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趋势

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趋势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后的巴基斯坦经济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其中工业增长率9.9%,农业增长率5%,人均收入增长率3%,被誉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9·11”事件后,巴积极参与国际反恐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取消了对巴的军事、经济制裁,并对其债务进行重组,增加了外援,使巴基斯坦经济又重新注入复苏的血液。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推移,巴基斯坦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第三节 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进程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经济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它的全部进程可概括为缓慢起步、快速发展、停止徘徊、复苏起飞、震荡回落、重新起步6个时期。

(一)缓慢起步时期(1947~1959年)

这一时期巴国内政党林立,派系斗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一五”计划(1955~1960年)规定的各项指标几乎全部没有完成,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3.1%,其中工业增长率7.7%,农业增长率1.6%。但由于人口每年增长2.9%,因此人均收入增长率仅0.6%

(二)快速发展时期(1960~1970年)

阿尤布·汗执政后,特别是60年代初始,政局相对稳定,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治国基本思想,贯彻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10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6.7%,超过前一时期一倍以上。其中工业增长率9.9%,农业增长率5%,人均收入增长率3%,被誉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停滞徘徊时期(1971~1977年6月)

1971年末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分离出去后,致使“四五”计划(1970~1975年)刚开始就夭折了,经济发展顿时陷入困境。尽管布托政府实行了企业国有化和农村土地改革等一些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却由于政策制定不当,运行管理不善,加之1973~1975年西方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都没有能够有效的挽救经济颓势,使这一时期的经济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3.8%,其中工业增长率3.5%,农业增长率1.7%。

(四)恢复起飞时期(1977年7月~1988年)

齐亚·哈克执政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在工业方面取消国有化,鼓励私人投资,吸收外资和侨汇,扩大商品出口;在农业方面增加投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并从1978年6月实行“五五”计划,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使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77~1982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6.3%,其中工业增长率7.8%,农业增长率4.2%。1983~1984年度,由于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4.5%。尽管如此,这一增长速度比联合国公布的当年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3.7%的平均增长速度还要略高一些。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五)震荡回落时期(1988~1999年)

贝·布托和谢里夫轮流执政时期的前段时间,国内经济还算平稳,后段时间却风云突变。由于政府以牺牲长期发展计划为代价实施短期措施,在1998年5月同印度先后进行了核试爆,引起国际社会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和日本对两国实行了经济制裁,使巴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几乎濒临崩溃边缘,“国家经济局面破败不堪,政府甚至不能支付公务员的薪水。”(注:美国和平研究所迪帕·奥拉帕利女士对巴军事政变后发表的谈话,转引自路透社伦敦1999年10月14日报道)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和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宗派斗争、地区冲突不断加剧;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形成武装对峙;卡拉奇连年种族仇杀,造成上万名无辜平民丧生;巴中逊尼派穆斯林持枪屠杀什叶派穆斯林教徒,造成17人死亡,多人受伤;旁遮普和信德两省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紧张;这一系列最终又导致“经济继续滑坡,政治制度运转不灵,法律和秩序开始崩溃。”(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对外政策研究所希林·塔希尔·克海伊在巴军事政变后发表的讲话,转引自路透社伦敦1999年10月14日报道)原定于1998年7月开始实施的“九五”计划也被迫再度推迟执行。巴国家银行公布的1998~1999年度经济数据显示,本年经济增长率仅为3.1%,比预期目标6%下降了一半。联合国派驻巴基斯坦事物协调员罗伯特·英格兰认为:巴基斯坦1999年的经济状况是本世纪后半期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六)重新起步时期(1999年至今)

穆沙拉夫接管政权后,社会、政治动乱仍在惯性持续。11月12日首都伊斯兰堡连续发生3起针对联合国和美国驻巴外交机构的爆炸事件,是巴近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事件,遭到联合国和美国的强烈谴责。在经济上接手的是一付摇摇欲坠的乱摊子,背负380亿美元的外债,外汇储备仅有14亿美元,每年支付利息就要占近一半的预算支出,还要接受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制裁。“巴基斯坦经历了10年(1988~1999年)的民主之后濒临经济崩溃和政治耻辱的边缘。”(注:帕梅拉。康斯特布尔:“巴基斯坦领导人的信誉在下降”,摘自美《华盛顿邮报》2000年6月4日)。面对这种局势,穆沙拉夫对内致力于振兴经济,把复苏经济“作为他首要考虑的问题”(注:同上),首先从治理经济秩序,打击贪污腐败和逃税、走私、惩治欠款不还行为,实行财税改革和稳定金融体系入手,实现其经济振兴计划。一年内就解雇了1000多名腐败的税务人员,也使税收增长了近20%。预算赤字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所下降。对外大力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谋求经济援助,先后同美国、德国、挪威签署了延期偿还贷款协议,金额分别为9.26亿美元、2.54亿美元、0.11亿美元。“9·11”事件后,巴积极参与国际反恐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取消了对巴的军事、经济制裁,并对其债务进行重组,增加了外援,使巴基斯坦经济又重新注入复苏的血液。此后,穆沙拉夫继续推行积极稳健的经济改革政策,控制财政预算,减少国家开支,使经济形势从2000年开始逐渐好转,出现重新起步的势头。2000~2001财年,国内生产总值6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工业增长4.4%,农业增长1.4%,升幅已有所提高。至2002年末外汇储备达到创记录的94.38亿美元,外债减少到339亿美元。但由于巴社会情况复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失衡,此次经济的再起步乃至全面振兴,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经济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推移,巴基斯坦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据1949~1950年统计,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53%;采矿、制造业占8%;建筑业、电力和天然业占2%;服务行业占37%。到1983~1984年度,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为26%;采矿、制造业升为19%;建筑业、电力和天然气升为8%;服务行业升为47%。至今仍大体保持在这个结构水平上,没有大的变化。

