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太原高铁南站站前西广场基础设施BT融资招标项目
9.7.1 项目概况
太原高铁南站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北营,东临过境高速公路,西接武宿国际机场,南依南环高速公路,北靠长风大街,地处国家级太原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武宿物流区等三大园区交叉辐射的核心地段。南站占地面积45公顷,站房主体结构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20.06万平方米,其中客运站房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以上,车场规模为10台22线,设计年发送旅客量4000万人次以上。该站建成后将集高速、普速铁路和公交、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为一体,成为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和太原市主要铁路客流集散地,是石太客运专线上最大的客运站,是山西省第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铁路客运站,也是华北地区第二大铁路交通枢纽。
根据规划要求,太原南站要在东西两侧设置两个站前广场。其中,西广场是主要的客流集散广场,该广场面对着城市主干道晋阳街。东广场是交通辅助广场,面向北营北路。为了方便旅客和各类机动车辆的往来,东西广场将为未来轨道交通线网预留地铁枢纽站,形成地下交通换乘中心,旅客出站后可以便捷地离开。
9.7.1.1 项目背景
高铁投资建设中,资金收入和支出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明显地不平衡,表现在前期投入大而资金匮乏、后期土地增值等带来投资回报而资金较充裕的特征上,这就导致项目前期的资金融通非常必要。而高铁沿线地方政府往往需要投入巨资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和环境整治等诸多工程,以期“高铁经济”能驱动新一轮的土地增值。
根据铁道部与太原市政府的约定,太原南站主体工程由铁道部负责实施,太原南站东西广场等附属工程由太原市负责实施。太原市发行了城市建设企业债券20亿元用于南站片区的建设,其中西广场的建设资金拟采用市场化方式筹集。
2008年12月28日,太原南站主体工程开工,2010年7月16日太原南站高架候车厅最后一块钢桁架顺利收口合龙,太原南站西站房和高架候车厅钢结构成功封顶。同时,太原南站东站房正在进行土方、桩基施工。
为加速太原南站站前广场基础设施建设,经太原市政府及其聘请担任咨询顾问的北京大岳咨询公司共同研究决定,太原市政府委托太原高铁投资公司采用建设—移交(BT)的方式建设太原市南站站前西广场(含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土建预留工程)项目。项目工程内容包括高铁南站站前西广场、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及站前广场下方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土建预留部分。西广场占地面积约169922平方米,其中土建工程包括交通枢纽和地下商业开发两部分,总建筑面积共计196140平方米,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总建筑面积为23801平方米。本项目工程投资估算约为23亿元人民币(其中:建安投资18亿左右,设备购置及其他5亿元左右)。
2010年10月20日,太原市高铁公司、太原市财政局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太原南站西广场BT合同、投资回购合同。
9.7.1.2 项目的运作过程
太原南站站前西广场基础设施BT项目的运作从2010年6月中旬开始,2010年7月份正式启动,2010年8月底确定中标侯选人,2010年10月20日正式签订协议,历经4个半月。从工作内容和进度上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2010年6月中旬开始启动,这一阶段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项目运作模式选择
包括对项目资金来源、实施主体、项目结构方面的选择。
b)招商咨询机构选择
确定聘请专业招商咨询机构,由招商咨询机构协助进行招商方案策划、招商文件编制、招商实施、招商协议谈判等工作。
c)成立招商组织
太原市政府成立了由太原市主管副市长牵头、山西省重点办、市发改委、监察局、住建委、财政局、市政局、招标办、法制办、市高铁投等部门参与的招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招商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招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太原市高铁投资公司,招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招商具体事项的实施。明确了太原市高铁投资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
(2)招商实施方案研究阶段
2010年7月初,本项目招商领导组织正式开展招商工作,招商咨询机构编制了太原高铁南站站前西广场基础设施BT项目招商实施方案。招商实施方案中主要明确了招商主要边界条件、投资人选择及招商工作计划等内容。
与此同时,招商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与中国五冶、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潜在投资人建立初步的联系。
(3)招商文件编制阶段
在编制招商实施方案的同时,招商咨询机构开始编制招商文件,包括投标人须知、BT投资建设协议等文件。
(4)公开招商阶段
本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发布招标公告、投资人购买招标文件、投资人准备投标文件、开标、资格审查、评标、确定中标侯选人等。
a)发布招标公告
由招商咨询机构在国家发改委指定媒体进行发布。
b)潜在投标人购买招标文件
投资人根据招标公告到指定地点购买招标文件,到招标文件购买截止时间,共有中国建筑股份公司、中国五冶等四家投资人购买了招标文件。
c)潜在投标人准备投标文件:
投资人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准备相关法律文件、技术文件及商务文件等投标文件。
d)开标
由招标人组织,邀请了太原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参与,太原市监察局负责开标监察。
e)资格审查
招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审查投标人的投标资格。经审查,四家投标人均满足资格要求。
