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又称为结构性市场非完美性理论。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撰写的博士论文《厂商的国际化经营:直接投资的一项研究》[1]中提出,后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凯夫斯(Richard E.Caves)和阿利伯(R.Z.Aliber)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即外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源于市场不完全性的垄断优势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使跨国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市场不完全性的原因主要有:(1)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由于商品的差异、特殊的营销技艺或价格垄断造成产品的不完全。由于专利制度保护、特殊的管理技能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要素市场不完全。(2)规模经济导致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使得大的企业利用自身的生产规模获得垄断地位,逼迫众多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3)政府干预导致市场不完全。政府的干预力度越大,市场的不完全性就越明显。在现实市场中,不存在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4)关税导致市场不完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设置了各种程度的关税壁垒,而关税的存在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市场的不完全。
跨国企业要在东道国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主要包括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优势、灵通的信息、全球的销售网络和规模经济优势等。跨国企业凭借着产品的差异化,也凭借着自己的全球销售体系,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销售技术以及专利、规模、融资渠道等优势,与当地企业竞争来赚取超额利润。
垄断优势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主干和基石,它突破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局限性,更是较好地解释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当然,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难以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也往往要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技术转让来获得利益。
二、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较为流行也是较有影响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P.Buckley)、卡森(Maik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1976年,英国里丁大学巴克莱和卡森提出了内部化理论,[2]他们以市场不完全作为关键性假设,指出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而国际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内部化理论的市场不完全,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这里的中间产品,主要是指专利技术、商标、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形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巨额的资金,如果通过内部化的方式使用,既可以充分发挥知识资产的同时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点,还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长期使企业保持技术优势,所以企业在实行中间产品内部化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管理机制来替代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协调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当然,跨国企业的内部化行为也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在实行内部化后的额外收益超过增加的成本,跨国企业才会选择内部化。
内部化理论的分析更加贴近现代企业的跨国投资实践,它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在一定条件下内部市场优于外部市场的结果。内部化可以避免东道国的歧视政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避开贸易壁垒,可以保持跨国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等。当然,内部化理论也存在缺陷。它单纯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寻找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化理论没有充分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去直接投资,也没有说明应该投资到哪个国家和地区。
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3]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教授邓宁提出的。邓宁认为以往的理论只是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了部分解释,这些理论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所以邓宁在吸收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折中的方法和体系加以综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将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结为一体,该理论解释了跨国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了跨国企业为什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化经营。该理论对大多数国际直接投资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一是所有权优势,其观点主要是继承了海默的思想,指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是外国企业所没有的或者是无法获得的。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等各种竞争性优势。二是内部化优势,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邓宁的观点是,市场的不完全既存在于中间产品领域,也存在于最终产品领域,一种情况是结构性市场不完全,主要是由于竞争壁垒、交易成本高而导致市场不完全;另一种情况是知识性市场不完全,即由于不容易获得或需要支付较高代价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有关信息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全。内部化实际上是利用自身资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内部化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和形式。三是区位优势,主要是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如该国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市场容量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时必然会受到劳动力成本、市场购销因素、贸易壁垒、政府政策等的影响。区位优势主要取决于这些影响因素,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是这三优势的综合体现。假如某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企业资产内部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在国外利用资产肯定比在国内使用更加有利,从而获利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一国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就不一定会必然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因为它们只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还需要区位优势才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这三种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只能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如果只有所有权优势,则就只能采取技术转让的方式(见表1-1)。
表1-1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拥有优势的不同组合说明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较成功地把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从各个角度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当然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也有缺点存在:首先,该理论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种因素等量齐观,忽略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对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且缺乏动态变化。其次,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研究对象仍局限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解释了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很难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