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处理问题的一般流程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处理问题的一般流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遵循事件—行为—结构模式,即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问题,应从事件出发,分析系统的结构与行为模式的关系,以采取成功的政策和策略,调整系统结构,干预和控制系统,改善系统的行为模式,尽可能避免坏的事件的发生。界限内为系统本身,而界限外侧为系统所处的环境。由假设出发,设计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流图,并列出方程、定义参数,从而将一系列的系统动力学假设表示成清晰的数学关系集合。模型的检验、评估与运用。

5.3.2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处理问题的一般流程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处理问题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如图5-4所示。

img102

图5-4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处理问题的过程

(1)提出问题。明确建立模型的目的,即要明确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

(2)参考行为模式分析。分析系统的事件及实际存在的行为模式,提出设想和期望的系统行为模式,作为改善和调整系统结构的目标。遵循事件—行为—结构模式,即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问题,应从事件出发,分析系统的结构与行为模式的关系,以采取成功的政策和策略,调整系统结构,干预和控制系统,改善系统的行为模式,尽可能避免坏的事件的发生。

(3)划分系统界限。系统界限是指系统的范围,即为形成某特定动态行为所应包含的最小数量单元。界限内为系统本身,而界限外侧为系统所处的环境。对系统边界的研究和划分需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系统思考。在明确系统目标和建模目的后,邀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扎实信息反馈系统知识的有关专家和专业工作人员,描述与问题有关的因素,解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定性分析意见,然后在结合该分析意见基础上确定系统的边界。二是坚持最大限度地缩小系统界限。

(4)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由行为模式,提出系统的结构假设。由假设出发,设计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流图,并列出方程、定义参数,从而将一系列的系统动力学假设表示成清晰的数学关系集合。

(5)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结构分析包括六个步骤:①信息处理;②建立系统分析的全局和局部的反馈机制;③划分系统内部的层次和构成要素,分析各个要素变量间的关系;④定义和确定变量;⑤确定回路及回路间的反馈耦合关系;⑥初步确定系统的主回路及其性质,分析其转移的可能性。

(6)模型模拟与修改。调整结构和参数,运行模型,产生行为模式。建立好的模型是一个实验室,可以从试验参数和结构变化方面来理解结构与系统行为模式的关系。

(7)模型的检验、评估与运用。对修改后的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整体运行和多方面评估,然后根据评估后的模型进行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