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 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1.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
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有一整套指标体系,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应选择最能反映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或几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最基本的分析指标是内部收益率,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也可选择净现值或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必要时可同时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
2.选择敏感性分析的不确定因素
影响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因素很多,如产品产量、价格、经营成本、投资额、建设期和生产期等。在实际的敏感性分析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全部所有因素均进行分析,一般只选择那些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影响较大的,即主要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项目特点,结合经验判断选择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且重要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经验表明,主要对销售收入、产品价格、产量、经营成本、建设投资等不确定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3.确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范围
在选择确定分析因素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不确定性因素的可能变动范围。一般选择不确定因素变化的百分率为±5%、±10%、±15%、±20%等;对于不便用百分数表示的因素,例如建设工期,可采用延长一段时间表示,如延长一年。
4.计算敏感性分析指标
为较准确反映项目评价指标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分析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使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的临界数值,应计算敏感度系数和临界点指标。
(1)敏感度系数
敏感度系数系指项目评价指标变化的百分率与不确定因素变化的百分率之比。敏感度系数高,表示项目效益对该不确定因素敏感程度高。计算公式为:
式中,SAF为评价指标A对于不确定因素F的敏感系数;ΔF/F为不确定因素F的变化率;ΔA/A为不确定因素F发生ΔF变化时,评价指标A的相应变化率。
SAF>0,表示评价指标与不确定因素同方向变化;SAF<0,表示评价指标与不确定因素反方向变化。SA F较大者敏感度系数高。
(2)临界点
临界点是指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使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的临界数值,可采用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基本方案的变化率或其对应的具体数值表示。当该不确定因素为费用科目时,即为其增加的百分率;当其为效益科目时为降低的百分率。临界点也可用该百分率对应的具体数值表示。当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超过了临界点所表示的不确定因素的极限变化时,项目将由可行变为不可行。
临界点的高低与计算临界点的指标的初始值有关。若选取基准收益率为计算临界点的指标,对于同一个项目,随着设定基准收益率的提高,临界点就会变低:即临界点表示的不确定因素的极限变化变小;而在一定的基准收益率下,临界点越低,说明该因素对项目评价指标影响越大,项目对该因素就越敏感。
从根本上说,临界点计算是使用试插法。当然,也可用计算机软件的函数或图解法求得。由于项目评价指标的变化与不确定因素变化之间不是直线关系,当通过敏感性分析图求得临界点的近似值时,有时会有一定误差。
5.确定敏感性因素
各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效益指标的一定变化,但其影响程度却各不相同。有些因素小幅度的变化,就能引起经济评价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而另一类因素即使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把前一类因素称为敏感性因素,后一类因素称为非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筛选敏感性因素和非敏感性因素。
6.提出敏感性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结合确定性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粗略预测项目可能的风险,对项目作进一步评价,并为下一步风险分析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寻找相应的控制风险的对策。如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比选,一般应选择敏感程度小,承受风险能力强,可靠性大的项目或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