程师首先发明了科学管理运动,泰罗与其同事一起建立了很多新的成本计量标准。成本绩效评价时期可以分为简单成本绩效评价阶段、较复杂成本绩效评价阶段和比较成本绩效评价阶段的指标体系。
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销售利润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时期,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T. G. Ross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绩效的思想,并设计了采用访谈方式了解部门绩效。美国管理咨询大师詹姆斯·麦金西也在30年代提出,应对企业进行定期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并在评价方法中首先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然后评价企业在该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在此基础上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状况与业务活动[11]。1950年美国的Jackson Martindell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司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公司的社会贡献、组织结构、收益的健康状况、对股东的服务、研究与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的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销售组织、对经理人的评价等等。同时期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eter M. Drucher在通过实证研究后,提出了企业绩效评价八项指标:市场地位、革新、生产率、实物资源与财务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的业绩与发展、员工的业绩态度和社会责任,提出了关注企业的社会认可和企业的长期稳定程度,指出利润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投资报酬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时期,采用的绩效评价指标还有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 IRR)、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等。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盛行[12]。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财务评价为主,非财务指标作为补充。绩效评价采用的财务指标有投资报酬率利润、现金流量等。在财务指标的计算中考虑到了汇率变动、通货膨胀、转移定价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绩效评价的方法更为合理。
2.基于价值管理的绩效管理模型阶段
基于价值的绩效管理模型引进新的度量,其仍然是货币并从财务数据中剥离。通过提供比现有财务报道系统更好的方法与公司长期目标和战略连接,这种模型倾向于改善决策制定。按照批评家的观点,绩效管理模型反映传统的价值原则,因此倾向于保护债权人[13]。与之相比,价值基础模型着重于股东,因此倾向于保护短期目标和优于会计利润的指标代替期望长期利润的现值。两个已经吸引了很多人兴趣的价值基础模型是CFROI和EVA。CFROI属于建立于现金流数据的数据库,它使用尽可能少的重新估计。与资本预算中类似,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整体的未来期望现金流上。公司看做是项目的组合,每个业务单元的CFROI可以与计算资本成本作比较。实际上,CFROI变成了一个计算内部收益率,现金流使用真实条款来衡量。公司在使用CFROI时,财务经理对它很有兴趣,他们认为它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投资决策[14]。但是,许多基础管理的模型发展尝试都不是建立在现金流上。从财务报表开始,他们做了许多修改和重新估价。例如,EVA实际上是RI,但是包括了成本项目; R&D被认为是资本投资。这种成本要鉴定并作为多期资本支出重新分配[15]。Stern Steward提出的经济增加值( EVA),他认为公司的市场价值与EVA绩效相联系,并且建立在EVA上的连续的决策制定将会提高股东价值。他们介绍了股票市场的静态分析以支持他们的观点[16]。即使没有这个证据,EVA也是有吸引力的模型,因为它引进了管理控制的战略透视。EVA鼓励我们把这种投资背后的战略意图看成是业务事实,而不是接受高度保守的财务会计观点,这种无形资产如商标没有账面价值。许多公司把重要资产从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忽略了。
3.战略绩效管理模型阶段
战略模型通过组织中任何水平都能理解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流战略,这使战略在组织日程上排在第一位。它与前面两种模型不同在于,它将财务方法和非财务方法连接起来。当然,管理控制领域的学者常常认识到非货币信息能够帮助解释偏离的预算。战略模型以前一直都是不常见的,至少是不成功的,直到1990年,财务集中控制的缺点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关注。批评家认为财务基础模型展示了公司活动的一个方面,使有效协调变得很困难[17]。对这个意见的反应是,发展了许多设计成改善战略计划的标准化模型。
绩效金字塔是由McNair、Lynch和Cross发展的,用于促进多元化公司的战略协调,它将生产工作区的区域和战略转换成公司的低水平目标非常重要[18]。同时,绩效评估方法沿着金字塔向上传播。它将公司分成四个梯队,公司管理层在最上面的梯队形成整体印象和战略。其观点然后被分解成成功的、更低水平的梯队的目标和指标。许多不同类型的指标被联合成单一的完整的控制结构。从这方面来看,平衡记分卡与绩效金字塔类似,它是Kaplan和Norton 1992年在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中发表的。平衡记分卡包括财务、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和客户层面的四个指标[19]。与绩效金字塔相比,平衡记分卡是描述组织活动的更加开放的形式。后来,Kaplan和Norton逐步强调他们的模型用来作为战略控制工具,它是驱动组织绩效的关键,并能看做是一个进入所有相关战略信息的平台[20]。他们还讨论了平衡记分卡在多元化经营管理中的应用[21]。按照公司层面,记分卡明确公司角色为一系列公司宽度的有序目标,如资本配置最优化、交叉销售、规模经济和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从战略日程开始,每个计划单元要发展他们各自的长期计划和记分卡。但是,对于绩效金字塔,发展这些方法的流程必须由公司管理层驱动和监督。
KBEMS是由英国的Kanji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缺陷提出的,他认为BSC只是一个概念模型,BSC没有确定哪些是可变的、具体评价如何相互联系和计算,而且四个层面的因果链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模型是静态的,它包括基础Kanji业务卓越模型( KBEM)( 1998,2002 )[22][23]和Kanji业务记分卡( KBS) ( 2002)[23],KBEMS绩效评价系统主张组织采用关键成功因素(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作为基础,并发展充分的方法检查进展和驱动改善。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隶属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作为对平衡记分卡的改进( Anthony A. Atkinson,1997)[24]。这一理论认为:①组织是由许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②他们对于促进组织长远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③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这是企业取得良好业绩的前提。④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在企业知识资本还不丰富的情况下,财务资本还是企业的主要资源。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而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则是第二层次的目标。目前,国外研究的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大多数是从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的角度。较为有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有绩效三棱镜,绩效三棱镜的结构表示为一个由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三维图形( Andy Neely,2000)[25]。
