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的途径

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的途径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制造业投资的角度看,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战略方向以及具体方式对制造业的投资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章将阐述自主创新在制造业投资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分析制造业中自主创新投资的现状,并从企业的角度,着重分析改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效益的措施。为此,制造业必须加强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投资,用自主创新的设备和产品促进各产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第七章 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因素——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强盛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从制造业投资的角度看,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战略方向以及具体方式对制造业的投资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章将阐述自主创新在制造业投资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分析制造业中自主创新投资的现状,并从企业的角度,着重分析改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效益的措施。

第一节 自主创新投资在制造业投资中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转到科学发展观轨道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战略决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许多行业的自主创新都需要制造业的支持。为此,制造业必须加强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投资,用自主创新的设备和产品促进各产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自主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阶段。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向,从技术能力演进发展来看,就是从生产能力到投资能力,再到创新能力的演进过程。这就是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在技术变革的分析中,发明、创造和创新的扩散是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概念。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十分强调发明和创新之间的不同,指出实验室条件下的工作和商业条件下的工作之间差别巨大。他认为,创新是将新产品、工艺和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创新成果的扩散对于提高生产率和取得竞争上的成功是决定性的。[1]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建立了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比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组合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引用一种新技术或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新来源和实行一种工业新组织。[2]在鲍莫尔看来,创新所带来的技术扩散,“作为追求利润的商业行为,有助于推广最新技术的使用和最新产品及服务生产的扩展。它加快了陈旧经济活动被淘汰的速度,此外,技术扩散所带来的经济报酬,有利于将创新过程的外部性内部化”。[3]

创新与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密不可分。一般而言,世界各国都用R&D来表示科学研究的概念。“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工作。创造知识是创新、发现、发明,是探索未知的问题;整理知识是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鉴别和运用,是知识的规范化、系统化,是知识的继承问题。可以说,科学研究有两个组成部分,既有整理、继承知识的部分,也有创新、发展知识的部分。”[4]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通常把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对它们的比较说明见表7-1。

表7-1 研究内容比较表

资料来源:本表格改编自宋健和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创新虽然是当今中国使用频度最高的术语之一,但不同的领域对其理解有所不同。科学家讲创新,更多的是指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经济学家所讲的创新,是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作为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应该是开发研究,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

对于一个具体的技术创新,通常经过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趋势,选择项目进行实验室研究,生产出来样品和样机等,该阶段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低于25%;第二阶段,进行开发研究,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挑选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集中力量去解决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称为中试阶段,成功率一般在25%~50%;第三阶段是产业化阶段,在中试成功后,要达到规模化生产,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选购或制造设备,选定厂房、培训工人、开拓市场,一般都能形成新的生产线甚至是创建新的企业,这一阶段的成功率一般在50%~70%。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是1∶10∶100,中试和产业化的投资极为巨大。只有在高额利润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企业才愿意投资。[5]

自主创新重在“自主”,即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自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进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而不是摒弃外部优秀技术资源,自我封闭。因此,我国企业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自主确立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自主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和方法,自主监控技术创新的进程和进度,以求获得的技术创新成果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模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供应来源不应该是单一的,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开发活动上,而应该采取多种可能的方式,从多个不同的来源,将不同的技术集成起来,最终形成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对于制造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当前,在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技术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技术一体化,包括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等。②当代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标准化、大型化、组合化、高速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朝着节省劳动力、节约资源和节省能源的方向发展。③以高技术开创新的革命,高技术不仅能保证最佳的技术性能,而且能保证最优的工艺质量,还使得新工艺工序减少,具有无废性或少废性,提高系统柔性和可靠性。[6]

