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熊市的底部:抄底的前提
(一)熊市见底的信号
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市的股民,最大的期望就是遇到大牛市。看着股指像火箭一样往上飙升、股价像黑马一样奔驰,心情就特别地激动,心里就特别的舒服。确实,只有在牛市里,赚钱的机会才多,投资的收益才大。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牛市里赚了钱呢?也不尽然。事实上,赚钱在牛市,机会却往往在熊市。许多投资者都遇到过一次甚至几次大牛市,但却并没有赚到钱,有的甚至还亏了本,其原因便是没有在熊市里找机会。他们一般是等到市场火爆、牛气冲天、人人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才入市炒股,而此时指数已经涨了很多,股价已经涨到很高,匆匆忙忙追进去,赚头已经很小了,有的甚至还会被高位套牢。比如贵州茅台,虽然市场牛气冲天,但你在100多元时追进去,还有多少空间呢?即使还能赚一点钱,但也要承受很大的风险。
真正赚大钱的炒股高手,并不是像多数股民一样只在牛市里买进卖出。他们的重点放在寻找熊市的底部上。因为在熊市的底部,股价处于最低的水平,你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吸纳到许多优质的股票,而一旦熊市反转,市场走牛,那么你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赚大钱,发大财。比如说,从2004年8月一直到2006年4月,王府井的价格都是在5元上下波动。如果你知道这是熊市的底部了,你又看中了这只有奥运题材的股票,那么你在2006年4月之前想进多少货就可以进多少货,并且成本低得很。一旦股市反转,牛市启动,你便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真正在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里赚了大钱的,基本上都是在牛市启动之前的熊市底部大量建了仓进了货的。
因此,我们认为,发现牛市重要,寻找到熊市的底部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抄底的良机。被美国证券界称为超级巨星的彼得·林奇就认为:“股市下跌就像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如果你有准备,它并不能伤害你。下跌正是好机会,去捡那些慌忙逃离风暴的投资者丢下的廉价货。 ”
当然,熊市见底同熊市来临一样,是极其隐秘的。但不管如何的隐秘,不可能不留下一点蛛丝马迹,而这正是我们能够进行熊市底部判断的前提基础。中外证券界分析人士根据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归纳了许多熊市见底的信号,可供我们参考:
(1)蓝筹股或优质股在市场上一般具有最强的抗跌能力,只有在熊市接近尾声时才跌势加速,投资者一般只有在最后才会将其售出。因此,当蓝筹码加入大跌的行列,一般已是股市进入谷底。
(2)人气极度涣散,市场一片恐慌,利空满天飞,证券市场人丁稀少,甚至工作人员比投资者还多,投资者信心尽丧,由以往的狂热与贪婪变得完全对股市不闻不问,以及对股市回升不抱希望,连“死多头”都纷纷割肉离场的时候,则多数时候是股市即将见底。
(3)股市接近见底时所有的消息都是不利的,报纸上所刊载的新闻,皆是破产案大增,失业率上升,经纪行关门,汽车销量减少,零售业不景气等。并且股市真正见底时期,大多数投机者正焦头烂额,无力东山再起,借钱投机者数目有限。
(4)跌幅已深,跌期已久,股指股价连续多日横盘并逐渐走向历史的低位,创新低的股票数目异常,也代表大市即将见底。
(5)成交量极度萎缩,成交创阶段性地量(6~8个月的地量),同时大盘的加权换手率亦减至阶段性低点,说明身处靠近底部区域的股民已不堪一再割肉,而惜售又将导致大量筹码的锁定,形成无量空跌的局势,此时多空双方都已歇手无力再战,市场即将转势。
(6)技术指标显示底部信号。无论从乖离率、强弱指数、KD值、MACD、移动平均线等各种技术指标来看,股市均处于极度衰弱的市况当中。5日、10日、30日均线常常压得日线难有“出头之日”,KD线更像被抽了筋似的,“匍匐前进”,平均线、KD线“死叉”不断,OBV与股指(股价)走势亦严重背离,表明已有抄底大资金入场逢低吸纳,悄然收集,只待筹码吃足后再行拉升。在这一时期大多数股民对股市退避三舍,但精明的投资者却已开始意识到,投资的黄金时节快要到来了。
