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社会折现率
1.社会折现率的含义
社会折现率是投资项目国民经济评估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评估中作为计算经济净现值的折现率,并作为衡量投资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的基准值,是项目经济可行性和方案比选的主要依据。
从理论上说,社会折现率有两种含义,一是消费者社会性的时间偏好率,指在考虑了国际间的公平性等社会立场的条件下,现在牺牲的消费量与将来要求返还的消费量之比;二是资金机会成本,即现在投入的资金与将来要求投资回收资金之比。
社会折现率是从国家角度对资金机会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估量。它是从国家、社会的观点反映出最佳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投资收益率的限度,即是投资项目可能使社会得到收益的最低标准。采用适当的社会折现率进行投资项目国民经济评估,有助于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引导投资方向,调控投资规模,促进资金在短期投资项目和长期投资项目之间的合理配置。它适用于我国目前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和决策,也适用于进行公共政策和其他公共决策方面的分析,如可用于国家有关经济、卫生、福利政策制定、公共项目评价决策的参考标准。
2.社会折现率的功能
社会折现率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社会折现率看做是国家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流向、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重要调节工具。社会折现率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折现率可以控制投资规模
社会折现率是项目投资可能使社会得到收益的最低标准,起到筛选项目的作用。若社会折现率过低,可通过的项目就很多,造成投资总规模膨胀,投资品需求过大,引起通货膨胀;若社会折现率过高,只有很少项目才能通过,投资总规模就会缩小,不能充分利用资金,影响经济发展,导致失业现象加重。由此可见,社会折现率的高低对投资总规模的控制有重要影响。
(2)社会折现率可以调节投资方向
社会折现率是站在国家角度来衡量项目投资应达到的收益率标准,反映国家的价值判断、国家目标和国家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内部收益率与市场供求情况有很大关系。供不应求的短线产品、行业和部门,经济效益和效率较高,而供过于求的长线产品、行业和部门,经济效益和效率较低。在社会折现率一定的情况下,短线产品、行业和部门的投资项目容易通过,而长线产品、行业和部门一般难以通过。这样,就对投资方向起着调节作用。
(3)社会折现率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益
适当的社会折现率有利于正确引导投资,改变国家的资源配置状况,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调节资金的供求平衡,也影响国家的总投资效益。
总之,在项目投资决策中,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竞争性项目应以自身的资金成本确定的基准折现率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判别标准。而对于提高国家竞争能力、对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应以社会折现率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判别标准。
3.社会折现率的测算
在理论上,社会折现率可从社会时间偏好或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确定,由于理想的均衡市场和均衡点并不存在,一般社会折现率应满足以下条件:
社会时间偏好率≤社会折现率≤边际社会投资收益率
从理论角度分析,社会折现率是按照下限(即社会时间偏好率)还是按照上限(即边际社会投资收益率)来确定,实质上反映出政府的公共决策是重视消费和消费者,还是重视生产和生产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正在逐步退出市场经济自由调节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生产领域,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关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这些决定了我国社会折现率的确定应主要依据社会时间偏好率。另外,在边际社会投资收益率测算中包括了全部的企业和私人投资,其中含有财务利润的成分,用它来作为确定社会折现率的基准会导致社会折现率取值偏高。
因此,在进行具体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时,应视项目自身的特点,以社会折现率参数取值为基准,计算相应项目的基准折现率;如果项目投资中包括国家财政资金之外的其他资金时,应根据其他资金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及公共资金在项目中的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项目的基准折现率。
另外,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实际应用中,对常规建设项目(25年以内),采用社会折现率;而对超长期建设项目(25年以上),应采用差别社会折现率,基本原则是随项目生命周期延长而递减。
综上所述,社会折现率应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优先顺序、发展水平、宏观调控意图、社会成员的费用效益时间偏好、社会投资收益水平、资金供给状况、资金机会成本等因素综合测定。根据上述主要因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测定社会折现率为8%;对于受益期长的建设项目,如果远期效益较大,效益实现的风险较小,社会折现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