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美国硅谷内在技术密集规律的考察看长三角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对美国硅谷内在技术密集规律的考察看长三角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斯坦福大学Dasher教授的邀请,笔者于2005年11月9—15日访问了斯坦福大学,与Dasher教授交流了斯坦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半导体科技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半导体产业在硅谷高科技产业产值中的贡献,仅仅占硅谷高科技产业总量的20%左右。这是硅谷能够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内在科技集群规律。比较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印度的软件业的发展,印度能否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超过中国,回答是不可能。

附专题研究 对美国硅谷内在技术密集规律的考察看长三角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摘 要 本文以在硅谷考察为背景,从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理论研究和PTI风险投资公司总裁自1970年代以来在硅谷亲身经历的两个角度,论述了由系统科技、半导体科技、软件科技、生物医药科技等四大科技集群,构成的内在科技关联互动的内生的技术密集集成规律,是如何促成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的。比较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讨论了我国在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取得成绩的背景下,存在着的误区,并从市场经济的原理分析了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内化的问题。

1.序

应斯坦福大学Dasher教授的邀请,笔者于2005年11月9—15日访问了斯坦福大学,与Dasher教授交流了斯坦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期间笔者还访问了国际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VentureOne公司和PTI风险投资机构。

在与Dasher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从他自己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角度分析,斯坦福大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既能够促进大学学术水平提高,又能够快速将研究成果转化出去,服务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他特别强调了硅谷能够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其根本原因并不像有些国家理解的那样简单,即是由半导体科技带动的。实际上是存在着四大科技集群,即系统科技集群、半导体科技集群、软件科技集群和生物医药科技集群。半导体科技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半导体产业在硅谷高科技产业产值中的贡献,仅仅占硅谷高科技产业总量的20%左右。

为了求证Dasher教授的理论研究成果,在访问PTI风险投资公司的王自立总裁时,除了与他交流风险投资之外,还与他交流了上述问题。他自20世纪70年代就从台湾去了硅谷,在硅谷工作了30多年,以他目睹硅谷形成过程的实证经验,就我们的问题,增加了半天的时间,专门与我们交流。他以所观察到的硅谷形成的实证过程,证实了Dasher教授的理论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

2.四大科技集群的共生关系规律分析

Dasher教授所讲的系统科技,是以IBM、惠普、朗讯、DELL、苹果、思科等一系列计算机系统科技为代表的公司形成的产业,由于这些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半导体的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软件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只是因为半导体科技在这些科技系统中以及在这些产业市场地位中,处于一个极其关键的核心地位,所以才引得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半导体科技及其产业上。另外,由于生物医药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对系统科技与产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带动了系统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这些系统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四大科技及其产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共生的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这是硅谷能够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内在科技集群规律。

在1980年代以前,美国的128号公路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的成就高于硅谷,而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硅谷超过了128号公路。实际上在此期间,硅谷的商务成本要高于128号公路的,比如房地产成本、工资成本还有税率上的成本等都高于128号公路。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解释,128号公路拥有高于硅谷的成本优势,那为什么硅谷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呢?除了斯坦福大学高效的低价格的科技成果转化之外,四大科技系统之间的紧密结合形成的聚集效应,以及因此所构建的创新、创业速度弥补了商务成本的劣势。有一份研究报告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在硅谷建立的半导体公司比美国其他地方的公司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快60%,交运产品的速度快40%。具体而言,就是硅谷地区的硬件和软件制造商结成了紧密的联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从出点子到制造出产品有关过程的成本,即以技术密集关联为基本的动态创业联盟,降低了创业成本,大大弥补了静态的商务成本劣势。

从表面上看,生物医药科技与系统科技、半导体、软件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关系。实际上,是系统科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现代生物医药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生物医药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形成对系统科技、半导体、软件等科技的需求。且不说系统科技、半导体科技、软件科技本身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现代生物医药科技本身也是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多元系统,它们的发展又构成了对于系统、半导体、软件多元化需求,这四大科技系统构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联关系,通过创新或创业技术经济过程链上的市场深化,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共生的高科技产业机体的生态关系。