除了以上的盘面特征外,还有两个基本因素值得投资者重视。一是熊市见底时,基本面往往也有开始趋好的迹象。主要表现为:整个国家经济形势出现重大突破性好转,如产值增加,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下降等;消费价格指数止跌回稳,投资的刺激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已经过去;上市公司在经营状况和业绩上出现整体性的上升,多数公司有明显进步,不但规模扩大而且效益增加,这为股价向上盘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大多有政策面的利好作支持。我国股市素有“政策市”一说,对底部的研判不能不考虑政策因素,因为管理者不会坐视股市下跌到影响社会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技术派人士每每预测股市还要继续下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股指却戛然而止,并扭头向上。政策面具体表现为: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贷款规模扩大;出现对股市中长期的利好政策;近期内没有明显利空政策或利空消息刺激市场;前期公布或明朗的利空政策或消息已被市场充分消化;当市场出现的利空政策影响开始减弱,市场不跌反涨,利空被当做利多用,机构进场吸纳;市场扩容节奏放慢并有新热点产生,等等。
总的来说,如果基本面和政策面有明显的利好支持,同时盘面上又出现了以上的多项见底信号,则应该考虑熊市即将或者已经进入底部,投资者应果断介入市场,进行满仓操作,等待秋天获得丰硕的果实。2005年底和2006年初,便有许多投资者成功地发现了熊市的底部从而抄底成功,成为这一轮牛市中最大的赢家。
我们可以看到,2001年6月29日之后,沪深股市由人为爆炒到的2245点高位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到2005年6月,上证指数居然跌到了998点的新低,股民们顿足捶胸,流泪的有,骂娘的有,委靡不振的有,市场的悲观气氛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市场人气消失殆尽。交易员们三三两两地围着台子逗笑聊天,大多数交易所里冷冷清清。对照我们前述的熊市见底标志,就可以明确地判断,股市已经跌到了熊市的底部,即将反转向上。但遗憾的是只有少数股民认识到了这点,悄悄建了仓,他们在以后的股市大涨中赚得盆满钵满;而大部分股民则灰心丧气,有的股民甚至在此底部全部斩仓离开了股市,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股票了。他们不知道,黎明在黑暗中诞生,股市行情在最低潮时产生。几个月后,沪深股市即一举摆脱长期低迷的走势,突然反转向上,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暴涨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的底分为反弹底和反转底两种。反弹是指在熊市中股价下跌过程中的短时回升,而反转则是指熊市向牛市的转变。反弹底是一轮反弹的起点,它是短线炒作的入货时机,而其主要意义则在于其为投资者在熊市中的清仓出货指示了时机;反转底则是最佳建仓的时机。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判别,严格分清,不得混淆。如果是反弹底,空仓者可以做些短线炒作,而仓位较重者则应该趁机出货,因为反弹后随之而来的将是继续下跌;如果是反转底,则无论是空仓者还是持仓者,都应该选择抄底建仓。
那么反转底与反弹底如何区别呢?一般来说,反转底形成时会出现以下特征:
(1)K线出现较长的下影,K线组合出现反转形态。
(2)市场出现超常波动,波幅往往较大。
(3)股价线上破均线,短期均线上破中期均线。
(4)RSI(14)下降到20左右。
(5)技术分析出现背离走势; MACD快线走平,柱状线缩短,快线与慢线在低位交叉。
(6)长期超跌后,股价穿破下降管道线加速下跌,并有较深跌幅。
(7)成交量在极度萎缩后开始放大,当出现大幅放大,并伴有股价的加速下跌时(这种情况通常只发生在一两天内),这时出现的最低位很可能就是此轮筑底的最低点了。
(8)市场悲观气氛弥漫。
(9)有重大利好消息出现。
有专家认为,在无重大利空消息的前提下,以上特征出现四个以上即可判断反转底已形成。
反弹底出现的特征比反转底要简单。反弹底作为股价下跌的阶段性休止点,受技术走势影响大,判断时可把握如下要点:
(1)股价下跌最常见的形态为下降管道和下降三角形,把握了下跌形态及一种下跌形态向另一种下跌形态的转化,反弹底通常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出来。
(2)随机指标显示超卖;动向指标-DI在极端区走平或回折。
(3)成交量萎缩到近期低点或创新低,而价格下跌乏力。
(二)熊市反转的拐点
2005年6月6日11时08分,上证指数跌破千点,下探到998.23点。这是自1997年2月21日踏上千点以来,上证指数第一次回到三位数。千点的失守,让许多投资者恐慌不已,纷纷割肉斩仓,好像今天不出来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一样。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其实这正是熊市即将反转的一个拐点。