技术创新具有“五高”特征:高创造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技术密集性。技术创新不仅是指企业的研发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工程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7]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除了界定自身技术需求的能力外,还要具有选择能力,即对市场、产品或技术以及组织结构做出创新性选择以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以及选择关键人员并获得关键资源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获取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在明确了需求以及未来的创新方向之后,很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得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有三种方式:自行研究开发,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从国外引进,包括引进专利、获得相关的技术许可、引进科技人才、进口隐含有先进技术的资本货物等。为了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还需要加强集成或协调能力,即动员资源将相关科学技术知识付诸应用并实现价值创造的能力,包括通过对现有知识和技能的新组合来创造和改进技术的能力。研发或引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只是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战略资源,而开发这种战略资源并实现价值创造则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包括筹集资本、组织投资、知识集成、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强大的学习能力是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持之以恒的内在保证,包括从成功和失败中学习以确认和校正错误、学习和解释市场信号并采取恰当的行为、在整个系统中扩散技术的能力。总之,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或者研究开发能力的简单加总。制造业有无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结构以及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但更多地取决于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二、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投资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超过9.6%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面对原材料、土地、能源等生产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削弱、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倾销诉讼越来越频繁等环境变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制造业必须在这些不利的条件下奋进。金兴健(2002)认为,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是,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实现质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因此,中国若要在产量和技术两方面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必须推动国内企业发展技术,力争取得技术上的垄断优势。[8]谢富胜(2002)认为,工业内部结构要相继经历重化工业、加工组装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分别为主的阶段性演进。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一国在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业结构的阶段性演进过程中,易出现“离制造业”和“产业空心化”现象,降低国家的竞争力。由于各产业相对工资收入差别、制造业预期利润率偏低、教育市场化以及包括媒体等社会舆论和地方政府无意识边缘化等因素的作用,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向来看,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制造业”现象,导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达不到应有规模和吸收就业人数有限,竞争能力距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距离。[9]陈抗和郁明华(2006)从总量水平、技术水平和就业水平三个方面,对美、日、德、中的制造业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在总量、技术和就业水平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存在较大差距。[10]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正日益突出。当前,一方面,中国产业发展越来越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另一方面,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又是最大的障碍因素之一。近年来,数字智能化、高效清洁化、柔性集成化和微型精密化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重复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来发展制造业,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提升我国重大机械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和制造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向节能、降耗、环保、高效的方向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力度,因此,解决好如何加大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投资问题,有利于加快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在现阶段的国际竞争中,优势在于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生产环节(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尤其是“中国制造”方面。虽然中国的许多产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的,直接表现为在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但是,中国制造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成本低,实际效益更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中国的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体会到,随着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向中国的大量转移,市场饱和和利润摊薄是不可抗拒的趋势。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特征:明显的竞争优势、扩张应用的潜力和竞争对手的难以模仿。对核心竞争力比较全面的理解是指企业获取、配置人力资源、核心技术、声誉,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反映了以企业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力,还包括研究与开发能力,特别是自身不断的创新能力。因此,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投资建设,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和关键所在。

2.自主创新能力是获得丰厚回报的可靠保证

我国产业必须逐渐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不仅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空间拓展的必要,也是世界经济秩序的利益格局特征使然。因为在现行世界经济体系中,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附加值利益将得到更大的强化: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规模竞争和利润摊薄,使得其附加价值和利润率趋向降低;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长和高附加值(以及垄断利润)倾向则将长期保持。也就是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事R&D活动的企业的未公开的投资回报率常在20%~30%之间,相比之下,整个工商业界的回报率平均水平只有10%。如果将整个社会把R&D投入所带来的收益考虑进去,由于其中包含了其他因技术‘滚动’及技术扩散带来的受益人的利益回报,还包括消费者及其他企业的受益部分,R&D投入对社会而言的回报率可以从20%直到100%以上,视不同行业而定,同时其具体扩散的效果给经济增长施加的影响也是大小各异的。”[11]

一味的技术模仿,尽管可能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将丧失技术创新的能力。对于这样的战略产业和核心技术,中国必须树立进行自我研发的决心,加大投入,优化技术研发投入的资源配置,形成在这些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重视有助于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利用高技术的新平台,提高制造业拓展市场渠道的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管理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经济发展史表明,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过程之后,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以制造业的变革和创新为起点,拉开国家强盛的序幕(见表7-2)。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2]

表7-2 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比较

资料来源:本表格改编自宋健和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2页。

对于高科技制造业来讲,“高技术行业造就社会的繁荣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为技术进步做出根本性贡献,并且因此而来的技术进步又是长期增长的核心和关键;为种种生产要素提供更高的回报,这一点又是特定经济体系内其他可能获得回报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外部化效应,比如技术的仿效者,可通过滚动活动和技术扩散行为为经济体系的其他种种领域带来效益。”[13]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的增长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是2020年之前的战略机遇期中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基点从模仿转向创新的内在动因。只有我们在制造业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远大目标。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获得核心技术的必经之路