公司的社会绩效评价。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 Evaluati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社会绩效( Carroll,1979) ( Wartick,Cochran,1985)[26][27];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理论界针对企业社会绩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 1982)[28]等。
(三)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主客体、原则、目标和指标体系
国内外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研究几乎是空白,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企业的投资决策评价是我们研究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基础,我们主要是基于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对国内外企业投资决策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
1.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单一主体的观点,认为企业是投资人的企业,评价的主体就是资本的所有者。二是认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相关的利益者各方,包括出资人、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由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关心企业投资运营的绩效,因此要求定期地对企业投资决策的绩效做出评价[29]。多元评价主体与现代管理的要求相符合。企业绩效评价的客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二是企业的管理者[30]。企业投资决策绩效是企业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主客体与企业绩效评价的主客体具有一致性。
2.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原则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几项。
( 1)相关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相一致,该指标体系能够反应企业战略的实施效果,为企业实行绩效管理、进行投资诊断和交互式使用提供可靠的信息,各个层面指标综合体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些创新能力是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依据。
( 2)全面性原则。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系统、相互联系地反映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它应该包括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形成各个方面的因素,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而且各个层面的指标应具有因果关系,能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做出评价。
( 3)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原则使我们的评价从多个层面反映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原则,过于全面的评价指标又使我们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变得不够清楚,不利于形成对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而且在评价时的数据采集工作的难度也会加大,因此,指标的选取应选择那些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所有的方面[31]。
( 4)成本—效益原则。有些指标虽然很重要,但获得该项数据的成本大于其带来的收益,一般我们应该选择能够代替它的成本较低的指标。但是,如果该项指标确实重要,是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我们还是要对其进行收集和挖掘。
( 5)可控制性原则。各个层面指标项目应该是企业能够控制的因素,而不受其他企业的影响,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投资进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的信息,对企业的投资进行诊断和战略控制[32]。
( 6)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在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 7)可预测性原则。投资决策绩效应该含有反映企业发展趋势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绩效的发展趋势。
( 8)可比较性原则。指标应该具有各个行业的投资进行横向比较和企业自身的各个历史时期纵向比较的功能。
( 9)适应性原则。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适应性,适应于不同行业的投资决策的绩效评价。
( 10)可接受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时应考虑到绩效评价关注的企业、员工、顾客、股东等各个相关者的满意。
3.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目标
一般认为绩效评价的目标是根据主体的需求来确定的,是从一定量的主体需求中归纳出来的,它也是系统设计的目的,整个系统设计和运行都是围绕着目标来进行,系统的目标可以由它的功能体现出来,因此投资决策绩效的目标亦然。从主体的需求可以看出系统的目标主要是为主体提供有关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用于监督管理企业、诊断企业现状、考核管理者业绩和帮助管理者找出经营差距及产生的原因等。然而具体目标是可以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经济体制变革、企业制度的区别都影响着目标的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动态柔性的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4.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传统指标主要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通常有净现值( NPV)、内部收益率( IRR)、投资回收期( PP)、投资利润率( ROI)、外部收益率( ERR)、销售利润率、产品市场占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盈余( EPS)和剩余收益( RI)等。对于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扩展的指标有基于期权定价模型的NPV,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Black和Sholes提出了Black Sholes[33]模型,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最合理的期权定价模型。Myers和Ross指出,风险投资项目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视为另一种期权形式——实物期权( Real Option)。Pindyck指出,与金融期权一样,投资期权也具有价值[34]。Timothy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构造适合的期权形式,由此确定期权价值。Stern Steward提出的经济增加值( EVA),Jeffrey等提出的修正经济增加值( REVA),修正内部收益率( RIRR),这些大大丰富了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