(一)农业经济

巴基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有粮食作物也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小米、高粱、玉米、大麦等,其中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烟草等,其中以棉花、甘蔗为主。

畜牧业基础较好。人均占有大牲畜比例在亚洲国家中名列前茅。“萨希瓦尔”奶牛、“尼利拉维”水奶牛、“红信德”黄牛号称巴基斯坦瑰宝,经常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来访国宾。

林业发展落后。林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森林覆盖率只达到5%左右。

渔业比较发达。水产资源丰富,不仅能满足本国消费,还是传统的出口产品,有一定的创汇能力。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巴历来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开发土地潜力、提高单位产量、发展多种经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际耕地面积从1947~1948年度的780万公顷(含东巴部分)提高到现在的2168万公顷(可耕地面积5768万公顷,不含东巴部分)。粮食、经济作物公顷单产量基本都翻了一番。

巴农业之所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其长期贯彻的一些农业政策、措施密不可分。主要有:

(1)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加强农业科研工作。

(2)大力兴修水利,完善农田灌溉网。

(3)重视土壤改良,有效防治盐碱地。

(4)逐步实行农业机械化。

(5)坚持为农业提供大量信贷和补贴。

(6)实行农产品优惠收购价格政策,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巴基斯坦农业虽有较大进步,只是从自身发展而言。从其总体水平上看,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

(二)工业经济

巴基斯坦工业基础薄弱。一是总体规模、行业规模、企业规模不大;二是门类不够齐全。目前主要有纺织业、冶金与金属加工业、燃料和电力工业、机械制造业、化肥工业、水泥工业、化学工业、制糖业、烟草业、造纸业、采矿业、小型工业和手工业等,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部门,其中又以棉纺织业为主。

巴基斯坦工业基础的形成,历经了3个关键的阶段:

1.1947~1971年,鼓励私人投资,优先发展轻工业

1947~1959年,初步建立了大型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基地。1960~1971年,政府一方面严格限制进口,实行外汇控制,使本国企业免遭外国资本和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发放自由进口许可证,鼓励本国私人企业扩大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规模;放宽税收政策,保证私人资本投资获利等。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巴国发展了一大批私人工业企业;同时又新建、扶持了一批工业、工业贷款和投资、工业发展银行等国有公司。到60年代末,这类公司已有16家,其中工业发展公司作用最大。

2.1972~1976年,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

为扶持国家工业企业,政府大幅度增加投资,建立起了一批国有钢铁、重型机械制造、水泥、电子、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但同时也导致一些私人资本转移到了国外,对本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1977年至今

实行工业非国有化自由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的办法,鼓励私人投资兴办企业,为私人在重工业部门投资开辟新途径,增加了很多工业项目,基本具备了从基本消费品到化工产品、机器设备等广泛多样的工业产品的生产条件。

目前,巴基斯坦虽已建立起了本国的工业基础,但其构成主要还是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轻工业,可代表现代工业实力的基础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等还是微乎其微,所以,工业化进程仍任重道远。

(三)其他经济

1.交通运输业

国内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近年来公路和空运网的增加远远快于铁路。目前全国铁路全长7791公里,年客运总量约5000万人次,货运总量400万吨;公路全长251661公里,各种机动车辆约有480万辆;水运商船15艘,总吨位261836吨,有卡拉奇和卡西姆两个国际港口;空运有46架巴国际航空公司的民航飞机,34.59万公里的航线,共飞往38个国际机场和32个国内机场。

2.银行业

巴银行业采取比较开放的体制。国家银行(SBP)为央行;国有商业银行和私营银行组成“计划内银行”(SB);外国银行;还有大量从事场外交易的“钱庄”。现有本国银行44个,分支机构7955个;外国银行19个,分支机构78个。总存款额11857亿卢比,总资产负债18066亿卢比。

3.旅游业

始于50年代中期,发展较慢。旅游点主要有卡拉奇、拉合尔、白沙瓦、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奎塔、费萨拉巴德和北部地区等。旅游者多为定居在欧美的巴基斯坦人和海湾国家的游客。

巴基斯坦建国50多年来,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反映出了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过分依赖外援。外债越背越重。

(2)能源短缺。必须解决进口和替代问题。

(3)人口增长过快。1951年总人口3374万,现在增至14596万,平均每年净增216万。人口的快速增长,严重抵消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4)经济结构不合理。工农业比例失调。工业内部比例也不合理,重工业、高新科技现代工业几乎没有。

(5)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

(6)政治结构失衡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严重。政治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缺少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第二、相对于政治家,军人势力强大。第三、宗教势力十分强大。由于政治结构失衡,致使政权不稳,动荡的国家政权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得到尽快、切实、稳妥的解决,否则,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