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制造业投资实证研究

中国制造业投资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制造业投资总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制造业的投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电气及电子产业增长惊人,它已成为中国的新主导产业。本章将从制造业的总量投资结构入手,逐步分析在制造业内部的投资结构变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制造业自身的演变情况。因此,我们将首先分析制造业投资结构的构成概况,然后利用统计资料实证研究不同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投资实证研究——结构角度

中国制造业投资总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制造业的投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后,最初以纤维为中心的轻工业显示了较高的增长,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重工业开始领导中国的工业化。其结果是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等轻工业的份额下降,而化学、机械产业的比重上升,重工业的产品构成也逐渐多样化。特别是电气及电子产业增长惊人,它已成为中国的新主导产业。本章将从制造业的总量投资结构入手,逐步分析在制造业内部的投资结构变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制造业自身的演变情况。因此,我们将首先分析制造业投资结构的构成概况,然后利用统计资料实证研究不同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投资结构概况

投资结构作为宏观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一个社会的投资总量由哪些部门的投资组成以及它们各自所占比例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投资总量中各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经济系统中各部门投资间的数量比例关系”。[1]根据投资学的一般原理,投资结构的种类包括:投资主体结构、投资的项目性质结构、投资的来源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用途结构以及投资的项目规模结构等。[2]因此,就制造业投资而言,投资结构是指制造业投资内部的不同细分行业之间的投资构成情况,以及不同种类的制造业投资构成(包括投资主体的构成情况,也包括不同细分行业的投资数量比例。关于不同的投资资金来源问题对制造业投资的影响,将在第六章进行单独分析)。

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结构决定的。目前,产业结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投资,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是通过投资来实现的。可以说,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由投资结构塑造出来,并由投资结构决定的。今天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而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这一段时间的投资结构,所以投资结构的动态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基本动因和手段。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投资结构变动的实质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部门配置越来越多的投资,形成技术水平更高、数量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无论引起经济结构转变的初始原因是什么,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转变都必须通过投资来实现。”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投资结构通过市场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是构成市场需求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投资总量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分布将直接改变已有的产业结构格局。一方面,投资总量会在总体上影响生产投资品的产业。投资总量增长加快时,对投资品的需求就多,从而拉动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发展;反之,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就会萎缩。另一方面,产业投资结构还会影响生产投资品的产业构成。因为不同产业的投资,其投资品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对生产投资品的各产业的拉动作用也不同。

其次,投资结构通过市场资源供给影响产业结构。一方面,产业投资结构通过形成固定资产决定各产业的产出能力。固定资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消耗而最后丧失效用,必须通过产业投资形成新的固定资产来补偿、替换被消耗掉的固定资产,才能保证原有的产出能力或进一步扩大产出能力。现存的各产业的固定资产和产出能力是过去产业投资分配的结果,而现在和未来的投资结构又决定着未来各产业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在投资带来的生产能力形成后,在供给方面将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产业能够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投资结构将通过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供给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方向。

最后,投资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保证。因为投资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先导,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辐射效应又是投资结构在动态中升级优化的保证,从而进一步使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水平发展,由此形成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

投资结构的类型有:反映资金来源结构的投资结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的比例关系;反映投资最终使用方向的投资结构,包括投资产业结构和投资部门结构等;反映投资用途的投资结构,包括投资的技术结构和再生产结构;反映投资规模效益的投资结构,即大、中、小型投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投资所有制格局的投资结构;反映投资空间布局的投资区域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任何一种结构形式都与投资紧密相连。现有的存量资产的盘活和优化,以及改变经济结构的可行与否和程度快慢,都取决于投资结构的演变。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在制造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从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个大的角度,分析制造业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制造业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口径,基本建设投资指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工作。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基本建设项目。具体包括:①列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本年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以及虽未列入本年基本建设计划,但使用以前年度基建计划内结转投资(包括利用基建库存设备材料)在本年继续施工的建设项目;②本年基本建设计划内投资与更新改造计划内投资结合安排的新建项目和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达到大中型项目标准的扩建项目,以及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全厂性迁建项目;③国有单位既未列入基建计划,也未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扩建、恢复项目和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全厂性迁建项目,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增建业务用房和行政单位增建生活福利设施的项目。1986~ 2003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如表4-1和表4-2所示。

