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影响日益增大,国际理论界对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更加成熟,使得国际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从而填补了传统理论的部分空白。虽然这些理论的核心基础仍然是已有的传统理论,但对它们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其对国际经济现象的解释更趋合理。
1.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国际上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外部因素分析,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类型的对外投资都是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组合作用的结果。
直接诱发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直接诱发要素既可以是投资国拥有的,也可以是东道国拥有的。当投资国拥有直接诱发要素时,这些国家就通过对外投资来利用这些优势获得利益;当东道国拥有直接诱发要素时也会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因为投资者也想通过直接投资来分享这些要素带来的利益。间接诱发要素主要包括除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东道国环境、投资国环境和国际环境。东道国环境主要包括软、硬投资环境和对待外资的政策等;投资国环境主要包括鼓励投资政策、政治、法律的稳定性,与东道国的政经关系等;国际经济环境主要是指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科技的发展、金融市场中汇率的稳定程度等等。
发达国家从事对外投资主要是直接诱发要素的作用,因为对外投资不仅可以利用其所拥有优势,而且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直接诱发要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东道国间接要素引发的。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呈现出动态博弈趋势,是投资国企业自身条件与东道国诱发要素动态博弈的结果。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全面分析了影响对外投资决策的内、外部因素,突出了东道国的需求与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克服了先前理论中片面强调投资目的、跨国企业自身的优势条件的缺陷。最近几十年以来,世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国纷纷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争相吸引外资,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间接诱发因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比传统的主流理论更加具有解释力。
2.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E.Porter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指超越竞争对手而获得的竞争利润,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源要素导向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国家参与竞争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由于缺乏技术的创造力,只能从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的基本生产要素方面获取竞争力;第二个阶段是投资导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际企业,引进和改进外国技术,并利用廉价的资源等最基本的要素优势来改变其利用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地位;第三阶段是创新导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国家的企业不仅要改进引进的技术,而且还能发明新的技术;最后一个阶段是财富导向阶段,在投资不断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投资和创新。只是创新动力减弱,才会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落。
波特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划分为“低成本竞争优势”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来源于特殊的资源、相对容易获取的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等,因此较容易被模仿。相对而言,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来源于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这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应采用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应成为行业中低成本的生产者,这样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收益的超额利润;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要重视众多客户所重视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然后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定位在这种其他企业尚未发现的特殊需求上,以获得溢价收益。波特将跨国公司的各种职能用价值链来描述,而价值链是跨国公司组织起跨国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行为的方法,其中设计、生产、销售、管理和其他辅助活动都构成了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价值链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突破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垄断优势理论等分析框架,使得理论更加贴近现实。此外,该理论不仅重视传统理论中的技术优势,而且强调在生产活动中的非生产性的辅助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