然而,近来研究发现仅仅用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的绩效是不够的,人们纷纷设计各种非财务评价指标,有基于战略考虑的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如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90年代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提出,战略平衡记分卡所采用的非财务指标包括客户层面、内部经营过程层面和学习与增长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Poindexer提出风险投资评价的12项指标:管理层素质、期望收益率、期望风险、权益比例、管理层利害关系、投资者保护条款、企业发展阶段、限制性问题、利率或红利率、现有资本、投资者控制和税收考虑。Tyebjee和Bruno提出的管理者技能与历史、市场规模与增长、回报率、市场位置、财务历史、企业所在地、增长潜力、进入壁垒、投资规模、行业与经验、企业阶段、企业家领导才能、5~10年回报率、投资易于退出。Nyucfes提出的企业家禀赋、洞悉目标市场、5~10年回报率、领导能力、风险反应、投资流动性、市场增长前景和对企业的财产保全措施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陈永庆等[35]也分析了投资机会价值的期权特性,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投资的时机选择模型,为风险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投资分析方法。姜向阳等[36]诸多学者分析了期权理论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刘英等[37]也对期权对于企业战略投资评价重要性予以了肯定。冷军[38]对企业的投资中心业绩评价指标投资报酬率( ROI)和剩余收益( RI)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剩余收益指标可以弥补投资报酬率的某些不足,但却不能用其比较两个规模不同的投资中心的业绩等。修振海等[39]对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六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创业者评价、技术评价、产品评价、市场评价、财务评价、环境评价。张春英[40]提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子系统和效益评估子系统两个部分。严太华等[41]提出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指标,收益评估子系统和风险评估子系统。吴静芳等[42]对韩资企业在华投资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对1994年的投资回报、销售收入、收入增长、对销售增长的贡献、对企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对华投资经验积累与1998年的投资收益性、企业成长性和企业投资战略实现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四)国内外投资评价方法研究
美国杜邦公司创立并最先使用杜邦分析体系认为,由于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及各种财务关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一个完整的财务经济系统,从而各财务指标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可以根据这种联系来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杜邦分析体系由杜邦分析模型(公式)和杜邦分析图两种形式构成。由亚历山大等提出的沃尔评分法将若干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的权重,总分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将这一标准比率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得出总评分。20世纪90年代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提出的战略平衡记分卡所包括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Robert Hall认为评价企业效绩需要四个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Kelvin Cross和Richard Lynch[43]提出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的绩效评价金字塔体系。Peter Dunker[44]强调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问题提醒员工注意需要真正改革的方面,再提供一个内在的组织机构,使员工能够重视并发现哪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董秀成等[45]运用了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石油跨国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孙先定等[46]提出了基于战略集团思想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思想。樊相如[47]等提出了两步评价的模拟投资模型,将风险投资项目分为企业功能评价、风险评价、市场评价和财务评价四个部分。总结国内外投资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一般常用的还有模糊评价法[48]、层次评价法[49]和因子分析法[50]等。
(五)指标体系筛选方法
指标的建立和筛选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
1.主观评价法
这是从指标的重要性和确定性角度筛选指标。方法是由相关的专家和评价者独立地对所提出的各个被选指标,根据自己认为对评价的重要程度按百分制进行打分(项目少时也可以进行排序),从而可以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平均分)来挑选指标。平均分的计算与重要性得分的分布有关,若为正态分布用算术平均数,否则用中位数。在求算术平均数时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也可先去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再求平均。此外,不同评价参与者的评价往往不相同,应分别进行并兼顾两者的评价来挑选指标。
2.离散趋势法
这是从指标的敏感性角度挑选指标。指标的离散趋势小,用于评价时区别能力就差。因此应选离散趋势较大的指标。至于用什么来反映离散趋势,以各条目测得的分布及特性有关。一般说来用变异系数较好,可以消除各条目量纲不同及均值大的影响。不论何种方法最后得到的均是计分值,各条目量纲相同,均值相差也不会太大,很多情况下可直接用标准差来反映离散趋势。但应注意若各条目计分值不呈正态分布则应先作变量变换使之成为正态分布。变换可使用一般的平均根变换,对数变换等,也可用Box与Cox提出的幂变换方法[51],其变换公式为:
式中,Xi为原始观察值,a为一使a + Xi>0的数,λ为参数,
3.相关系数法
这是从指标的代表性与独立性角度挑选指标。方法是计算任意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并作显著性检验,以相关显著个数较多和较少的指标作为被选指标。因为前者有代表性,可提供较多的信息,后者有独立性,为其他指标所不能代替。采用什么相关系数视资料特性而定。若各条目呈正态分布或经变换能变成正态分布,则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 r),否则可用Pearson或Kendal的等级相关系数。对于各条目采用有序分类回答的量表,任两个条目间的结果可列为双向有序列联表,因此其相关检验也可用列联表卡方检验,相关程度的度量可用Kendall的τb或τc系数以及Goodman和Kruskal提出的γ系数[52],计算公式分别为:
P为和谐对( Concordant)数目,Tx和Ty分别束缚与x变量(行变量)和y变量(列变量)上的对子数,m是行、列数中的较小者。
4.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
这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从各指标的相关矩阵出发进行主成分分布,根据量表的设想结构及贡献率的大小确定所需的主成分数,然后根据各主成分与各指标的系数大小分别考虑每个主成分主要由哪些指标决定,选择系数较大的指标。若作因子分析则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挑选指标,留下载荷较大者。若各因子载荷相关不大尚可进行载荷阵的旋转从而拉大其距离[53]。
5.聚类分析法