从表4-1可看出,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制造业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1)绝大部分行业的投资总额是逐期递增的,但是也有三个行业的基建投资出现了例外:化学纤维制造业三个时期的投资分别为81.01亿元、202.75亿元和182.11亿元;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行业的各期基建投资是90.03亿元、209.73亿元和168.63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基建投资各期分别是35.76亿元、47.57亿元和33.55亿元。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一是由于在前一期的投资增长太快,造成投资过剩而在下一期减少了投资;二是由于政策性限制或市场前景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减少。

表4-1 制造业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2)在各期投资金额比较大的行业分别是:“七五”期间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95.45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41.9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19.63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4.81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纺织业97.29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6%。在“八五”期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30.84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685.65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91.1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3.8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60.84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6%。在“九五”期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21.5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7.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74.3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743.0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96.81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9.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520.57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4%。除了在“七五”期间纺织业还处在投资排行榜的前五名之内,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占据制造业基建投资排行榜的行业都是具有明显重化特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信息高科技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产业,表明“八五”时期以来的制造业基建投资大部分金额已经进入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导致制造业就业人员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交通运输产业的投资增加,与大力开展公共投资尤其是公路投资增加有密切关系,而信息高科技投资的激增则反映出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也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

(3)就三个不同时期的行业投资增速来看,“八五”期间投资增速前五名分别是:烟草加工业40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355%,家具制造业314%,金属制品业307%,交通运输业285%。这种状况反映出一些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产业投资增速很快,虽然投资绝对数还偏低,但是在消费升级以及温饱以后求发展,谋求提升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的投资需求上升很快。在“九五”期间,投资增速比较快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塑料制品业321%,电子及通信设备267%,橡胶制品业263%,造纸及纸制品业22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他制成品219%。从这些比例也可以看出,追求提升生活质量的制造业基建投资增速最快。总体而言,不论从投资金额看,还是从投资增速上看,制造业基建投资在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的背景下,投资的总量上体现出来重化特征,在增速上则表现为产品和消费升级的导向。

2001年以后的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请见下面按照年份列示的表4-2。

通过表4-2也可以看出,2001~2003年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起伏变化是比较大的。首先,从投资总量来看,这三年中绝大部分行业的基建投资不断增加,每年的投资金额前五位的行业是:2001年的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98.57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1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78.04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1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6.2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7.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3.79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4.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4.17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4.3%;2002年的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22.41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1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12.47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1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5.42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7.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5.01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5.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1.28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5.3%;2003年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66.65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1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63.52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9.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58.36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8.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8.01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7.1%,医药制造业282.18亿元,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是5.5%。就它们各自占当年制造业投资的比例来看,不仅和前期的数据分析结果有连贯性,而且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的背景相吻合;而食品加工类的投资比例则变化不大,服装纤维制品类以及文体用品和家具加工等行业,略呈下降趋势。其次,从投资增长速度的大小分析,2002年增速较快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4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10%、金属制品业88%、家具制造业86%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9%;2003年投资增速较快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69%、橡胶制品业580%、烟草加工业449%、造纸及纸制品业344%和纺织业285%。

这些数据表明,与消费升级相关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制造业基建投资以及重化工业的行业都增速很快,而且加入WTO以后由于贸易壁垒的减少,诱发了纺织业投资大幅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贸易纠纷也提醒投资人,一味地在劳动力优势光环下加大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太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而且需要越来越从国际市场的视角审视制造业投资的利弊得失。

