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 社会效益评估的步骤
对于投资项目,在进行社会效益评估时,可遵循以下工作步骤:
1.筹备与计划
项目社会效益评估应由经国家批准的有资格的咨询评估单位独立承担,在项目评估机构的统一协调下组成社会效益评估小组,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落实调研地点和内容,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分析评估的准备工作。
2.明确评估目标与范围
根据项目投资的任务和功能,运用逻辑框架法,分析研究项目的内外关系,明确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目标,分析研究评估范围,包括项目直接影响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是指项目所在的社区、县市或更广泛的地域;时间范围是指项目的寿命期及影响年限。
3.选择评估指标
根据国家(地方)的社会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结合项目的功能、产出等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可能产生的效益与影响、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定量与定性评估指标。
4.调查预测,确定评估基准
项目社会评估首先要进行详细深入调查,预测项目寿命期(或影响年限)内的社会变化,作为评估的基本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实施前的基准线确定情况,预测项目所在地社区(或受影响的社区)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等,调查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调查的内容包括:项目所在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状况;当地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各利益群体对项目的反应、要求与接受程度;各利益群体参与项目活动的可能性,如项目所在地区干部、群众对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可能参与的形式、时间,妇女在参与项目活动方面有无特殊情况等。社会调查可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如查阅历史文献、统计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访问、观察,开座谈会等。
分析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对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分类。一般可分成三类:即影响人类生活和行为的因素;影响社会环境变迁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从中识别与选择影响项目实施和项目成功的主要社会因素,作为社会评估的重点和论证比选方案的内容之一。
5.制订备选方案
根据项目确定的目标,对项目的建设地点、厂址选择、资源、工艺技术等方面提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
6.社会分析评估
依据调查预测资料,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评估。首先,计算各项社会效益与影响的定量指标,运用“有无对比法”评估其优劣;其次,对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性的因素进定性分析;再次,分析判断各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项目实施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程度,确定效益指标与影响因素的权重和排序;最后,采用多目标综合分析评估法对各备选方案进行社会综合分析评估。
7.论证比选最优方案
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建设地点、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中涉及的社会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比选,推荐社会正面影响大、负面影响小的方案。对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估结果,重点抓住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优方案,并结合项目的财务和经济评估结果,选出财务、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好,不利影响最小,受损群众最少,社会补偿措施费用最低和社会风险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如果各项要求产生矛盾,则须通过方案调整,对不利因素和社会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和解决办法.并将估算的各项费用计入项目总投资中。
8.进行专家论证
按照项目的不同情况与要求,分别召开不同类型、专题和规模的专家论证会。选出最优方案进行论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优选方案进行修改、调整与完善。
9.评估总结,编写《项目社会评估报告》
针对上述调查、预测、分析、优选方案的过程,分析、论证中的重要问题与有争议的问题,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以及防止社会风险的措施与费用等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提出项目社会评估的优劣和项目在社会效果上是否可行的结论与建议,编写《项目社会评估报告》,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单位或委托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