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既是我国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现实需求所决定的。创新在推进经济增长中,有三个重要的贡献作用:一是很多创新具有累积性特征,创新带来的是创造性的知识积累;二是创新一般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改善了的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将不仅只是对做出该项突破的企业产出产生促进作用;三是创新的“加速器”特征,一个稳定的创新产出通常意味着产量的增长,而不是保持不变。[14]因此,为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成长,需要通过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获得经济增长的一定速度水平,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科技发展和努力,我国现在完全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能力,回顾自主创新和中国产业发展的情况,中国的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之前,在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时期,创新的主体以国家为主,独立开发出了“两弹一星”以及红旗轿车等,并大力投资发展重化工业,创新效率也相对比较低;第二个阶段是在1978年以后的开放状态下进行的以引进为主、技术开发为辅的时期,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推进了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但是产业的原创能力并没有和结构优化同步升级,企业创新的边缘化倾向明显,在核心技术上的落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市场并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借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之际,开始了第三阶段的自主创新,并且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十一五”规划的主线。[15]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正逐步扩大,具备了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而且在全球范围组织资源的能力也在加强,尤其是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投入的主体,因此关键问题是我国如何利用这些条件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产业转移模式,而是在产业进化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为此,面临激烈的全球竞争以及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制造业的投资总量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结构更是需要优化,推进创新技术项目的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制造业投资效益。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的状况

一、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人员状况

获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力,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得以实现。近几年,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视,我国在R&D方面的投资规模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不断扩大,有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见表7-3),获得的自主创新成果也日渐丰富,对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走向核心技术逐渐获得突破的阶段,一大批高新技术制造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表7-3 大中型企业R& D人员及经费的投入(1995~2005)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的状况

一、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人员状况

获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力,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得以实现。近几年,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视,我国在R&D方面的投资规模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不断扩大,有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见表7-3),获得的自主创新成果也日渐丰富,对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走向核心技术逐渐获得突破的阶段,一大批高新技术制造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表7-3 大中型企业R& D人员及经费的投入(1995~2005)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从表7-3可以看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和投资都稳步增长,研发人员的数量从1995年的37.6万人增加到了2005的76.0万人,研发资金从141.7亿元增加到了1250.3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1.01倍和7.82倍;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全社会的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1995~1998年,该比例从40.6%降低到了35.8%,这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营困难是密切相关的;然后从1998年的35.8%上升到2005年的51%。这种变化反映出了在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中,大中型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正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内在动力。

二、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人员状况

在整个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加强,表7-4列出的是2004年和2005年制造业各行业研发人员和经费的情况:

表7-4 制造业R& D人员及经费的投入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从表7-4可以看出,2004年和2005年的制造业研发人员是56.98万人和66.94万人、经费投入为892.77亿元和1184.40亿元,表现出了大幅增长。就具体行业而言,有如下特征:

从研发人员的数量来看,2004年超过万人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16万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24万人,通用设备制造业5.04万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7万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3万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75万人,专用设备制造业3.43万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0万人,医药制造业1.99万人,纺织业1.98万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6万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9万人;2005年超过万人的行业除了上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金属制品业的研发人员从0.74万人增加到1.13万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唯一超过10万人的行业,而且在研发人员的排名中,可以看出高科技行业和重化特征的行业以及设备类的制造业,是研发人员密集的行业,这与它们的行业特点以及技术密集的生产特点是吻合的。纺织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研发人员的数量超过万人而且不断提高,说明纺织业在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注重了自主创新的工作,尤其是在中国的纺织产品遍布全球的背景下,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加,仅从生产成本低的角度参与国际化竞争,不仅不能利用好国际市场扩大的机遇,反而会由于产品质量等级低以及技术含量低遭受更多的反倾销制裁等贸易壁垒,因而更多地需要在自主创新上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总之,研发人员的大幅增加,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这些行业自主创新意识的增强以及能力提高的趋势。

从研发投入来看,2004年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6.21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7.4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3.43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8.66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7.69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50.9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34.65亿元,医药制造业28.18亿元,纺织业25.32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87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05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58亿元,饮料制造业11.81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25亿元;2005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行业除了上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金属制品业的研发投入从8.40亿元增加到15.44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从7.94亿元增加到12.12亿元,橡胶制品业从9.94亿元增加到12.12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从8.48亿元增加到11.98亿元。研发投入过百亿元人民币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6.6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3.71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6.89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8.06亿元。可见,从研发投入来看,不仅技术密集的高科技行业和设备制造以及冶金石化等行业的研发投入在稳步提高,一些劳动密集的行业如纺织、食品以及造纸等行业的研发费用也提高到10亿元以上,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行业的市场环境转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增强等因素有关,也与政府提倡和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逐步实施推动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有关。