二、制造业的更新改造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更新改造投资指企业、事业单位对原有设施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相应配套的工程和有关工作(不包括大修理和维护工程),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更新改造项目。具体包括:①列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本年更新改造计划的投资单位(项目)和虽未列入本年更新改造计划,但使用上年更新改造计划内结转的投资在本年继续施工的项目;②本年更新改造计划内投资与基本建设计划内投资结合安排的对企、事业单位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的项目和增建主要生产车间、分厂等其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未达到大中型项目标准的项目,以及由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迁建工程;③国有企、事业单位既未列入基建计划也未列入更新改造计划,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改建或更新改造性质的项目,以及由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迁建工程。1986~2003年制造业各行业的更新改造投资情况见表4-3和表4-4。

表4-3 1986~2000年制造业各行业更新改造投资额

续表

从表4-3可以看出,制造业的更新改造投资总额在“七五”到“九五”期间,三个时期的制造业更新改造投资绝大部分都是持续增加,也有几个行业的技改投资有些变动:食品制造业“七五”是157.86亿元,“八五”则锐减到62.5亿元,到“九五”又猛增到179.45亿元;纺织业“七五”是301.98亿元,“八五”是474.02亿元,而到“九五”又略减为411.69亿元;普通机械制造业“七五”是101.32亿元,“八五”是374.8亿元,而到“九五”又略减为351.58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七五”是174.62亿元,“八五”是246.17亿元,而到“九五”又略减为235.74亿元。在每个时期中更新改造投资比重最大的前五个产业分别是:

在“七五”期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金额335.26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3.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金额323.77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2.70%;纺织业投资金额301.98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1.8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金额178.64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7.00%;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174.62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6.80%。

在“八五”期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金额926.07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4.8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金额709.35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1.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金额527.96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8.50%;纺织业投资金额474.02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7.6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444.17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7.10%。

在“九五”期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金额1357.64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4.4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金额1229.43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13.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765.25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8.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金额581.17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6.2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投资金额579.7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6.20%。

从三个时期的技改投资增长速度看,“八五”期间增速较高的前五个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了290.9%,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了269.9%,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了26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长了257%,烟草加工业增长了221.6%;“九五”期间增速较高的前五个行业是:塑料制品业增加了197.3%,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了194.4%,家具制造业增长了192.8%,食品制造业增长了187.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长了164.4%。从这两个时期的增长速度前五位的行业看,“八五”期间的重化工业特征的制造业是技改投资增速比较快的行业,而“九五”期间则是生活质量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改投资增速较快,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一种体现。

2001年以后的制造业更新改造投资情况如表4-4所示。

从表4-4可以看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更新改造投资不仅逐年增加,而且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变化特点。大部分行业的更新改造投资金额是逐年增加的,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001~2003年的技改投资金额分别是:13.09亿元、10.79亿元和22.54亿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001~2003年的技改投资金额分别是:161.55亿元、136.27亿元和190.28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03年的技改投资金额分别是:48.14亿元、34.33亿元和76.29亿元。

2001年,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比例最大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金额388.08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14.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金额308.41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1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230.74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8.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169.34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金额171.04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6.4%左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投资金额161.55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6.1%。可见,重化工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和信息产业技改投资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表4-4 2001~2003年制造业的更新改造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2002年,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比例最大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金额566.11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16.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金额359.06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10.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310.98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金额235.81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6.7%;医药制造业投资金额218.17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6.2%。

2003年,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占比例最大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金额966.65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1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金额463.52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9.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金额458.36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8.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金额368.01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7.1%;纺织业投资金额286.89亿元,在制造业技改投资中所占比例为5.6%。和前几年比较,2003年纺织业的技改投资比例增加较大,和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品出口面临的低价劣质竞争劣势的生存压力有关,因此要想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产品花色品种和质量档次上下工夫,以参与加入WTO带来的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从2002年和2003年的增长速度来看,2002年技改投资增速较快的前五个行业是:家具制造业增长了178%,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了96.2%,食品加工业增长了77.5%,塑料制品业增长了67.3%,医药制造业增长了67.2%;2003年技改投资增速较快的前五个行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了122.5%,橡胶制品业增长了114.3%,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增长了108.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了105.2%,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了102.3%。从这两年的技改投资增速较快的几个行业来看,基本上都是和消费再升级相关的产业。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投资结构的计量检验