比较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印度的软件业的发展,印度能否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超过中国,回答是不可能。因为,印度的软件业的发展得益于他们的语言表述比我们中国人更让美国人易懂,以及他们在软件方面的逻辑思维和悟性,而且美国对于转包给他们软件工程往往是没有政治壁垒的,所以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得比较迅速。但是,参照美国硅谷的成功,印度缺乏系统技术对于软件的需求拉动,印度的软件只能是挂在美国产业的战车上,一旦美国停止了对他们的转包,他们将陷入困境。我国的软件业的发展难处在于自己的系统技术发展还没有形成对软件业的需求拉动,在国际上也受到发达国家的政治壁垒和打压,所以现在发展受到的限制和遇到的困难要大于印度。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好于印度,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水平高于印度,而且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突破阶段,一旦这个阶段渡过,中国的软件业发展将会大大超过印度。所以,他们建议不要刻意地关注软件业的发展状况,而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系统技术集群以及四大技术集群密集和关联机制上。

硅谷的四大科技系统之间的集约共生集群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四大高科技产业形成的共生产业机体,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技术密集以及集群关系是以市场机制关联还是以政府行为关联,哪种行为更为有效,这是需要市场本身机制深化到创新和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中才能够显现出来的。

3.与国内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比较

我国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到199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了53个国家级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园区,58个省级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园区,还有难以计数的县级、乡镇级各类开发区。这些开发园区有的是综合性的,有的是专业性的,如生物医药园区、软件园区、中医药开发园区等等。十多年下来,有的开发园区已经沦为房地产开发园区了,有的成为传统产业招商引资的开发园区了。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效往往并不如人所愿,且不从条块分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等角度分析,本文仅仅从高科技产业发展内在的科技密集以及与其他紧密关联科技的支持互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前所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等大学科技成果的低价快速转化,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的技术密集互动,造就了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领先于世的地位。显然,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对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往往注重园区的规模、花样等,但是对于园区内在技术密集互动规律的问题,涉及得较少,或者说是研究得不够。所以,在高科技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上往往没有选择性的盲目招商,谈不上理性招商,更谈不上科学招商了。这恐怕就是很多的科技企业即使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却难以做强做大的内在原因。

我在与斯坦福大学教授交流时,曾请教他,技术密集或者四大技术集群关联的密度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时,才能够有硅谷的成功,以及技术密集程度的加强与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之间定量分析的关系。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只是到目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往往只是注意了所谓的技术密集或者知识密集,目前来看也仅仅是停留在宏观概念上,而对于技术密集的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互动机制,深入得不够。已有的经济学相关理论,不论是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还是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或是金融学的角度或是技术创新理论角度等,对于这样的问题似乎都存在无法说透的地方,或者是导致我们在认识上走入误区。所以,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问题,即要从技术密集内涵和各类技术集群之间互动的内在机制问题,来规划十一五期间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问题。

4.结论

通过对硅谷的考察,以及与我国情况的比较,硅谷成功的技术密集以及系统技术、半导体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四大类技术密集之间的互动机制规律,已经被实证证明是正确的。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对硅谷的内在技术密集规律问题重新认识。在理论上以及在实务上都需要我们认真检讨一下所走过的路径。

5.建议

综上所述,结合长江三角区域的情况分析,长江三角区域可以说是全国知识和技术最为密集的区域,集中有全国最优秀的前十所大学中的四所,而且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民营经济。虽然长江三角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已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高科技产业的聚集效应,也还没有形成几大技术集群之间的共生效应。为此,有如下建议:

(1)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结构出发,研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的技术密集与技术结构的关系,作为园区创业或招商引资的基本出发点;

(2)从技术结构的角度,研究技术的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技术上下游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园区产业规划发展的基本点;

(3)从不同技术密集及其之间的互动机制角度,进行投融资的组合和机制的研究和构建,从而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