f)评标
招标人组织相关专家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查,评标专家分别从法律、技术、商务等三方面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分。
g)确定中标侯选人
根据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中国建筑股份公司为第一中标侯选人,中国五冶为第二中标侯选人。
(5)协议谈判阶段
根据评标专家组推荐的中标侯选人顺序,招标人成立谈判小组与第一中标侯选人进行谈判,在招标咨询机构大岳公司的协助下,政府谈判组与中标侯选人中国建筑股份公司进行了三轮谈判,最终就《BT投资建设协议》的所有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2010年10月20日太原市高铁投资公司、太原市财政局分别与中国建筑股份公司签订了太原南站西广场基础设施项目BT合同及投资回购合同。至此,项目的招商工作基本完成。
9.7.2 项目的实施情况
中国建筑股份公司中标之后,迅速成立了项目公司,并开始进行融资工作及工程施工。
目前,项目进展正常,招商人与中标人双方合作良好。
9.7.3 社会的关注
9.7.3.1 太原市城市建设首次采用BT项目融资模式
太原南站站前广场及周边道路工程投资总估算68亿元,创下太原市城市建设有史以来单体工程最大的投资额度。太原南站站前西广场一改过去单靠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办法,首次采用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新方式,标志着太原市城市建设投融资改革迈出了一大步。
9.7.3.2 太原市2010年度市场融资额最高的城建项目
太原南站站前西广场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投资估计约23亿元,全部采用市场化方式融资,创下了太原市2010年度市场融资额最高城建项目记录。
9.7.3.3 引进实力强大的央企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充分保障
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BT模式”建设中标单位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53家中央骨干企业之一,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还是全球最大的房屋建筑承包商和中国最大的建筑地产综合集团。60年来,该公司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做出过重要贡献,足迹遍布全球各大洲,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优质项目。该公司强大的实力,为项目实施阶段融资、施工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即使在2011年中央政府多次收紧银根的困难时机,也仍然能够有力的保证工程融资的实现和建设的完成。
9.7.4 经验总结
9.7.4.1 高效组织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基础设施项目招商一般涉及发改委、财政局、建委、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等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协调各部门关系,通常会成立专门的招商组织来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招商组织一般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负责决策和政策协调的领导小组,最好由市长或主管市长牵头;第二个层面则为领导小组下设的招商办公室,负责商议和解决具体问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办公室向领导小组随时汇报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本项目成立了由太原市副市长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法制办等部门参加的招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招商实施方案决策。同时,在太原高铁投资公司设立招商办公室,由太原高铁投资公司负责项目具体推进。在招商过程中,招商咨询机构与高铁投资公司招商小组办公室紧密配合,招商领导小组决策迅速及时,为本项目高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7.4.2 科学拟定招商方案,匹配资本市场要求
本项目在招商方案拟定阶段,招商办公室与潜在的重要投资人就进行了充分沟通,力求招商方案的重要条件在保证政府方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与资本市场的要求匹配。这种操作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投资人参与本项目的投标,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在项目运作前期,本项目的招商方案不断根据与投资人的沟通结果进行修订,最终成功吸引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冶、北京城建、北京市政等数家大型企业,保证了本项目公开招标的成功实施。
9.7.4.3 公开招标运作实现充分竞争
基础设施融资招商项目通常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一对一协议谈判等。
为促进潜在投资人之间的竞争,本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尽可能地吸引潜在投资人参与竞争。最终,中国建筑、中国五冶等四家企业购买了招标文件。投资人的积极参与,保证了招商人在招商过程中占据主动。
从目前各地对BT项目的实践操作来看,仅有少数项目采用了招标方式来运作,而本项目通过公开招标取得的良好效果表明公开招标方式对运作BT项目而言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9.7.4.4 科学安排招标工作,压缩招标周期
为保证太原高铁南站配套工程及时跟进主体工程建设,太原市政府对本项目招商时间要求较紧。为按期完成招商任务,招商人在招商咨询机构的协助下,科学安排各项招商工作,招商方案编制、招标公告发布、招标文件编制等工作的安排合理有序,最终在政府要求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招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