我们将根据第三章和本章第一节的有关数据,从投资结构的角度,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投资角度,研究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本节中,我们采用制造业增加值的数据作为考察投资对产出的贡献。

一、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计量检验

利用表4-5中的数据,制造业增加值的变化图如图4-1所示。

从图4-1中可以看出,自1981年以来,制造业增加值一直在不断增长。具体的变化情况有三个阶段:1981~1992年,基本上是稳定的增长时期,从1981年的1447.3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8196.5亿元。1993~1998年,基本上是制造业经历变革最痛苦的几年。期间的制造业增加值除了变化缓慢以外,制造业增加值在1995年和1998年是绝对减少的。这个时期的制造业的经营环境变动剧烈,一方面是国家经过宏观调控后刚实现“软着陆”就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了结构性的商品过剩,买方市场的困境让制造业几乎是全线亏损,尤其是家用电器等日常消费品的生产,严重过剩的产能和雷同的低端产品的价格战,使制造业元气大伤。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职工下岗再就业的企业减负政策也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特别是在旧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瓦解,但是新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在建立的过渡时期,消费疲软已经成为过早到的通货紧缩的典型特征。1999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拉动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而在就业和社会消费领域创造更多的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国内外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好转,因此制造业的增长开始加速,从1999年的1798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8452.1亿元。该期间也是制造业投资不断增加的期间,因此,制造业投资和其增加值的关系是我们计量分析的对象。在制造业投资中,又可以细分成更新改造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为了比较它们在对制造业增加增长的贡献,我们利用上述表格作图4-2,可以看出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具有如下关系。

从图4-2看出,1981年以来,制造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都在不断增加。1985年之前,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大于技术改造投资。这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制造业投资中大量的新项目投入建设。1985年以后,制造业的更新改造投资金额一直大于制造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金额。1981~2003年,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发展也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981~1996年,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除了在1985年、1986年和1989年出现了投资总量绝对下降以外,每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都是增加的,到1996年增加到1748.47亿元。此后从1997~1999年,出现了连续下降的状况,每年投资额分别是1558.09亿元、1481.11亿元和1177.99亿元,1998年略微回升到1188.04亿元。从1999年大幅增长,到2003年增加到3719.43亿元。在此期间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变化也可以分成相同的三个时期:1981~1996年,制造业技改投资除了1989年和1990年出现了投资绝对金额下降外,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到1996年增加到1912.8亿元;1997~1999年,也是出现了连续降低的情况,但是减少幅度并不明显,每年技改投资额分别是1897.97亿元、1793.71亿元和1788.88亿元;2000年以后,技改投资也出现了大幅增加的趋势,到2003年增加到了5260.33亿元。

图4-1 制造业的增加值

图4-2 制造业基建投资和技改投资

关于两者在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中的贡献情况,利用上述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计量时分别将IMB和IMG作为MG的变量以及相应的对数值进行测算,考虑到更新改造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生产能力滞后时间的差异,利用更新改造投资滞后一期、基本建设投资滞后三期进行计量,结果如表4-6所示。

表4-6 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与制造业增加值的阿尔蒙模型(对数形式)

LMG= 1.599+ 0.135LIMB+ 0.112LIMB(-1)+ 0.089LIMB(-2)+0.066LIMB (-3)+ 0.668LIMG+ 0.028LIMG(-1);

(t= 5.729)(t= 1.652)(t= 2.555)  (t= 2.961)  (t= 1.103)

(t= 4.337)(t= 0.177)