三、制造业新产品的产销状况

制造业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如表7-5所示。

表7-5 制造业新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5年、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表7-5的数据表明,2004年和2005年,制造业新产品产值从20392亿元增加到25074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从20260亿元增加到23804亿元,其中出口从4824亿元增加到5495亿元,在一个侧面反映出自主创新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2004年,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都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到2005年除上述产业外,还增加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绝对值看,最大的几个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它们的新产品产值分别是5897亿元、5272亿元、2627亿元和151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是5855亿元、4578亿元、2490亿元和1439亿元。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一枝独秀,反映出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可见,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情况基本上和研发投入相吻合。在出口方面,除了上述几个行业的出口金额都在百亿元以上外,纺织业的出口金额较高,2004年和2005年分别是232亿元和229亿元,说明传统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明显增强,经过20世纪90年代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纺织业在加入WTO后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仅继续依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在推出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其新产品外销比例也分别是其销售收入的41.5%和35.9%。

四、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分布状况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分布情况如表7-6所示。

表7-6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企业分布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5年、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2004~2005年,制造业参与自主创新的数量从6133个提高到6476个,参与比例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具体行业看,连续两年超过300个企业参加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从参加自主创新的企业数量,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的自主创新的参与程度的差别,纺织业的数量多于其他重化工业行业,一方面说明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高,另一方面也与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有关系。从所占比例看,2005年制造业参与自主创新的在30%以上的行业有10个: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可见,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制造业是参与自主创新程度比较高的行业。

五、制造业的专利申请状况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专利申请情况如表7-7所示。

表7-7 制造业申请专利情况(件)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5年、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2004~2005年,制造业的专利情况增长幅度较大,专利申请数量从40925件增加到53843件,发明专利从13547件增加到17983件,发明专利拥有数量从17102件增加到21870件,分别增长了31.6%、32.7%和27.9%,反映出制造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的势头。从具体行业分布看,发明专利拥有量2005年超过1000件的行业有8个,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拥有量分别达到了4737件和3023件;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在100件以下的行业有5个,分别是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后两个行业的拥有量只有44件和43件。发明专利的拥有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拥有情况,说明不同行业的核心技术拥有程度差别较大,衣、食、住、行类的传统制造行业的劳动力密集特征决定了在技术创新中的能力相对欠缺,基本上不具备核心技术。因此,在高科技领域和传统制造中加大获得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很有必要,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的速度,对提升制造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三节 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的途径

加强和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投资。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的投入,提升现有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新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产业化。这两个方面的直接结果都会表现为制造业投资数量的增加。因此,如何增加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投资数量并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对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尽管在产业技术水平上处于相对劣势,但也有独特的优势。创新的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目前我国企业存款超过11万亿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数量超过贷款数量10万多亿元,还有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足够的资金主持创新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国家的自主创新政策则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可以说,中国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绝好条件,许多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的沃土,中国自己更有条件在这块沃土上实现从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向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转变。但是,高投入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回报,才能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创新项目的建设,实现创新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

一、建立有助于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管理活动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为迎接自主创新时代到来的挑战,应着重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软件”方面下工夫。企业的一切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企业的任何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参与。首先,在企业的资本构成中,物质资本是被动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主动的资本。人力资本控制着物质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并改善和引导物质资本。其次,物质资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腐蚀、损坏等原因,效率和收益是递减的;而人力资本由于体现在人的本身,所有者拥有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特性,使人力资本边使用边积累,在使用过程中效率和收益也不断提高。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首先,要把人本管理上升到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位置。以人为中心强化各项管理,突出人的主导作用。其次,要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这既可以集思广益,使决策更趋完善,又可以使获得员工认同的决策得以迅速的贯彻执行。最后,要十分重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只有让高素质的人才进入管理体系,只有让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才会更富有成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用人所长,合理分工,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倡导自主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每一项产品和服务的面世,都是全体员工心血的结晶。凡是卓越的企业,总是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企业同仁在为之奋斗。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受职务分工的限制,都尽力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相反,那些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企业,必将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重视造就团结协作的风气。首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与人合作,不但使个人工作得以改善,而且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也会发生变化,使工作变得顺利。其次,培育团队精神。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不仅是外求发展的艺术,更是一种内求发展的艺术。团队精神是把企业塑造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支柱,它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应和功能,充分发挥每个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最后,创新进取的意识。当前,信息传播迅捷、科技日新月异、革新之风强盛、竞争没有国界,那些不易被注目或处于隐性状态的市场需求,将成为人们争夺既有较大风险又具广阔前景的黄金地带。但是,对于潜在需求的开发,需要有超前的策略决策,善于观察、识别、创造和把握重大发展机遇。这种机遇的识别和把握,将优先属于员工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的企业。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培育员工创新进取的意识。

