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理财,为不做“孩奴”做准备
很多人认为:这似乎并不是个适合生儿育女的年代。不知何时起,“什么时候要孩子”已渐变成“要不要孩子”。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前,很多年轻的夫妻却步了。年轻朋友们,不要怕,我们相信,聪明理财,提早规划,可以让“宝贝计划”不再是甜蜜负担。
金女士在一家私企工作,丈夫是公务员。夫妻两人每月的净收入有5000多元,不高也不低。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经济负担,小两口日子过得非常潇洒,吃饭、穿衣、旅行,各项花销都很随意,每月的收入几乎全部都被花光。两个月前,金女士感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得到喜讯——怀孕了。但是夫妻二人看着自己的银行账户里不足2万元的存款,不免犯起愁来。金女士和丈夫一起详细地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令他们大吃一惊:孩子出生后,每月的奶粉、纸尿片、童装、玩具等花销应在1500元左右;除此之外,还需要请保姆带孩子,吃住加上薪水,每月也要花上1000元左右。仅仅是这几项,每月就有2500元的支出,这还不算孩子将来的教育费。如果两人还是以现在的消费方式进行生活,这点钱哪够呀?
但是钱又不会从天而降,这笔花销将从何而来呢?夫妻俩下定决心,从现在起开始理财。
◎号脉问诊:
金女士和丈夫之前的生活并没有很好的理财规划:盲目消费,没有积极的投资策略,基本上属于“月光族”。而随着孩子的到来,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理财方面的不足。
◎对症下药:
针对夫妻二人目前的情况,可采取了如下行动:
一个账户+一张借记卡+一张贷记卡
金女士发现,她和丈夫两人在消费时,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刷卡完成的,二人的钱包里各有四五张信用卡,但是每张卡一个月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两人心里都没有数。为了搞清各种信用卡的真正用途,夫妻俩各自拿着一大堆卡到银行查账。经过查账发现,两人的卡里有好几张都已经不用了。但是因为没有注销,每年每张卡都会被扣掉十块钱;还有一张卡因为消费透支忘了还,始终被扣着利息。如此一来,真正有使用价值的卡并没有几张。
夫妻二人赶紧将没有使用的卡注销掉,只保留了一个账户、一张借记卡和一张贷记卡。这里说的“一个账户”,就是将所有卡上的钱全部取出,将大部分都存到一个账户里,这样既可以作为日常储蓄,又能够获得稍高于银行卡的利息。“一张借记卡”,主要用于家庭的琐碎费用的支出,如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这样就不会出现滞纳金的支出。“一张贷记卡”,主要用来日常消费。因为贷记卡在消费透支时不收取利息,而且刷卡消费能够产生积分,积分还可以换取家庭比较实用的东西。除此之外,两人还把贷记卡与借记卡关联,设置定期划账还款,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逾期所产生的罚款。这样一来,盲目消费的源头就基本杜绝了。
取消非必要开支
夫妻两人为了健身,曾在健身场所办了两张月卡。但是,由于平时的工作比较忙,一个月也去不了几次。两人当机立断,取消了健身月卡。如果需要健身,就按单次付费,每月平均节省下200元。两人每月买书和杂志的支出在300元以上,现在他们到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免费借阅,平均又节省300元。以前在买东西时,常常因为一时冲动或心血来潮花钱购物,现在夫妻俩在消费前经常到网上了解价格,并避开节假日或商场搞返券活动时购物,因为这时候的商品价格并不便宜,即便是平常消费,比如买服装之类的花费,他们也都是在五折的时候才下手,这样每月就又能够节省下800元左右。在外应酬是一项极大的开支,因此除了必要的聚会,其他活动全部取消,每月又可节省l 000元左右。
可见,在花钱消费时,花得开心并不一定要花得多。花钱是个学问,有的人花了1元却能买到满心欢喜,而有的人可能花掉l万元依然不快乐。实际上,只要钱花得合情合理,即使花很少的钱,也能很开心、很满足。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明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只有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收入,做到不浪费每一分钱,才是让自己轻松安逸地生活。
建立一个宝贝账户:
建议金女士夫妻俩建立一个宝贝账户,每月从可支配收入中取出1000元存入该账户。等孩子出生时就至少有1万元的储备金用于孩子日常消费。
◎理财小课堂:
一份家庭教育杂志的调查显示,有2/3的已婚人士认为:人生最大幸福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在“养育孩子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大部分人选择了“增加家庭的生活情趣”。但同样有近2/3的人选择“暂时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爱孩子、渴望享受家庭之乐,但客观环境因素让80后那群年轻人却步了,特别是生活在上海、北京、深圳这种生存压力极高的大都市的年轻人。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实例来看一下,从怀孕到孩子出生到底要花费多少:
怀孕
方小姐是某科技公司职员,怀孕五个月,原来以为孩子出生前开销不会有多大,谁知翻出账本一看,杂七杂八的钱已经花了一万多元。