R2= 0.984,D-W= 1.02

该方程表明,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共同来解释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解释能力很好,总体上有98.4%的吻合度。除了技术改造投资的滞后一期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他自变量都通过了检验。方程系数表明:在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中,当年的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贡献了13.5%,滞后一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贡献了11.2%,滞后两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贡献了8.9%,滞后三年贡献了6.6%,基本建设投资的总体贡献是40.3%;当年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贡献了66.8%。可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贡献最大,也说明技术改造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差异。在1981年以来的制造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是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制造业投资结构中,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不仅是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制造业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首先应该处理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关系。事实上,经济中的固定资产能够及时得到更新,不仅是经济实现增长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源。因为通过及时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仅可以恢复经济中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更新改造节约能源、原材料,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升级换代,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3]

二、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从图4-3和表4-7可看出,1986~2003年,衣食类的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变化阶段如下:1986~1989年,从35.71亿元稳步增加到1989年的54.98亿元;随后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下降,到1991年降低到21.14亿元;1992年开始稳步增加,到1997年增加到169.51亿元;1998年下探到135.99亿元,此后开始大幅增加,到2003年增加到832.28亿元。而文教类的投资变化情况是:除了在1989年、1993年、1999年和2000年发生投资总额下降的情况外,1986年以来基本上是稳步上升,从14.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33.12亿元,反映出文教类制造业投资的市场需求在稳步扩大,这与恩格尔定理的规律性概括是吻合的,说明在解决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进一步追求。关于石化类投资,在1998年之前,一直处于稳步增加阶段(1989年除外),从1986年的83.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56.75亿元;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下降,分别是348.55亿元和295.28亿元,2001年以后大幅增加,到2003年增加到1186.67亿元。冶金类投资从1986年的71.44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09.51亿元,随后两年又降低到94.4亿元;此后开始稳步增加,到1996年增加到475.39亿元;1997年开始连续下降,2000年下降到169.31亿元。2001年开始大幅飙升,到2003年增加到1656.17亿元。机电设备类投资,在1998年之前持续增加,从1986年的38.3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56.75亿元;1999年显著下降到333.31亿元,之后又开始了显著上升,并呈现加速态势,到2003年上升到1138.33亿元。

表4-7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资料来源:2000年之前的数据利用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的相关数据,2001~2003年利用的是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分组情况的说明如下:衣食类投资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他制品业;文教类投资包括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石化类投资包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冶金类投资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机电设备类投资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可见,石化类投资(包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冶金类投资(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机电设备类投资(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制造业投资的重点行业,尤其是在经历了1998年的行业低谷后,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因此,重化特征的行业是制造业投资的主体,而这种状况有坚实的需求基础,是建立在消费需求和出口结构大幅度升级基础之上的。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在基本解决衣食等温饱问题后,消费结构正在快速提升,居民消费热点从家电转向住房和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到2005年已经高达93.56%,对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图4-3 制造业细分行业基建投资

中国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的这种增长格局,和世界上一些现行工业化国家的经历是一致的。在工业化先行的国家里,通过机器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美国是十分突出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菲律宾的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7.2%,从而成为制造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4]同时,根据一些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的转变顺序来看,基本趋势也是沿着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家用电器工业、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工业的顺序进行,也就是从非耐用消费品逐渐向耐用消费品转变,体现出了消费需求升级的内在规律性。[5]因此,中国制造业投资的行业变化折射出来的结构变迁,也体现了这种产业升级的普遍特征,在目前阶段,中国制造业重化特征的投资态势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中国今后20年将是重化工业大发展时期,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钢铁、机械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制造业内部生产联系的程度大大加深;而石油冶炼和化学工业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的革新而日益结合起来,石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值会迅速上升。”[6]

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的建议

一、根据制造业发展基础的不同,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的环境中,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不仅是一种客观趋势,而且是一个带动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的有利时机。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一方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再一次腾飞,而且也为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优化调整制造业投资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不同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不同的经济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制造业水平比较先进的地区,应力争通过制造业转移的机会,扩大本地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投资力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须注意通过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加大制造业的投资规模,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因此,为了在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抢得先机,各地区在追求总量效应、政绩效应的思想下,重视制造业的引进,则成了地方政府无法拒绝的诱惑。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既是一个带动力、拉动力很强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消耗性、占用性、破坏性很强的产业。其消耗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其占用性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占用,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破坏。在引进制造业过程中,由于制造业一般都是占地非常多的项目,因此,在全国来看,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力资源条件差别还是很大的,因此,产业发展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对提高投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制造业投资而言,必须在追求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注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保持一定平衡,不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片面强调“产业升级”,在新的竞争力没有获得之前,原来的比较优势也失去了。