二、加强科学论证,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扩大,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将面临全新的环境。只有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投资新项目进行扩大再生产,使经营由分散到统一,由庞大到强大,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自主创新投资风险,避免自主创新投资陷阱,实现自主创新投资决策和自主创新投资管理的科学化。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投资主体,应以自主创新投资效益为中心,独立决策、理性地进行自主创新投资。美国的“私营企业实现了全美3/4的R&D投入,他们将新的科学和工程思想转化为可以创造财富的产品,他们提供了最主要的创新资源,而政府只不过是创新的主要消费者”。[16]通过前面的统计数据也可看出,中国的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投资的主体。为了规范企业自主创新投资行为,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投资决策中,决策主体必须注重自主创新投资的科学决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提高自主创新投资效益,需要从自主创新投资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在自主创新投资决策、实施以及使用过程中,通过减少浪费,减少成本费用支出,提高建设质量,提高产出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是获得自主创新投资效果的前提条件。

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为了未来的预期收益而将当前的确定收入转化成资产的活动。企业进行投资是取得利润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企业能否把资金投资于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应以投资效益为中心,独立决策、理性投资。明确投资主体的利益和风险的对应关系,不仅有利于还原企业“缺位”的状态,使其真正为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投资,同时也使得企业承担相应的风险,敦促企业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尽量避免决策失误。为此,必须改变项目论证不充分、基础数据不完整、人员配套不到位、决策程序不科学等现状。人们在评价不良投资时,最常用的一句话是项目没选择好,换句话说就是投资决策失误。要避免决策失误,保证正确的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前需要对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有明确的认识,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应在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同行的基础上,对投资方案进行技术、市场、财务、风险性等方面的评估分析,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管理能力和经验量力而行。建设过程中的严格管理和相关人员的密切配合则是保证投资取得效益的重要因素。避免投资陷阱也是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投资陷阱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为此,企业要对自主创新投资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应该避免“追风”式的投资,杜绝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程序非规范化,防止投资建设流程监控手段流于形式。

常规的投资项目评估方法评估投资项目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在确定自主创新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自主创新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而对于自主创新的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制造业投资的特征决定了常规的项目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投资决策的信息可分为确定型信息和不确定型信息,确定型信息是指项目寿命周期内现金流量的大小是已知的;不确定型信息是指现金流量的大小及其概率分布函数是不确定的。对于具有确定性信息的投资决策评价通常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DCF);对于具有不确定性信息的投资决策通常采用决策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通过对不确定性程度的分析,通过主观判断对投资项目未来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然后再根据DCF方法进行决策。它是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在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中一直居核心地位。净现值方法是投资决策的逻辑思想的自然结晶,换句话说,净现值方法的逻辑即是投资决策的基本逻辑。所谓净现值方法是投资决策最基本的方法,其理由正在于此。