方小姐和丈夫为了保险,曾经特意到医院做了一个孕前检查,一次400元。怀孕后她每个月都要到医院检查一次,基础检查花费倒不多,挂号5元,血检尿检每项l 0元左右,一次30多元。
准妈妈的花费一般就是四部分:孕妇身体检查、孕妇衣服、各种补品以及交通费用。方小姐最大的开销在衣和行上。由于她每天都得面对电脑,所以特地买了防辐射孕妇装,一件最普通的就要600~800元。
由于方小姐家离单位比较远,丈夫没时间送她,家人一再叮嘱,出去一定别挤公交车,所以方小姐只能每天打的上下班。一天上下班的车费就是70多元,平时出门、到医院也不敢坐公交车,两个月下来打的差不多花了4000元。
仗着年轻身体好,方小姐对吃的还不是太讲究,基本上没买其他的补品。固定的食谱是,250毫升的牛奶每天两盒,每天两个鸡蛋,餐后加上水果,全部加上才20多元。
孩子还没有出生,方小姐就已经花了7000多元,这笔钱对于刚工作两年的小两口来说不是小数目,多出来的部分,只能靠家里人贴补了。
孩子出生
恐怕所有的“准妈妈”和已经做了妈妈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现在生一个孩子太贵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个孩子只要几元钱,80年代四五十元,90年代则要两三千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甚至好几万元。短短20年的时间,生育成本就已经上涨了l 00倍。
谢女士是一位私企业务主管,和大多数高龄产妇一样,谢女士的开销远远高过了20多岁的“准妈妈”,除了“打底”的l万多元,她还有不少特殊项目。
由于年纪偏大,为了保证更充分的营养,她要补钙、铁和各种维生素等。市场上三四千元的专门针对孕妇的营养品,她都买了,光180元一罐的孕妇奶粉就买了10罐。
怀孕三个月,谢女士就开始体检,每次检查的费用在100元左右。怀孕四五个月时,检查一次费用为30元。怀孕七八个月后,她每周都要到医院检查一次,32元/次的胎心监护、33元/次的脐血流检查都是必需的,还有B超,一次要近百元。由于怀孕期间怕胎儿缺某些营养,她曾不止一次抽血做微量元素检查。
因为谢女士30多岁才生孩子,属于高龄产妇,担心有生育危险,所以提前两周就住进了专门的妇幼医院,让医生监控胎儿和母亲的身体状况,指导她进行活动并让专门的营养师提供每日的饮食安排。这样一来,每日所需的花销就在500~600元左右。
分娩时,她剖腹产住了5天院,花了5600元。其中手术费是2400元,其余主要是药费、大人孩子的护理费,每天在五六百元。婴儿出生后,每天都送去游泳、洗澡、按摩,一套下来接近50元。
一般而言,顺产的费用低于剖腹产,但在不少大城市很多准妈妈都选择了剖腹产,生育开销自然就水涨船高。把这些费用都加起来,谢女士生宝宝共花了36000元。
总的来说,如果在公立医院顺产,门诊费、住院费、治疗费加起来需要5000元左右。
如果是剖腹产,门诊费、住院费、治疗费、药费和其他费用加起来需要7000元左右。如果提前半个月住进医院,总花费将达到九千多元。
0岁宝宝的养育
好不容易把宝宝生下来了,尚属0岁的宝宝花费也令人咋舌。
赵女士是一位高校教师,孩子才7个月大,却几乎掏空了全家的银子。从孩子出生前三个月,赵女士一家就开始准备孩子出生后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大宗的就是婴儿床、婴儿车,这两样一般价格在五六百元,高的则要两三千元。只有一个孩子,当然要买好一点的,结果光这两项就花费了4000元。除此之外,还有奶粉、奶瓶、婴儿衣服、婴儿被、洗澡盆、沐浴液等,即便选择较便宜的,买齐这些婴儿用品至少也得1000元左右。除了用的,还有吃的。婴儿奶粉价格可不便宜,尤其是进口奶粉,而且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婴儿食量非常大。
赵女士还得带宝宝进行定时的身体免疫、打预防针,再给孩子买个教育保险,一年需要花费2000多元。由于没有经验,她找了一个资深的月嫂,每月3500元,休完产假后又找了个保姆,每月l 200元。总计花费达到两万元。要知道,女性的生育能力从27岁时开始下降,34岁时,怀孕几率已经降到20%,即使怀孕,也有15%的流产几率。35岁以后,生育能力就开始急速下降,40岁以后,生育能力就进入极度恐慌的阶段,44岁时怀孕几率已经降低到仅有5%,怀孕的流产几率也往上提升到35%。而且不管之前是否生过小孩,同样的年龄,都要面对同样的几率。因此,直到30岁左右才开始考虑要孩子的职业女性们,在孕期和生产时,不得不为自己和孩子的身体安全支付出更高额的费用。
如果只是养大一个孩子,对于城市里的知识型母亲们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她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这些用来栽培孩子的后续花费,根本就是无底洞。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头疼的事情一件接一件:请什么样的保姆?是否需要上双语幼儿园?全托还是日托?几岁开始进行智力开发、兴趣培养?学钢琴还是练书法、上什么样的小学、报什么样的补习班等等,并且还要操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饮食问题、成长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少家庭只能忍痛将生孩子的时间推后,直到时间和年龄告诉他们不能再等待为止。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物价在不断上涨,生养孩子的成本在逐年提高,所以想做母亲的女性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经济准备之后再要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