中国股市建立十多年来,曾经出现过6次由熊转牛的拐点。分析拐点出现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拐点出现的规律。
第一次拐点,出现在1991年8月。1990年12月8日,深证成指掉头向下,进入熊市。到1991年8月连跌9个月,总市值抹去七八个亿,市值只剩了五十个亿,市场一片恐慌。从1991年8月19日起,深圳市政府劝导大家:不要短视,要有长远眼光。9月7日,市政府筹集2亿资金,开始秘密救市。2亿元的救市资金主要用在深市龙头股深发展上。国庆节前后开市,深发展从14.65元开出,几天后站稳在26元。似乎直到这时,股民们才开始反应过来,熊市转牛的拐点出现了,于是奋勇向前。到10月上旬,深圳股市全面冲出谷底。
第二次拐点,出现在1994年8月。1992年5月25日,上证指数登上1420点的高峰。但在大量新股上市的冲击下,股指迅速下跌。8月10日,上证指数跌下1000点大关。11月17日,沪市创出393点新低。5个月,沪指跌去千点,股民凉透了心。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连带着股市也跟着泛绿。1994年7月30日,各大传媒均刊登新华社北京通稿《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就稳定和发展股市作出决策》 :第一,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第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第三,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在这三大救市政策的刺激下,股市出现反转,股指迅速上涨,8月10日沪市指数跃升111.72点,涨幅达33.46%,创下1992年5月21日放开股价以来日升幅之最。
第三次拐点,出现在1995年5月。1994年在三大救市政策出台后,股指出现了暴涨,但随后因为各种原因,股市又陷入了低潮。1995年5月17日下午5时40分,中国证监会召开紧急会议,并下发紧急通知,从5月18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5月18日沪深市场人气鼎沸,巨量暴涨。又一个拐点出现了。当日沪市以741点跳空130开盘,收于763点,比上日收盘高出180点,涨幅达40%多。深市也不示弱,以1233点跳空190点开盘,尾市收于1287点,较前日上涨244点,涨幅达23%多。到5月22日星期一,上证指数收于897点,深成指收于1425点。
第四次拐点,出现在1996年1月。1995年短暂的暴涨后,股市再次走熊。到1996年初,许多股票已跌到极点,深发展6块多,四川长虹7块多,深科技4块多。而正是在此时,又一个拐点出现了。春节过后,沪深股市连连跳空高开,大家将信将疑地开始建仓跟进。3月30日,央行发布公告,从4月1日起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4月1日,国务院领导在听取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股市情况的汇报之后,批示要“稳步发展,适当加快”。十几天后消息传到股市,果然群情振奋行情高升。国庆节过后,沪深大盘全线飘红,从1996年4月1日算起,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涨幅达124%,深成指涨幅达346%,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种。两个领头羊更是雄赳赳气昂昂,深发展从6元起步,到12月12日达到20.5元,四川长虹从7元开练,12月上旬涨到27.45元。
第五次拐点,出现在1999年5月。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发出后,暴涨的股市迅速掉头向下,并出现了狂跌的现象。随后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中国股市也陷入漫漫熊市之中。1999年5月19日是熊市反转的一个典型的拐点。当天在东方明珠、广电股份等网络股的带领下,股指大涨,沪市收于1109点,上涨51点,深市收于2662点,上涨129点。此轮反转进入牛市后,一直维持到2001年6月,把上证指数最高推到了2245点的高位。
第六次拐点则是2005年6月6日,千点失守后股市出现强势反弹,在日K线图上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拐点。虽然股市没有像前几次那样立即大涨,但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从各个方面分析,都显示着股市拐点的出现。
