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冲基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对冲基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对冲基金并不等同于索罗斯,更不等同于国际投机势力。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对冲基金中投资的增加,对冲基金的结构和未来发展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以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全球宏观基金,只不过是对冲基金中最为耀眼的一群。深入认识对冲基金,全面评价对冲基金,也许就是正确利用对冲基金的开始。

对冲基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代序言)

1999年10月11日,海南航空公司A股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与此同时,一则颇具震撼性的消息开始在市场上流传:海航的第一大股东,就是那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毁誉不一的投机巨头、量子基金掌门人乔治·索罗斯。早在1995年9月27日,经国家民航总局、外经贸部和海南省政府批准,索罗斯透过控股的美国航空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0. 2449美元的价格,购进海航1. 0004亿股非上市流通外资股,占总股本的25%,这也是当时中国政府允许外资参股民航业的最高上限。在海航相继发行B股和A股以后,美国航空投资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经下降到14. 8%,但仍然保持着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这意味着,曾经如天外来客般神秘而遥远的对冲基金,已经悄然潜入了中国资本市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1997和1998年间,由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让长久以来深藏不露的对冲基金一夜间扬名天下,也招致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攻击。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部分对冲基金,一方面在全球市场上频频得手,赚到盆满钵满,成为令无数投资者艳羡不已的“金融狙击手”;另一方面也被一些深受其害的国家指斥为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落下了专事掠夺的滚滚骂名。所以,在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因俄罗斯危机而濒临崩溃、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亏损累累时,许多人都在概叹“恶有恶报”,并想当然地认为对冲基金将会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没落。

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对冲基金并不等同于索罗斯,更不等同于国际投机势力。作为战后才从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投资工具,对冲基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保密、有限披露的独特文化,远远游离了投资大众的视线,成为极少数富豪的“俱乐部”,好比是潜藏于茫茫金海下的一只只“巨鲨”,难以一睹真容。所以,当它们突然浮出海面,成为大众传媒津津乐道的话题时,很难想象关于对冲基金的种种描述和评论会没有任何武断和偏颇。要想对对冲基金在全球金融大震荡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深刻影响有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深入到对冲基金世界中去,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从本质上说,对冲基金是一种主要针对较高净财富的个人投资者的私人有限合伙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灵活。由于能够灵活地运用财务杠杆进行双向交易,对冲基金在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较高水平的稳定回报,加上与其他投资工具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可以实现资产组合多元化的好处,因此越来越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对冲基金中投资的增加,对冲基金的结构和未来发展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对冲基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着千差万别的投资策略。以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全球宏观基金,只不过是对冲基金中最为耀眼的一群。尽管对冲基金在这些年里发展异常迅速,也只不过拥有不到5000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在投资者眼中还是一种“可选择”的投资,远远谈不上成为“传统”的主流投资。因此,它们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神通广大,能够呼风唤雨。因此,即使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罗宾逊的老虎基金为代表的全球宏观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乃至全球的金融震荡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对冲基金整体而言,似乎还承受不起已经加于它们头上的种种骂名。许多研究均已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绝非对冲基金所能主宰。

1998年里对冲基金业最辉煌的明星LTCM濒于崩溃,主要是由于使用高达50倍的财务杠杆造成的,更多地带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只能说是一个特例,对于对冲基金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经历过这一个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年份后,大多数的对冲基金都适时进行了调整,如收缩财务杠杆,更好地与投资者沟通以及有限地提高透明度等,从而在1999年中仍然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欢迎并取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

索罗斯的入主海航,还只是奏响了序曲。非常善于捕捉投资机会的对冲基金,不会对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无动于衷。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议,中国加入WTO的进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该项协议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条件作了实质性规定,允许少数合资证券公司从事基金管理、证券发行业务和以外汇计价的证券交易;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最初成立时,外资可拥有33%的股权,3年后可增加到49%。随着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洪流之中,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的对冲基金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给我国投资管理领域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力。对于这样一种神秘的新型投资工具,如何既能充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又能够将其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减少市场波动,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深入认识对冲基金,全面评价对冲基金,也许就是正确利用对冲基金的开始。

本书由任黎鸿、万里霜历经一年的努力共同完成。由任黎鸿提出全书思路并编写第二、五章,万里霜完成第一、三、四章及全部附录。由于对冲基金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各种资料和信息也非常缺乏,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 者

2000年4月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