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贷款稳步发展
2011年年初,尽管央行没有公布金融机构当年新增贷款目标,但对各行上报的2011年信贷投放目标基本确定为比上年下降10%。按照2010年8万亿元新增信贷规模以及各商业银行新增目标打9折计算,2011年全行业新增贷款应控制在7.2万亿元到7.5万亿元之间。
秉着“早投放、早受益”的原则,各家银行年初都拼命抢放贷款。仅仅1月份前两周,多家银行的信贷投放已达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12%,当月的信贷额度已经用尽。春节假期刚过央行就宣布从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举旨在进一步遏制通胀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机构在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剧增的势头。
随后,信贷额度的紧缺就一直伴随着银行。2011年7月份之后,CPI数据连续几个月缓慢下滑,表明通胀压力在逐步降低,随着10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通胀拐点确认,货币政策宽松话题也被提上日程。2011年11月30日,央行终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消息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下降通道已经打开,银行信贷或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定向宽松”。
图5-1 2011年银行新增贷款与居民贷款数量比较
通过2011年银行新增贷款与居民贷款数量比较图可以看出,2011年全年银行业信贷增长的走势,大致与2010年相类似。在经历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4万亿元高峰以后,逐渐趋于回落。7月和9月两个月甚至出现新增贷款不到5000亿元的情况,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4700亿元,创近21个月以来新低。
在趋紧的信贷政策下,再加上楼市调控力度加大,银行房贷额度日趋紧张,很多银行不得不拉长房贷发放的时间来调节资金紧张现象。不仅如此,一度在银行眼中为“香饽饽”的汽车贷款也被很多银行叫停。银行无奈之下只能另寻他径,信用卡分期付款和一些个性化贷款由此应运而生。
1.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7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全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呈现出六升一降的特点,六次上调全部集中在上半年,平均每月一次。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在半年内接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和上半年CPI数据的持续走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持续上调准备金率,一方面体现出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意在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此举的作用显而易见,我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同比增幅在2011年7月份冲高到6.5%之后,终于开始逐渐回落。
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一定程度上也给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宏观调控一度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股市因为缺乏资金的推动,一直阴跌不止。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收紧、贷款难,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年中甚至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工厂倒闭的现象,中国经济出现了放缓趋势。因而在随后长达半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并未进一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在通胀形势得到初步控制后,基于对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的担忧,央行从2011年12月5日起调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4000亿元资金。当然,由于通胀水平仍然较高,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并非在释放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其意义在于微调。
表5-1 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一览
2.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3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2月8日宣布,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75%提高到3.0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1%提高到6.0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4月6日和7月7日连续两次加息,每次加息幅度为0.25%。最终,中国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到3.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提高。
2011年连续三次加息,延续2010年加息周期惯性。不过在7月份随着CPI的缓慢回落,央行在2011年7月7日加息之后,再无动作。但是纵观全年,2011年三次加息所产生的政策累积效果相当明显,对居民理财、房贷、置业等投资理财行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表5-2 2011年存贷款利率调整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