股权分置改革是制度的拐点。股权分置改革让过去2/3不流通的股票变成可流通股,实现股东利益一致,从而根本上切断上市公司不良行为的脐带,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资本市场。
开闸放水让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则是资金的拐点。比如,加大社保基金和国有保险公司入市力度,企业年金以及银行号基金的新增资金加盟,股份回购与增持流通股的积极效应,允许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质押融资等。
投资价值提升是价值的拐点。统计数据显示,上证指数在1000点时,两市1366只A股平均股价不足4元,与1999年“5·19”行情启动前平均价8.01元相比,只有其50%。与2001年6月大盘历史最高时的平均价14.37元相比,只有其27%。与1996年大牛市行情起点平均价4.8元相比,也低20%。在个股的股价分布上,更有六成个股的价格低于4元以下,而低于2元的股票有200只。沪深股市加权平均市盈率为15倍左右,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为12倍,上证50指数的市盈率为12倍,已经接近国际成熟市场的平均市盈率。
另外,像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股市等,都意味着中国股市确实是出现了重要的拐点。事实也确实如此。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千点失守后,股市即开始明显走强。进入2006年后,一轮特大的牛市便爆发了。显然,发现了熊市转牛拐点的投资者,绝对成为了这一轮牛市最大的赢家。
有人会说,找拐点太难了,一般投资者怎么会有这样的水平?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了拐点出现的规律与特征,同样能捕捉到具有转折意义的拐点。从上面介绍的六次拐点出现的情况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一方面,当股市跌到相当低、投资者都丧失信心的时候,是拐点出现的时机;另一方面,在股市的低点如果突然出现政策扶持的迹象,这便是拐点出现的契机。再结合市场状况,我们便可以判断出拐点是否出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新闻媒体和证券资讯进行了解。事实上,对于2005年出现股市拐点这一情况,几乎是证券界研究人员的共识,他们通过各个媒体都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如《上海证券报》 、 《中华工商时报》 、《金融时报》等多种媒体都刊载过中国股市出现了大拐点的文章,投资者如果认真阅读,同样可以把握一轮赚大钱的时机。可惜的是,在当时市道极其低迷的情况下,许多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信心,根本没有把这些重要的预测当一回事,甚至还认为这只是安抚投资者受伤心灵的把戏,结果失去了近十多年来最好的一次抄底赚钱的机会。
而股市中那些少数先知先觉的大赢家,恰恰就在于他们能在大多数人的麻木中,敏锐地捕捉到熊市转牛市的拐点。所以,有人提出可以用相反理论来捕捉拐点。相反理论是一种介于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之间的方法,用于分析价格走势。相反理论的理论依据是投资买卖决定全部基于群众的行为:当所有人都看好时,就是牛市开始到顶。当所有人看淡时,熊市已经见底。也就是说,凡是多数人能预见到的事,其发生的概率并不大。因此,“与众不同”是股市赢家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这就提示我们,在经历了几年的熊市后,当多数人都对股市失去信心的时候,恰恰就是你必须认真关注的时候,很可能此时已经进入了熊市的底部,由熊转牛的拐点随时有可能出现。
比如,在上证综指从2245点一直跌到998点后,投资者对股市反弹或反转已经不抱希望了,尤其是跌破千点后,许多人更是认为股市已经没有戏了,不如撤出来,虽然是断腿断臂的割肉,毕竟还剩一点血肉。他们没有料到,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熊市的底部,拐点即将出现。果然,就在投资者失去了最后的一点信心时,股市的拐点悄然来临,一轮大牛市由此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中出现股指上涨,并不都是反转的拐点,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一次小型的反弹。如果我们把反弹当反转,就有可能决策错误。很多投资者都有过被反弹套牢的经历。那么,我们如何识别反弹与反转两者之间的差异呢?
