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推导出了超额收益的计算模型。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股发行和申购的实际程序,考察了申购资金的时间成本,推导出理论上严格且实用的新股超额收益计算模型,从而为准确计算新股的超额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例如,从2002年4月开始,新股向二级市场所有投资者配售,申购程序发生变化,但该模型仍然有效。由于申购不须冻结资金,在计算公式中,令T1=0即可,此时超额收益ARt= Pt/P0 (1-0.75%)-(1+ rT2/360)。
2.证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巨额的超额收益既来自“发行抑价”,还来自新股上市交易价格的高估。发达国家超额收益平均为17.5%,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7.5%。根据本文研究,1998~2001年(1~6月)我国的新股超额收益率平均在100%以上,居于世界各国和地区证券市场的最高之列。研究表明,新股超额收益不仅来自“发行抑价”,还来自新股上市交易价格的高估。因此,“发行抑价”和“新股超额收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发行抑价”代替“新股超额收益”。否则,研究新股定价就会不准确。
3.通过单因素模型检验,确定了超额收益、发行定价和上市定价的主要因素。影响新股超额收益的主要因素包括新股发行价格P0、新股发行规模S和发行中签率k。上市交易价格Pt、市场行情It和每股收益E也对新股超额收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新股发行定价主要与每股收益(市盈率)这样的单一业绩因素相关。这是因为,在人为管制的情况下,发行定价时并未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如行业成长性、股本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市场指数),定价过程过于简单化。
新股上市交易定价,除了每股收益E的影响外,市场指数It、股本规模S、发行中签率k等市场因素的作用也很明显。
4.建立了新股上市定价的回归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2000年新股上市价格平均值为19.63元,模型价格为19.64元; 2001年新股上市价格平均值为23.82元,模型价格为24.07元,拟合精度较高。
5.发现了发行定价和上市定价在零超额收益条件下的均衡。本文把新股超额收益与其发行价格、上市价格结合起来,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探讨了发行价格与上市价格、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在零超额收益条件下,发行价格与上市价格之间应存在一个正的差额。这个差额是由经济利率、新股认购中签率、新股申购时间以及证券交易费率等决定的。它是对投资者认购新股的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风险的补偿,从而构成新股的正常收益。此时,一、二级市场的定价处于均衡状态。当存在正的或负的超额收益时,市场不是有效和均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