二、加大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投资

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纺织、普通机械、冶金建材以及石油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在制造业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无论是从扩大就业还是从推动产业升级的角度,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并且加快优化投资结构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计量检验分析,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6.8%。可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贡献最大,在1981年以来的制造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是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增加的主导力量。

因此,在投资结构调整中应当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加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现有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投资,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更加经济有效地实现投资目的,不断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缩短建设周期,减少土地占用。据统计,利用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与新建同样的企业相比,投资可节省30%~60%,设备器材等物资节省60%,建设周期可缩短一半。[7]因此,不断调整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建项目投资的比例,可以减少重复建设,避免简单再生产的浪费,增加有效供给的时效性。因为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有较强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和电子计算机相关的信息产业的需求,增长更快。这种需求变化反映出了我国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的上升。[8]从而为制造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资提供了市场基础。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改投资,针对不同的行业以及产品,引导企业在技改的同时多采用新技术,政府应该给予相关的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从而提高投资效益。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还需要简化审批和等待时间,不仅保证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不挪作他用,而且还要提高折旧率,为技改投资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指导,注重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对技改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9]

三、加强并优化技术含量密集的制造业的投资

目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还处于低端位置。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不利,且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并奠定基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没有改变制造业领域重型制造业增长快于轻型制造业增长的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制造业新的主要增长点,提供了工业化模式多元化的新证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重视重型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央政府必须始终坚持的产业政策,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则应该向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倾斜。制造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主体,在中国发展已有大国优势。但是,今后要在继续做大的基础上着重做强,逐步演进为现代制造业。这要优化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并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视野,真正起到“世界工厂”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技术含量密集的制造业投资。

“十一五”时期我国可能继续“十五”中后期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势头。虽然对目前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尤其重化工业过重的指责不绝于耳,产业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但通过前面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制造业作为创造GDP、出口额和就业职位最多的部门,制造业投资作为“十一五”期间乃至2020年之前拉动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增长的“主发动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比较可以看出,还没有一个大的经济体不经过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过程而进入工业化社会。美国19世纪中期的轻重工业的比例是2∶1,20世纪初期重工业比重稳步上升,到1925年,排在前列的产业是汽车、铸铁、机械等;日本在1956~1964年围绕重化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更新,到1977年才进入到重化工业的后期;韩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的初期,到了90年代才进入重化工业的后期。对于中国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和多元化,非常落后和非常先进的技术并存,中国的重化工业发展时间也许会较长。[10]但是,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基础,我们的发展路径必然是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中国道路”,在保持制造业投资中重化工业的一定规模时,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才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将“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十一五”时期,预计我国将继续中后期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势头,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仍将继续提高。从制造业投资变化的趋势分析,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制造业、电气器材制造等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及加工业等无疑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这些行业的投资也必将有强有力的增长。

四、加强装备制造业投资

投资结构的不同形成了内容不同的产业结构。在分析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制造业本身的结构因素,不断利用制造业投资的增量,优化制造业结构,逐步提高制造业有效产出能力和技术水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量/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量(%),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该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即所谓的霍夫曼定理揭示了工业结构的重化趋势。他虽然是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概括出来的统计规律,未必一定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11]但就中国的制造业投资而言,从国家强盛和制造业核心能力升级的角度来看,加大重大装备制造业投资有客观必然性。另外,由于“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纲要的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装备制造业的投资还将持续增长。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装备制造国产化政策给重大装备制造业带来高速发展的新机遇。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第二产业领域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该方向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也是制造业投资结构调整的方向。