其一,要看底部构造得是否充分。大盘经过大幅下跌后,成交量长期低迷。股价已经跌无可跌,市场对利好和利空已经麻木,在多次利空的打击下,几次探底,但下跌动力明显不足,无法再创出新低,底部形态明显,这是反转的首要条件。而反弹是在下跌趋势里的一种技术性回补,反弹的底部构造不充分。
其二,从成交量上看,是否“量能充分”。如果是反转的话,大盘在筑底完成后,向上突破时,成交量成倍放大,而且连续放出巨量,此时的量应当接近或超过上一波行情顶部的量,从底部向上突破时的量越大,说明量能越充分,反转的可能性越大。而反弹的成交量较小,即使放出巨量,但巨量不能连续放出,无法维持量能,说明多头后续能量不足。
其三,从领涨板块上看,大盘是否有“做多的灵魂”。反转行情中,必须有“能够被市场认可”的并且能激发人气的领涨板块,如1996年的绩优股、1999年的科技股、2006年的蓝筹股。在反转行情里有一大批强势股屡创新高,高价股的火爆,能够起到示范效应,使市场的整体价格重心抬高,将上升空间完全打开,大盘的热点连续,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反弹行情中,热点杂乱无章,而且不连续,缺乏带人气的领涨板块,行情属于超跌反弹的性质。
其四,从主力的炒作理念上看,是否推陈出新。在反转行情里,市场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同时还会有一些全新的题材和概念。而反弹行情里,缺乏新理念和新思维,反弹时市场只是在重复过去的一些陈旧的题材和概念。
其五,从基本面上看,是否有支撑一轮大牛市的环境。反转行情中,基本面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因素都支持股市走牛。而反弹行情里,基本面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基本面还在继续恶化。
其六,从资金来源上看,是否有大量的新资金进场。主要标志为:新股民是否纷纷入市。反转行情里投资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场外资金大量进场,多头有强大的生力军作后盾。而反弹行情里,入市的新股民不多,行情主要靠场内的存量资金维持。
(三)识别“空头陷阱”
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要想在变幻不定的股市中获得收益,只能跟随股价走势,采用顺势投资法。当整个股市大势向上时,以买进股票持有为宜;而股市大势向下时,则以卖出手中股票较佳。这种跟着大势走的投资做法,似乎已成为散户投资者公认的“法则”。毫无疑问,凡是顺势的投资者,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获利的概率也比较高;反之,如果逆势操作,即使财力极其庞大,也可能会得不偿失。
采用顺势投资法必须确保两个前提;一是涨跌趋势必须明确;二是必须能够及早确认趋势。这就需要投资者根据股市的某些征兆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当然顺势投资法也并不能确保投资者时时都能赚钱。比如股价走势被确认为涨势,但已到回头边缘,此时若买进,极可能抢到高位,甚至于接到最后一棒,股价立即会产生反转,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又如,股价走势被断定属于落势时,也常常就是回升的边缘,若在这个时候卖出,很可能卖到最低价,懊悔莫及。还有一个经常使投资者上当受骗的情况是:在庄家的操作下,许多时候看似多头市场,实际上却是“多头陷阱”;许多时候又看似是“空头陷阱”,实际上却是空头市场。如果投资者不认真辨别,则正中庄家奸计。
作为投资者,如果分不清多头市场与“多头陷阱”、空头市场与“空头陷阱”的区别,则要么是跌入陷阱,要么是坐失良机。我们说要顺势而为,首先就要看清到底是多头市场还是“多头陷阱”,是空头市场还是“空头陷阱”,绝对不能混淆。因为在多头市场或者“空头陷阱”里做空,在空头市场或者“多头陷阱”里做多,都属逆势而为,不是高位套牢,就是坐失良机。
所谓“空头陷阱”,是指市场主力利用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处理手段操纵股价和股价走势的技术形态,使其在盘面中显现出明显疲弱的形态,诱使中小投资者得出股价将继续大幅下跌的结论,并恐慌性抛售,而自己则乘机入货的市场情况。
