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高真空、强辐射、微流星体、低温或极端温度等环境,如果没有妥善的生命保障措施,定会使闯入者立刻人仰马翻。而太空轨道飞行产生的失重环境,虽然不如前述环境因素那样显得凶神恶煞,但却是一位高明的捉弄者,会使进入者食不甘味、寸步难行,甚至“灵魂”出窍、迷失方向。总之,失重像是一面“哈哈镜”,将人们在地面上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习惯全部扭曲了,甚至连生老病死也变得难以捉摸。这里,我们先来领略失重“偷走”饮食中香色味的本事。
中国饮食讲究的是“香、色、味、形”,可失重环境中的饮食又如何呢?
在航天初期,为不使食品粉末在密封座舱的失重环境中到处飘飞,损坏仪器设备和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食品都是糊状的。为了便于食用,还将糊状食品装在软管中,食用时像挤牙膏一样往嘴里挤。饮料同样装在软管中。这样,食品的香气被封住了,颜色看不见了,形状也谈不上了,进餐的情趣就单纯地为了填饱肚子。因此,航天员普遍反映没有食欲。
后来有了压缩方块食品,打开复合塑料膜包装,掰起来放进嘴里食用;还有软包装罐藏食品,就是将蒸煮灭菌后的鸡、肉、鱼片用复合塑料薄膜代替金属罐包装。由于这种食品有一定黏性,打开后放在盘子上不会飘飞,可像地面上一样用刀叉进食。
为了进一步增加进餐情趣,还研制了脱水食品,就是将食物经冷冻、升华干燥,使含水量减至3%左右,用复合膜包装后,在室温下微生物也难以生长繁殖。备餐者用针管往包里注水,食品可迅速恢复原有的形状和颜色,有的还需加热,然后放在盘中,让大家像在地面上一样进餐。
这些改进的食品,虽然可以看见颜色,也有一定的形状,但仍无法将“香”和“味”从失重那里完全夺回来。因为失重使人的体液上涌,鼻腔充血、唾液分泌发生变化,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因而闻不到香气,味觉也普遍不佳,香和味仍然被偷走了。
航天食品
在太空飞行的初期,有些科学家推测,人在微重力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吞咽困难,吃进去的食物可能会卡在喉咙部,咽不下去。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推测是错误的,人在太空中吃东西并不困难,吞咽也没有问题。因为人们吞咽食物是靠肌肉,跟重力关系不大。而且根据航天员反映,在微重力条件下吞咽食物,似乎比在地面上更容易。
在微重力条件下,用普通餐具从开口容器中很容易取出食物,特别是有黏性的酱、浓的汤和果汁、布丁以及肉块等,更容易用匙和叉取出来。只要稍加小心,用匙取出来后还可以送入口中,中途不会飘浮或溅出。但是如果食物不带汤汁或没有黏性,则可能会四处飘浮或飞散。另外,如果食品中含植物油太多,油又浮在表面,则油滴可能会飞溅出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微重力条件下用匙取食物比用叉还可靠。例如,用匙盛牛奶,在微重力条件下如果拿匙的手左右晃动,牛奶不会被晃出来;但如果是在地面,牛奶早就被晃到地上了。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在微重力条件下液体的运动主要是受表面张力、内聚力和黏着力的控制;在地面,则主要是受地球重力的控制。
早期的太空食品是糊状食品,如苹果酱、牛肉酱、菜泥和肉菜混合物之类。这些糊状食品分别包装在塑料袋中,袋的一端有一个进食管,用手挤压塑料袋,食品就通过进食管挤入口中。除糊状食品外,还有需要加水才能吃的“复水”食品和一口可吃掉的“一口吃”食品。根据航天员反映,糊状食品口感不好;“复水”食品加水后不易软化;像牙膏状包装的食品令人恶心;“一口吃”食品在吃的过程中会喷出许多碎屑,不仅会弄脏周围的仪器设备,还可能吸入肺中,造成严重后果。
在太空中喝水也不容易,因为水在失重环境中是不流动的,不能像在地面那样往低处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朝上朝下放都是一样的,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己流出来,如果动它一下,杯子和水会同时飘浮起来。但要注意也不能把水弄到空间,因为它和别的物质一样会在空中飘荡,被人吸到鼻子里也会影响健康,还会危及仪器设备的安全。那么,我们要喝水怎么办呢?太空中的饮用水和航天食品一样,也是用密封袋装的,可用软管或对着袋嘴挤着喝。在太空中喝的饮料通常装在袋中,有固体和液体之分。如是固体饮料粉,就得用一种“水枪式”的工具往袋里注水,这时会出现一种有趣的水和固体产生不相溶解的现象,还须加力才能溶解。喝水时用手挤着喝,劲儿还不能过猛,否则水就会被挤到空间变成雾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