这也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先采用一种聚类方法(一般用系统聚类法)对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R聚类分析)反映指标聚为一定数目的类别,然后选择每一类中的代表指标作为入选指标。代表指标的选择原则是:①以每类中的r2较大的指标作为代表指标。②以类内平均相关系数较大二类间平均相关系数较小的指标为代表指标[54]。
6.基于重要性评价的逐步筛选法
该法是1法的直接推广,类似与美国Rand公司提出的德尔菲( Delphi)预测法。即先进行1法选择出一些得分较高或位次排前的指标(一轮筛选),将选出的指标反馈给评价者再用1法进行第二轮筛选……这样逐步进行下去即可得到较为公认的重要指标。
7.逐步回归分析法
方法是通过预调查得到一批实际数据,将每个指标的回答结果按一定的评分规则求得总的评价值,并将其作为因变量Y,然后用Y与各指标( X1,X2,…,Xn)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Y影响大的指标。取不同的检验水准a或得到不同数目的重要指标,以供进一步选择。此外,有的量表还要求被调查者对其总的综合评价进行总的评分,此时也可用该总评分为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55]。
8.逐步判别分析
综合评价就是评价不同的客体效果等,因此,不同类的评价对象其评价值是不同的,好的量表因该具有这种区分能力。基于此,在预调查中可设计包括不同评价对象,用逐步判别分析即可筛选出对于判别这两类评价对象贡献较大的指标。由这些指标构成的量表就具有较好的区别能力。若难以判断不同类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是否不同,也可通过聚类分析( Q聚类分析)将被调查者聚为不同的类别后再作逐步判别分析。
9.灰关联法
( 1)参考序列的选择。取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作为参考序列(母序列),并以X0( k)表示之,其中k = 1,2,…,n,n为评价区数。
( 2)比较序列的确定其他列入指标体系表中的指标组成的序列即为比较序列,记为Xi( k),k = 1,2,…,n,i = 1,2,…,m,m为初选指标体系中指标个数减1。
( 3)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处理方法为以各序列中最大值为1,其余均以此值相除。
( 4)利用下述公式计算比较序列的所有指标对应于参考序列所有指标的关联系数:
式中,Δi( k) = |X0( k)-Xi( k) |为指标k的绝对差,ζ为分辨系数,在0~1变化,一般可取0. 5,ζ越小,分辨能力越强。
( 5)比较序列对应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一般用平均值,即:
( 6)根据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关系越密切。
(六)综合评价方法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可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
1.专家评价法
这是一种以专家的主观判断为基础,通常以“分数”、“指数”、“序数”、“评语”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总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评分法、分等方法、加权评分法及优序法等。这类方法由于比较简单,因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用于科研生产力评价、大学科研成果评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及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等。
2.经济分析法
这是一种以事先议定好的某个综合经济指标来评价不同对象的综合评价方法,常用的有:直接给出综合经济指标的计算公式或模型的方法、费用—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法等。这类方法常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程度及投资项目的各种评价等。
3.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
这类方法用到的数学知识更多一些,目前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类:
( 1)多目标决策方法( Multi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MODM),方法类本身有很多种方法,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①化多为少法,即通过多种汇总的方法将多目标化成一个综合目标来评价,最常用的有加权和方法、加权平方和方法、乘除法和目标规划法等。②分层序列法,即将所有目标按重要性次序排列,重要的先考虑。③直接求所有非劣解的方法。④重排次序法,例如ELECTRE法。⑤对话方法等。
MODM方法和理论的研究,近十几年来有了很大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飞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的研究与开发,与MODM的理论和方法一起有力地促进了管理决策科学化的进程。MODM方法现已在社会、经济和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和模型是1978年由美国A. Charnes和W. W. Cooper等人首先提出的,它用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56]。DEA方法可以看做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可以证明,DEA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有效解(或非支配解)是等价的。DEA方法的应用领域也很广泛,可以用于多种方案之间的有效性评价、技术进步评估、规模报酬评价及企业效益评价等。
( 3)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T. L. Saaty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评价方案,来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57]。该方法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油价规划、教育计划、钢铁工业未来规划、效益成本决策、资源分配和冲突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FCE方法由于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如事物类属间的不清晰性,评价专家认识上的模糊性等),因而该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58]。
( 5)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是应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判别分析( Discriminant Analysis)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等,该类方法在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以及工业主体结构的选择等方面得到了应用[59]。
(七)绩效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通过对投资决策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以下不足:第一,绩效评价的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过程机理的研究还没有。第二,就目前的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柔性的研究还没有,企业的投资(扩张)是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时刻都是在变化的,因此,研究设计一套动态的柔性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投资管理实践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三,企业投资社会绩效评价没有得到重视,因此社会绩效评价较少,将社会绩效融入企业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更是没有。第四,绩效评价系统应该是提供一个具有较好操作性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工具,目前的一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顺应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较差,网络平台操作较差,指标设计缺乏全球化的考虑,基于网络平台的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计算机集成系统的研究也还是空白。因此,对于虚拟企业、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的绩效评价应用性指导性较差。第五,基于战略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和控制研究还没有,战略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结合还不是很紧密,在企业的投资实践中更是缺乏有机的结合。