为提高应对自主创新投资不确定性的能力,在评价自主创新投资项目时需要引入新方法。实物期权是对实物投资的选择权,即投资者可以在未来某个时点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动的权利。实物期权分析建立在隐含于投资中的期权被识别和说明的基础上。因此,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实物(非金融)资产期权上的扩展。从金融期权向实物期权转化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把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入企业内部具有战略意义的不确定性投资决策中来。期权思想为不确定性投资决策提供了战略指导,特别是在创新市场上的投资,初始投资仅仅是企业获得进入或退出未来创新市场的期权所付出的代价,其投资价值在于后续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投放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自主创新而言,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探讨企业科技行为项目开发的风险管理方法既是可行的,又是可取的。实物期权法不仅承认企业科技行为不确定性和灵活可变性具有价值,而且认为不确定性和灵活可变性越大,期权的价值也越高。将实物期权引入科技评价和管理体系,对实现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市场效益考核为主、专家评议为辅的新型科技评价框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实物期权的引入可以对科技投入的引致效应(带动效应)做出很好的估计,这样就可以对科技投入对增长率的贡献做出更加客观的估计,可以对科技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充分的考虑,因而评价结果包含对管理灵活性和战略性考虑的成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17]可见,实物期权使人们对以前无法准确估算的各种机会、灵活性能够定价,从而定量地对其进行评估决策。实物期权理论突破了传统决策分析方法的束缚,它不是对传统决策分析方法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保留传统方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相应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响应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它可以对项目具有灵活性价值进行定量的估算,从而更科学、全面地评估投资项目的价值,提高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三、利用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投资的成功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从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在向沿海地区集中,并且初步形成了若干制造业带,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和辽中南制造业带。在中西部地区,长沙—武汉—南昌地区、哈尔滨—长春—吉林地区、郑州—关中地区、成渝地区等也具有发展制造业带的较大潜力。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不断加快,使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在“区域创新环境这种文化力的推动下,供应商—制造商—客商在地理上接近,研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的信息及时反馈,交易费用得以降低。新企业不断衍生,区域内企业频繁接触,协同作用,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动态均衡局面,共同获得成功”。[18]产业集群化导致我国地区间产业分工出现了新的特点,即由过去的部门间分工逐步向同一部门的产品间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的产业链分工转变。这种新型的产业链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空间组织的新形态,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和民营企业日益把企业总部、研发和销售机构建在上海中心城区,而把加工制造环节扩散到近远郊、苏南乃至其他地区,由此在整个长江三角洲范围内构筑一种“错位发展”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产业集群效应往往通过三个层面的效应体现:一是积聚效应,二是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制度效应。[19]因此,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成功率,并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在制造业发展自主创新投资的过程中,重视从培育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引导和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内生性,优化制造业投资,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应注重加大力度培育、引导和支持具有产业或信息关联的行业间企业集群,不仅可以避免为盲目追求投资扩张而进行的无明显关联的企业集群行为,还可以在以产业链、价值链或者信息链为引导的制造业集群模式转换过程中,通过专业化市场、多样化市场和创新型市场的建设来促进产业的集群和升级。另外,具有产业或信息关联的行业间企业集群,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原因在于:

第一,产业集群是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它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代理、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这些地区的大量企业彼此间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了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

第二,在产业集群区中,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产业网络,许多企业相当于一个个生产车间——每家只做一道工序,或只做一个配件,或提供辅助性中间产品,而且连接大量上下游企业的是大规模的专业市场,这些市场通常都集中在几十公里半径范围之内,产品的各种原料部件及相关服务都可以就近交易,交易成本特别是其中的运输成本很低,这样就为实现自主创新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协作环境,减少了产业化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自主创新的产业化成功率,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第三,产业集群的环境可以带来自主创新的大量信息,对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集群环境使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市场状况,获取来自客户的有关最新消费需求和倾向的信息;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有助于它们更早地了解目前的技术状况、服务和营销观念等;企业间不仅有物质的交流,更有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行为主体间通过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技巧,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各自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收集与接收、分析与处理知识与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使区域成为有利于学习和知识溢出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培育和保持自主创新能力。而且集群区域内的企业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比常规渠道费用较低,提高了自主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了因为自主创新方向出现和市场需求脱节的可能性,从而促使企业对变化着的环境尽早做出有效反应。[20]

第四,产业集群模式对中小制造业自主创新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相对较弱,投资于自主创新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可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成功率相对提高。原因就在于空间上接近的企业和机构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集群减缓了市场的内在不确定性的同时,提供着效率、效果和灵活性的集群优势,创建了将小企业的灵活性与来自大网络的稳定性和支持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可以就近获取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原料、机械设备、商务服务、人才等投入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可使库存控制到最小程度,而且在产业集群体内部容易发现市场机会,从而减少自主创新的成本以及市场进入障碍。另外,单个中小企业能用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很有限,因而产业集群区内的技术外溢效应,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信息和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最终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第五,人才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自主创新需要各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否则自主创新无法开展。而产业集群能提供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集群区内不仅有大量拥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而且评价员工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也更为高效,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另外,由于集群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从而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不仅大大减小了人才搜寻就业岗位的密度和广度,降低了搜寻成本,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人才为此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也大为降低,从而引致各类人才的集聚。因此,有利于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源团队,保证自主创新的实现。

四、重视自主创新投资规模和市场容量的关系,加强营销创新

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是从市场调研开始的。因为市场是项目开始的起点,也是项目运作的落脚点。因此,市场需求在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市场对投资项目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决定产品的占有率和收入预测;二是市场决定消费水平,直接对项目收益产生影响;三是市场竞争决定项目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决定了项目的取舍、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而在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市场就决定了投资方的收益实现。如果投资项目的产品适销对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能顺利实现销售收入,才可以实现投资资金的顺利回收。