世界制造中心从其制造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机器设备制造中心,也就是主要制造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为生产产品的企业提供机器设备,即制造生产资料。第二类是消费品制造中心,也就是主要为消费者生产最终消费品,即生产生活资料。按照世界制造中心的制造内容来划分,我国目前主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有比较优势,因而属于第二类制造中心,即作为消费品制造中心而存在,还远远不是机器设备制造中心。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机器设备制造中心更为重要,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创造条件,逐渐向机器设备制造中心转变。重视和加强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制造业本身高级化过程的客观需要,也就能不断提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仍然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应逐步向高端转移。中国应该努力完成由“制造大国”向“经营大国”的转变,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实际上,加大装备制造业投资,也符合新兴主导产业的定位要求。根据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应、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的选择标准,兼顾就业和产业升级的新兴主导产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可见装备制造业类的产业是新兴主导产业的主体。这与日本制造业的变迁路径也是吻合的。在1955~1989年,日本制造业结构中上升最快的产业分别是: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一般机械。[12]但是,总量增长一定要在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投资推动下的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增长,最后酿成金融危机,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制成品技术含量较低,经济的高速增长属于浅层次的出口加工型制造业推动的,尚未形成本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因此,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要提升制造业结构,对于企业界来说则是确定投资方向,即选择具有增长潜力的那些制造业部门进行投资。[13]

可见,在加工制造业长足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中的地位正日益增强,而且装备制造业将越来越成为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装备制造业能否像加工制造业一样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前途,而且也是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关键所在。在国务院出台振兴装备工业的政策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国企业为开发、制造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部分关键配套件和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将实行先征后退。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了大型飞机立项,将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国家支持建造大型客机,能够使我国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制造工艺等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处理好投资增量和存量资产的关系

在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兼顾投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优化。投资增量的结构优化是指对一些部门、产业增加投资,以增加投资比重来调整部门、产业投资结构,使投资增量的结构高级化。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增量投资结构的优化,而且要兼顾存量形态的投资结构优化。存量形态的投资结构优化是指在不同地区、部门、产业、单位之间对投资存量进行重新组合,在投资规模不膨胀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生产升级换代。这可以通过对现有企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对现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转产以及对投资的存量作新的组合等方法实现,使资产逐渐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转移。另外,产业结构代表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投资结构的调整不能脱离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实现投资结构的最优效果,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为中心,以国内、国际潜在市场为导向,以知识经济的推动为动力,以形成既符合产业布局又有利于产业梯度推进的投资结构。

六、增加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制造业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投资为中国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与资本要素结合的机会,这种方式仍然是中国吸收过剩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等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来看,还是应当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同时劳动力吸纳效果明显的行业吸引制造业投资,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缓解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产业技术和结构升级。此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复杂或者深加工产品,由于其生产链条长、需要较多配套生产等特点,社会总需求增加带来的就业需求诱发效果最大的行业,包括纺织品制造业、建筑材料制造业、一般机械、金属制品、化工、电气机械等产业。这些行业本身就业规模在全部制造业中的比重比较高,其投资对其他上游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大。[14]因此,鼓励制造业投资于以上行业部门,将会产生明显的劳动力吸纳效果。因此,通过鼓励在这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并利用其营销网络和国际化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效果明显超过其他行业部门。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以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方面,抓好制造业中的相关产业的投资,保证一定的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不能一味地强调升级。在经济发达和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加大发展高加工度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在产业基础薄弱和欠发达区域,可能还需要积极发展中小规模的制造业投资,以投资促进就业增长。

【注释】

[1]杨文进:《投资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任淮秀:《投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3]杜两省:《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4]陈东:《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284页。

[6]殷醒民:《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中国1978—1998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7]王志忠、韩旭:《工业发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页。

[8]郭克莎:《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9]李京文、[美]D.乔根森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10]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06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12]郭克莎:《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153页。

[13]殷醒民:《制造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变》,《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第16~20页。

[14]郭克莎:《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