三、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和控制研究的思想基础
绩效协商评价集管理学、经济学、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和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系统研究,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首先有其深刻的经济学背景,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面临着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在两者之间进行评价,企业的契约性质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这个契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绩效评价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割裂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经济的良好运行,绩效评价无疑反应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价值取向和推动其科学合理形成有力的推动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是战略绩效评价动态过程实现的基础,在企业内部沟通、贯彻、执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世纪,文化管理已经显示了它的魅力,绩效评价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而且其本身就隶属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离不开组织基础,组织学习协同下的绩效管理必将产生更大的战略控制效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它处理信息和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都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这为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快捷准确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绩效评价是要提供企业发展有效的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更是一种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目前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四、本书的内容安排
本书分三个大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第1~5章)在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述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资源观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契约理论等角度展开研究,探讨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推动机理和发展规律,提出了绩效评价的多阶段规律、螺旋推进规律、绩效契约的概念和绩效协商评价的机理。基于组织学习网络协同的绩效管理机制,基于宏观和微观问卷调研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和体系的探讨,以此为依据,结合数理统计等方法确定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第二部分(第6~7章)主要是研究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探讨标杆瞄准和数理统计、灰色理论等方法数学筛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筛选方法。运用模糊数学、灰色理论、人工智能等方法建立了企业决策绩效评价模型。第三部分(第8~9章)主要是运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建立企业投资决策绩效协商评价分布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并对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进行了总结与研究展望。
五、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一)探讨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协商评价机理,建立了一般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提出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协商评价的螺旋推动机制和绩效契约理论,并指出资源观是投资决策绩效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的规律决定了企业蜕变的必然性和绩效管理的多阶段性,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过程,绩效管理有着向更高阶段推进的螺旋推进的规律。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对绩效螺旋曲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企业的不同产权所有者主体和利益相关者是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绩效契约的特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协商机制,运用合作博弈的理论探讨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合作博弈的原理。平衡记分卡提供了一个概念性基础框架,财务指标体系结合非财务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趋势,基于以上的理论等分析,提出了六个层面的指标体系。
(二)建立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筛选方法
标杆管理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适用于企业的多个方面。如:制定企业战略、业务流程重组、解决内部问题、组织学习和更新观念等等。尤其在企业绩效比较和评价方面,运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可以进行真正以事实为基础的市场比较,使企业的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能客观地评价企业及产品和服务,更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提出了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度分析和相关分析、鉴别力和灰关联分析,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绩效指标体系筛选和标杆筛选的方法的综合筛选模型。
(三)建立了企业投资决策协商评价的模型,设计了企业投资决策战略绩效协商评价决策支持系统
研究了功效系数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在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集成模型。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模糊集进行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集成评价模型的研究。设计了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