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购基金的“新东方冒险乐园”
美国ACBridge投资咨询公司创始人、董事总经理 张涛
作者简介
张涛先生是ACBridge投资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ACBridge是一家专门针对在大中华区寻找投资机会的海外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并购部门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的公司,公司主要分布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和中国北京。在创立ACBridge之前,他曾经服务过数家电信和科技领域的美国财富500强和标准普尔500强公司,先后在亚太区和美国总部担任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经理、亚太区总裁助理以及全球战略高级顾问等职务,期间在全球战略、并购、战略风险投资以及跨国业务拓展方面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在赴美留学之前,他还在新华通讯社先后担任编辑和驻布鲁塞尔负责北约和欧盟报道的记者之职。他在美国Wake Forest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商学院完成了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高管培训。
毋庸置疑,中国在近年来已成为私募基金最为看好的市场之一。随着中国私有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对国有创新的鼓励以及有利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的出炉,这一点在风险投资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然,在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中国加入淘金热的同时,诸如盛大和百度这样回报率令投资商垂涎的机会也就愈发变得可遇而不可求,风险投资家们也开始纷纷发出钱太多但是好项目太少的载道怨声。
就中国而言,机构投资的诀窍永远是需要尽可能地向前看,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现在或者以前。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私募基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收购基金在中国的商机及其面临的挑战。正如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新兴市场私募基金协会所描述的那样:对于在中国尚未生根发芽的海外私募基金而言,这个市场无疑是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新东方冒险乐园”。
对于海外的私募机构而言,中国的收购市场充满了挑战甚至危险,这些挑战包括了纷繁复杂的政府审批程序、银行借款收购中国公司方面的阻碍、开展尽职调查的重重困难,以及外方收购中国公司的股权限制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为什么私募基金2006年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为77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减少了13%(数据来源:AVCJ Research)。另外,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6年,中国并购行业的故事更多地发生在中国公司之间,数据所公布的买卖双方都是中国公司的交易总数增加了67%。
面对投资中国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种种挑战,国外收购基金们也许会问:这是不是一场刚刚开始就要结束的风花雪月?对此,我们希望能够再次说明的是,海外投资者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同时充分意识到目前所面对的这些困难都是有形的难题,而这些问题正因为具体所以不会是持续性的难题。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环境的改变,这些问题都会不复存在,或者变得更加容易处理。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外投资者最需要铭记于心的一点是:只要你相信中国政府关于私募基金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良性作用有足够信心的话,你就需要开始行动起来,从而不会贻误在中国发展的大好机会。我们坚信,事实胜于雄辩,和目前众多国外投资机构所面临的充满阻碍的交易环境相比,中国对于私有化的有力承诺绝对是私募天平上一枚更重的砝码。
话说到这里,问题也许就该换个角度了:如果国外收购基金不需要杞人忧天于这些具体的难题的话,他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我们的答案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这些机构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解决那些所谓趋于无形的挑战,诸如本地商业文化、运作模式和人才策略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将会是区分未来成功者和平庸者的重要途径。
本地商业文化
在本地的商业圈子里目前流行一个所谓“忽悠”的说法。尽管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在商界的基本意思就是“说服甚至诱惑某人去做一些最终没有真正的商业利益或不了了之的事情”。在对新兴市场私募基金协会谈到吸引了众多媒体眼球的收购徐工的交易时,凯雷基金的共同创始人及总裁David Rubenstein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他“从来没有为了一笔交易出席过这么多的成交宴”。虽然我们绝对不怀疑政府在这个案例上决定引进国外私募基金的美好初衷,但是我们同时也相信,凯雷在处理当地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过程中,很可能在某时和某个环节被“忽悠”过那么几回。我们同意Rubenstein先生对于投资者“需要在中国有耐心”的忠告,但是我们也衷心地建议,国外投资机构需要将其对中国商业文化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通过表面追寻问题的根源,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交易的过程中被那些用“文化”当幌子但实际上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中间环节所“忽悠”。
本地运作模式
出于对本地商业文化复杂性的考虑,同时针对目前很多潜在的收购商机趋于省级分布的事实,国外投资机构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而这种运作模式应该能够将海外的资本和管理经验以及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相应的运作能力完美地结合起来。目前,很多私募机构还是把北京和上海视为空中飞人们寻觅和完成交易的首选之地,但很明显,从收购的角度说这种地理意识已经和中国的现实不完全吻合。这些投资机构需要针对收购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投资规模的大小,以及需要和什么样的人具体打交道等方面更现实地理顺期望值。可以想见和理解的是,出于对私有化的承诺和保护国家战略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愿望,政府在国营企业引入外资方面只能是采取逐步开放的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外的投资机构需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中国的收购机会更多地趋于省级分布;在投资规模上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说大多只是中小型规模;某些诸如电信之类的限制性行业外方尚不能绝对性控股(投资百分比不得超过50%)。在众多国外收购基金面临如此学习曲线的同时,诸如鼎晖投资和弘毅投资等本土PE(1)机构毫无悬念地在利用这个时间差迅速成长壮大和攻城拔寨。最近颇有一些在中国已经积攒了不少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在本地结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尚在6万尺高空俯视中国市场的收购基金们也许可以从这些“前辈”身上偷学个一拳两脚。
本地人才策略
行内人都知道,PE的买卖基本上都是靠人撑着,这在中国无疑也不例外。尤其在探讨过以上国外收购基金所需要注意的两点的基础上,具体起用什么样的人才将是这些机构通往中国成功之路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发掘和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也是艺术性大于科学性。虽然候选人需要具有诸如语言沟通才能、行业知识和交易能力等基本条件,但是,与政府官员和公司管理人员打交道时的能力和默契这些软性的条件对于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成交和成交后的后续工作会更为重要,而同时拥有这些素质的人才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收购基金在为其中国业务选择人才的时候,大都有这样的意识或者说概念。只是在具体实施人才招募的时候,大多数PE机构的解决方案却往往趋于简单化,比如直接看简历雇用有中国大陆或者中国背景、同时获得了西方名校MBA学位的申请人。虽然我们认为这其中不乏合适的人才,但是基于我们服务过的一些PE机构的经验或者教训,这种解决方案显然不是万能的。总而言之,任何期望在中国获得长期成功的国外收购基金机构必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人才策略,并且将其作为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严肃对待。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待这些无形的挑战,我们建议国外的PE机构在进入中国的早期就及时地采用有经验的行业咨询公司,这样的咨询机构既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商业习惯,又能和国外的投资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质量的中介和咨询机构不但能够帮助国外的投资机构完善其在中国的战略和运作,而且随着投资机构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他们也有潜力成为投资机构在本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
需要重申的是,中国是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新东方冒险乐园”。在这个市场上,顶级和师出无名的PE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位于同一起跑线上。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只要这些投资机构寻找到了攻克当地市场的秘方,同时尽量减少被“忽悠”的次数,成功只是早晚问题。
【注释】
(1)PE(Privat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