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投资概论

国际投资概论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投资指政府、企业、机构或个人为获取各种收益而进行的跨国界投资。从国际投资的内容来看,国际投资的内容不仅包括金融资产,还有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按投资方式,可分为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仅涉及金融资产和信贷,是货币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在此期间,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抵制和没收高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

第一节 国际投资概论

1.国际投资定义

1.1 国际投资的定义

国际投资指政府、企业、机构或个人为获取各种收益而进行的跨国界投资。从国际投资的内容来看,国际投资的内容不仅包括金融资产,还有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

1.2 国际投资的分类

按投资期限,国际投资可分为5年以上的长期投资和5年以下的短期投资。

按资本来源和用途,可分为由政府或国际组织用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投资和个人或经济组织出于盈利目的而进行的私人投资。

按投资方式,可分为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仅涉及金融资产和信贷,是货币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则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及市场准入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国际间投资,属产业资本的国际间流动。

除此之外,二战后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比较灵活的国际投资方式,主要有国际风险投资、国际租赁、国际加工装配贸易、国际补偿贸易等形式。这些新型的投资方式,在当今的国际投资领域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2.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联系的。早在16世纪,就有一些国家开始对外投资,不过那时的投资规模和范围都很小。19世纪末,对外投资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种形式的国际投资额已达到40亿英镑。同年,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对外投资额分别为600亿法郎、350亿马克、50亿美元。此后,国际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兴起阶段(19世纪中叶~1914年)

19世纪中叶,大部分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先后开始甚至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这些国家出于寻求资源、牟取高额利润及应付国内经济危机的需要,大多鼓励本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进行扩张,对资本的跨国流动限制很少,而在这些国家内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又进一步促使大企业在东道国内设厂生产。此外,交通及通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铁路和电报的发展,为跨国管理创造了方便。再加上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更为国际投资的兴起提供了动力。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所属的贸易公司已扩张到许多地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金属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及加工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1914年,国际投资已经发展到相当显著的规模。1914年外国直接投资占世界产出的9%,达143亿美元,其中英国占45.5%,美国占18.5%,其他国家占36%。制造业投资以美国为主体(当时美国制造业的海外子公司有122家,而英国只有60家),其他领域则以英国为主。

2.2 滞缓阶段(1914~1945年)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内,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国际投资的发展滞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丧失殆尽。1917年“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原来在俄国的投资被苏维埃政权收归国有。1930年左右开始的大萧条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促使许多国家采取了限制资本流动的措施,甚至对外汇进行管制,使国际投资的利润难以汇回母国。有些东道国加强了对本国资源和工业的保护,对跨国公司进行歧视和限制,如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被迫撤出日本。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宁愿加入跨国公司的发展。总体上说,在此期间国际投资的发展速度大大减缓。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但由于美国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军事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在国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超过了英国而居世界首位。

2.3 复兴阶段(1946~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陆百废待兴,亟需资金投入。美国则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支援,但其附带的国际贸易及国际支付自由化的条件为美国资金长驱直入欧洲市场铺平了道路。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进而方便了美国公司兼并和收购欧洲企业。1948年达成的关贸总协定使得各国的贸易壁垒不断削弱,从而方便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再加上美国政府从外交、法律、税收等方面鼓励美国企业对外投资,并保护投资自由和安全,从而使得美国的国际投资迅速壮大。从1950年~1960年代中期,美国在全球新增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占了85%。1957年欧共体宣告成立,这对国际投资颇具吸引力。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由1950年的17亿美元增至1971年的276美元,几乎每5年就翻一番。在计算机、半导体、石油化工等快速成长的行业中,美国国际投资控制了大多数国外市场,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1960年,跨国公司数量只有3500家。20世纪60~7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角进入人们的视野。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7年7月11日公布的数字,1968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数量为7276家,子公司达到2.7万家。

2.4 扩展阶段(1971年至今)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复兴,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再加上美国经济的发展减缓,美元贬值并与黄金脱钩,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整个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放慢,取而代之的是两股借贷潮流:1974~1982年,发达国家大大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进入80年代,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贷款增加。另外,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地位下降,在世界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美国1963年占63家,到1979年已减少到47家了。在此期间,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抵制和没收高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外国直接投资再一次迅速增长,其推动力是日本公司对外投资的急剧增加。日本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纷纷走向国外,在美国及亚洲大量投资,在汽车、家用电器等方面参与国际竞争,并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西欧国家的跨国公司则主要在西欧本土扩展,与美国跨国公司争夺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良好的新兴国家的国际投资也开始壮大并有惊人的表现。例如,1980~1984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仅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5%,1990年上升到10%,1996年进一步上升至15%,投资金额达510亿美元。韩国培育出几家世界级的公司。

到1996年全球已有4.4万家跨国公司,下设28万家子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7000多万人。1999年,全世界有6.3万家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分公司达70万家。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1999年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总产值的45%,国际商品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

又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国际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多地表现在跨国公司内部。世界贸易的1/3是在同一公司集团的各个分公司之间进行的。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进口在20世纪90年代初占公司总进口的40%以上,专利使用费的70%是其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交易。

随着20世纪最后10年跨国投资的增长、连续不断的跨国企业并购浪潮、跨国企业间的战略联合数量上升,国际投资无论在数量、规模方面,还是在质量、影响方面,都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资本、信息、财富和权力日益集中于跨国公司。2001年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经发展到6.5万家,他们在全球大约有85万家子公司。从1982~2001年,其总资产从19590亿美元增加到249 520亿美元,总产值从5940亿美元发展到34950亿美元,出口额从6700亿美元增长到260001亿美元。目前,在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有51个已不是国家,而是企业。[1]

总之,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出现于19世纪下半期,在整个20世纪,其发展时起时落,但总趋势是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可以预期,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仍将进一步发展和增长。

3.国际投资的特点

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3.1 投资主体不同

国内投资各主体间的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经验有很大差异,而国际投资主体一般都是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从事国际投资的企业中虽然也有中型甚至小型企业,但它们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资金筹集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般来说,国际投资主体有以下一些特点:生产经营规模巨大,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经营战略、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独特;经营活动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产生巨大影响。

3.2 投资环境不同

国内投资面临的环境比较易于了解和适应,国际投资的环境则更加复杂和陌生。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与国内环境相比,都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并对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3.3 生产要素流动的条件不同

在国际上生产要素的流动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最好,却受到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国际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原材料、机器设备的流动受到投资国和东道国外贸政策与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科学技术的流动,特别是当代一流的先进技术的流动,要受到技术输出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国家法律上的限制;土地则完全没有流动性。

3.4 投资目的有所不同

国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投资活动增加资本投入,促进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国际投资的目的是多样性的,虽然通常是为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不排除国际投资的其他非经济性目的,如通过国际投资建立和改善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

3.5 国际投资体现着一定的民族、国家的利益

虽然进行国际投资的主体往往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但对投资对象国而言,却是来自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以不论国际投资项目本身的动机是否带有政治目的,对于投资者和东道国来说,都或多或少地代表了本民族或本国家的利益,也就包括了双方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