主力资金设置空头陷阱的目的通常是建立在中长线的角度考虑投资收益,因此,每当大盘形成空头陷阱之后都会出现一轮涨幅可观的行情。股指的空头陷阱一般运作时间较长,打压程度较深,往往会给投资者在心理上予以沉重打击;而个股的空头陷阱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以主力是否建仓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两类空头陷阱。一类是建仓前期的空头陷阱,这时的空头陷阱是以打压建仓为目的,通常下跌幅度大,下跌持续时间长。另一类是主力建仓后属于震仓性质的空头陷阱。这类空头陷阱是为了清洗浮筹,抬高散户成本,减轻拉抬股价压力为目的。由于此时主力已经大致完成建仓过程,通常不愿让其他资金有低位吸纳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的空头陷阱往往下跌速率快,走势形态非常不利,但持续时间却比较短。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股指的空头陷阱,也就是股指(或者股价)从密集区以高成交量跌落至一个新的低点区域后,迅速回升到原先的密集成交区,并且股指(或者股价)还突破了密集成交区的阻力线。如1994年,沪指从1556点的高位一路狂跌到最后一个重要关口位386点。从技术意义上说,386点是沪股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下面就是一马平川,不知何处觅底了。然而当时的“ 333主力庄家”正是针对这一分析理论,竭尽全力打穿这一最后防线,一直跌到333点,令广大投资者对后市产生极端悲观的情绪。一时间,大市要跌到200多点的悲观舆论充斥了整个市场,不少股民纷纷挥泪斩臂,撤离股市。就在这时,主力庄家却借三大政策的利好刺激,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逆市狂升。333点成了一个历史性的空头大陷阱。那些斩仓离场的股民,落入了庄家精心设计的大圈套之中。
2005年,股市又重演了这一幕。上证指数自从1997年2月21日踏上千点以来,一直在千点以上运行,最高曾经达到2245点。2001年后,股市一直处于下跌状况。当时人们心里都有一个特殊的情结,那就是上证指数不能跌破千点。谁知市场偏偏就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把上证指数打压到了1000点以下。此时许多投资者认为,2000点没有守住还情有可原,1500点没有守住也事出有因,怎么连1000点都守不住了呢?是不是庄家都跑了,散户都撤了,股市没有希望了呢?既然如此,我不如赶紧撤离股市,别把我的资金变得一无所有。结果呢?人们又一次跌入了空头陷阱之中,大多数投资者把完全可以成为牛市启动后大放光芒的最后一点火种都扔掉了。
空头市场和空头陷阱最难区分。如果对大市把握不准,错把空头市场当做空头陷阱,或反之,则均会在实际操作中招致损失。那么,散户如何去判别空头陷阱呢?识别空头陷阱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
(1)从消息面上分析。主力资金往往会利用宣传的优势,营造做空的氛围。所以当投资者遇到市场利空不断时,反而要格外地小心。因为,正是在各种利空消息满天飞的重磅轰炸下,主流资金才可以很方便地建仓。
(2)从大盘的政策面上分析。需要了解从根本上影响大盘的政策面因素和宏观基本面因素,分析是否有做空的实质性利空因素,如果在股市政策背景方面没有特别的实质性做空因素,而股价却持续性地暴跌,这时就比较容易形成空头陷阱。
(3)从成交量上分析。空头陷阱在成交量上的特征是随着股价的持续性下跌,量能始终处于不规则萎缩中,有时盘面上甚至会出现无量空跌或无量暴跌现象,盘中个股成交也不十分活跃,给投资者营造出阴跌走势遥遥无期的氛围。恰恰在这种制造悲观的氛围中,主力往往可以轻松地逢低建仓,从而构成空头陷阱。
(4)从技术形态上分析。空头陷阱在K线走势上的特征往往是连续几根长阴线暴跌,贯穿各种强支撑位,有时甚至伴随向下跳空缺口,引发市场中恐慌情绪的连锁反应,从而使主力顺利完成建仓和洗盘的目的;在形态分析上,空头陷阱常常会故意引发技术形态的破位,让投资者误认为后市下跌空间巨大,而纷纷抛出手中持股,从而使主力可以在低位承接大量的廉价股票。
(5)从技术指标上分析。空头陷阱会导致技术指标上出现严重的背离特征,但如果仅仅依据其中一两种指标的背离现象,仍然容易被主力欺骗,所以要观察多个指标是否在同一时期中在月线、周线、日线上同时发生背离。因为无论主力如何掩饰或骗线,多种指标的多重周期的同步背离现象都会直接揭示出主力的真实意图。
(6)从市场人气方面分析。由于股市长时间的下跌,会在市场中形成沉重的套牢盘,人气也在不断被套中被消耗殆尽。然而,在市场人气极度低迷的时刻,恰恰是股市离真正的低点已经为时不远了。如果这时股指仍非理性地下跌,将极有可能形成空头陷阱。
如果我们判断市场出现了空头陷阱,此时我们不仅无须恐慌,而且还要大胆建仓,因为空头陷阱的构筑阶段恰恰是投资者最佳的投资时机。谨慎的投资者可以等待大盘完成构筑空头陷阱的过程、股市彻底企稳后介入,这样虽然会失去一部分抄底的利润,但安全系数较高;投资经验丰富、操作水平较高的投资者则不妨乘大盘出现急跌时主动买套,中线持有。股市的历史证明,大多数的黑马是诞生于行情萧条低迷的熊市中,而能够取得翻番的惊人收益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在熊市底部区域勇于建仓的投资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