投资项目的市场运作的结果如何,取决于项目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在于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突出本企业的特色优势。目前,知识经济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知识经济浪潮将给每个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给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今天的制造业所考虑和所操作的绝不止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而是包括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的全过程,遍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了全方位地为顾客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因此,在现代制造业生产中,没有一定的规模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自主创新投资效益自然低下。但是,如果考虑自主创新投资规模时忽视市场容量的约束,也可能造成自主创新投资效益不高。市场容量、市场结构、竞争状态、消费需求和趋势,都是决定自主创新投资规模的边界条件。这样,自主创新投资项目建成使用时,才有可能避免开工不足、原辅材料供给困难、维护费用太高等问题。市场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是自主创新投资分析的起点,也是决定自主创新投资效益的落脚点。自主创新投资形成的有效供给,通过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交换,获得收益。自主创新投资项目和市场对接得好,表明自主创新投资方向对头,但是能否实现自主创新投资收益,还需要市场实现。因此,下工夫搞好市场营销战略的组织和实施,尽快将潜在的市场容量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是决定自主创新投资效益好坏的关键环节。

技术创新的评价标准一个是技术标准,即从技术性角度的评价;另一个是市场标准,从技术的市场性角度评价。没有达到市场性标准的技术,是没有产业化出路的技术。因此,制造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市场化标准决定了技术创新全过程。尤其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更应该如此。可见,如果在自主创新投资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能够积极参加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能够确保投资项目的市场竞争优势,顺利实现投资收益,也为投资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从而在项目管理方式上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可以预见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及时履行出资人的权利,以减少投资损失。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投资管控,在结合市场容量选择投资方向和规模的同时,还必须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以营销策略创新为核心,提高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策略创新和营销管理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策略创新能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策略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因此,企业应在如下领域开展营销策略创新:

第一,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创新营销理念、营销组织、营销制度、营销实践,其核心内容包括经营管理重心下移、减少管理层次、完善激励机制、试行员工持股等,从而使整个营销体系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屡屡取得市场先机的前提,在整体产品概念的三个层次,在产品的研发、造型、品质、材料和服务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源源不断地推出更好的产品。另外,纯服务产品,如各种策划、服务咨询等无形产品已经成为知识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竞争将成为产品竞争的重要内容。产品创新还要顺应国际大趋势,朝着多能化、多样化、微型化、简便化、健美化、舒适化、环保化、新奇化等方向发展。

第三,营销网络的创新。这主要包括布局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电子商务大大缩短了销售时间、地点和品种的局限,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服务。同时,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的沟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低廉的沟通成本,对消费者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第四,全球化的营销创新。全球化的过程将涵盖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知识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贸易、金融等日益网络化和全球化,企业营销活动的环境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的趋势,因而企业营销活动的全球化定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五,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尽管营销创新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关键是人才创新,没有人才创新,其他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后,才能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这种规律性的要求,一切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无论是进行技术的研制、工艺的设计、产品的开发,还是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管理,都需要合格的人才。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使得采用的新技术和设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也是不断发挥自主创新投资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更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随着自主创新投资的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有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投入。从宏观的角度讲,面对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任务,需要大量适应创新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并需要合格的劳动力,除了企业投资于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之外,国家应加大科教文卫的投资,为国民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各种合格的人才。从微观的角度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对的是新技术、新工艺甚至是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人力资本投资要重视在职技术培训,加快员工知识更新的步伐,提高操作技能,来适应自主创新投资高技术含量的设备所需要的高级操作技能要求。另外,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企业还可以增加凝聚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出现相对于增加物质设备投资(尤其是高技术设备的投资)的人力资源投资不足的局面。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的“高级技工荒”现象,一些企业的新机器、新设备没人操作,不能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应有效益,出现故障不能排除等,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致使企业创新投资的效益低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能随项目的建成而快速提升,难以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

因此,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投入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必须有适当的比例,过分强调其中的哪一个方面都会损失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格外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大多数技术变化即创新需要由企业家来发动。如果我们忽略了企业家,就不能对西方世界很大一部分历史上的增长给予完整的解释”。[21]企业家是在充满着竞争和风险的市场机制中履行组织者职责的,他们面临的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需要企业家具有特殊的素质,不怕冒险,敢于创新,大胆引进新的经济关系,革新经济结构,管理、推动、指挥和协调经济活动。为此,企业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自主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造就自主创新必须从价值的源头做起。不仅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对工人也需要加强培训,不只是进行学历培训,更应该重视的是对劳动力生命周期的培训。只有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等的环境,才能为劳动者打开通向自主创新的大门,才能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企业家素质。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实际上,企业家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具体来说,企业家要对社会的变革有深刻的洞察力,对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要有独到冷静的分析力、判断力和驾驭力,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敏锐的预见力,即信息的掌握要快、要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不断变动的因素中滚动前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证明,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造业,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用知识来替代传统要素,可以实现用较少的物质资源达到同样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都是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知识越丰富、技术越先进,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就越高。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且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所以企业为了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为体现科技人员的技术资产和劳动,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法的科学程序。但是,对于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的

资产性量化工作,在评估手段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有重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又处于萌芽状态的科研成果,应该充分体现其价值,而不能仅仅是“现值”。在评估中介方面,应该抓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提高服务的诚信水平和作业的独立性,为凝聚多元投资主体创造前提条件。对于一时难以量化的科研劳动和成果,也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融进自主创新的渐进过程,尽量减少科学家们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且,在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方面,利用期权以及职工持股等方式,是形成持续凝聚力的有效方式。使被激励者拥有(或部分拥有)企业的部分股份(或股权),用股权这个纽带将被激励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使其能够积极、自觉地按照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为了实现企业利益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努力工作,释放出其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监督成本。另外,还可以改善员工福利。这对于那些效益状况良好且比较稳定的企业,实施激励范围比较宽的股权激励使多数员工通过拥有公司股票(或股权)参与企业利润的分享,有十分明显的福利效果,而且这种福利作用还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

六、自主创新投资要求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工作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扎实的基础管理工作,是管理科学性的必要内容。很多的自主创新投资,企业追求高技术含量和硬件设施的高水平,忽视了基础管理环节的工作,后果是创新投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种自主创新投资活动,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投入,获得的是产生不了预期自主创新投资收益的“固定资产”,结果是降低了自主创新投资收益,无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在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前提下,产品创新的成功不仅是技术部门的努力的结果,还是整个企业在制度配合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管理的创新会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创新效果。加强自主创新管理,需要加强投资决策的创新、生产管理技术的创新、企业内部的组织创新以及领导方法和方式的创新。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企业从事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但要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还要有意识主动地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等方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等进行调整。有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机构臃肿、层次过多、人浮于事等弊端,有的管理者思想守旧,缺乏理性战略性眼光,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制约,在传播与应用空间上受到限制。

自主创新在改变企业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

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为了加快自主创新,它需要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所以,自主创新要求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生产点。

其次,网络型管理将替代金字塔型管理。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官僚作风。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网络型管理应运而生。金字塔型管理是大生产时代的产物,而网络型管理则是多样化、分量生产的高价值企业的主要形式。对于高价值企业而言,速度和敏捷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横向交流要大大地多于纵向式的控制。只有把企业内个人的技能联系起来,形成企业的革新能力,并且成员间互相协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这样的企业结构看起来更像一个蜘蛛网,而不是金字塔,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

再次,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自主创新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最后,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效益,还需要处理好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的激励约束关系。企业作为自主创新投资活动的微观主体,在“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下,自主决策、自主创新投资项目的取舍,不再需要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批,而是备案或核准。这样,企业可以在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的引导下,按照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寻求在市场上做大、做强的机会。在微观自主创新投资主体“归位”后,将会加强自主创新投资行为的激励和约束的内在统一性,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

【注释】

[1][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5页。

[2][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叶华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3][美]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郭梅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4]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5]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58~459页。

[6]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7]李京文、钟昌标、葛新权:《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8]金兴健:《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吗》,《国际商务研究》,2002年3期,第14~18页。

[9]谢富胜:《中国的“离制造业”现象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第3~11页。

[10]陈抗、郁明华:《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比较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5期,第18~24页。

[11][美]路易斯·伯兰斯卡姆:《为创新投资——21世纪的创新战略》,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12][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13][美]路易斯·伯兰斯卡姆:《为创新投资——21世纪的创新战略》,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14][美]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15]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06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9页。

[16][美]路易斯·伯兰斯卡姆:《为创新投资——21世纪的创新战略》,陈向东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17][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和罗伯特·平迪克:《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朱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1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19]刘世锦等:《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20]李廉水、杜占元:《2004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21][美]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郭梅军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