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

时间:2023-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率,政府不得不出台更大力度的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进行打压。1987年3月底,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的通知》,意在进一步刺激投资,1987年和1988年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3.4%,带动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3%。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投资体制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从1979年开始,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的有关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超过60项,涉及到投资领域的各个方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和提高,使我国的投资体制逐渐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实现工业机械化,1978年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成套技术设备,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668.7亿元,年增长22%,刺激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64.1亿元,年增长率也达到了11.7%,成为了第一个经济周期的高峰。但是,这次以大量引进“洋设备”为特征的投资膨胀使1978年外汇储备下降到1.67亿美元,在这种压力下,1979 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但由于货币政策仍然是扩张的,1979年、1980年两年的投资增长率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经济运行中的过度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率日趋严重,1980年全年通货膨胀率达到7.5%。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率,政府不得不出台更大力度的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进行打压。国家经委、财政部、建设银行在11月联合发出了企业投资“拨款改贷款”的通知,由于“拨改贷”是企业资金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对企业投资形成硬约束,故而198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仅为5.5%,相应的,1981年的经济运行出现急刹车,经济增长率降到5.3%,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低谷。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83—1984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目标,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两年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高达23%,带动了全国投资形势的好转。1982年到1985年四年间,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7.8%,相应的经济增长率也逐年提高,分别达到了9%、10.9%、15.2%、13.5%,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同时也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198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1.2元,比改革初期翻了一番,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6元,是1979年的133.6倍。但此次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较高的通货膨胀,1985年的通胀率高达9.3%,高通货膨胀率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1986年4月和7月,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和《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若干规定》两个文件,明确指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加强引导和管理,并进一步强调了控制固定资产规模的要求。于是1986年投资规模略有收缩迹象,增长率从38.8%下降到22.7%。但当企业遇到一些困难时,许多地方纷纷要求放松压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1987年3月底,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的通知》,意在进一步刺激投资,1987年和1988年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3.4%,带动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3%。同时,“抢购风”刮遍全国,危及正常的经济秩序。于是,政府在1989年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紧缩性经济政策。1989年经济急刹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该年的投资大幅下跌,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下滑。1990年,经济增长率降至3.8%,成为改革开放发来经济增长的最低点。面对1990年超低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改革的压力,199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该纲要指出,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20世纪末要比1980年翻两番,从1991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在6%左右,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又一次大幅启动固定资产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主要是通过启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的。例如,1991年当年全部投资资金有1/4都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达到1314.73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48.5%,当年经济增长率从3.8%跃至9.2%,投资的拉动效应可见一斑。在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上下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新浪潮,投资规模迅速膨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1992—1994三年间,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45.5%,引发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3.4%,199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6759.4亿元,是1990年的2.5倍。但是,这几年经济的飞速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13%、21.7%和14.8%,这就迫使政府实施了压缩银根,控制货币发行,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等一系列旨在降低投资增长速度的政策,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着陆”,相对于1986年那次不太成功的“软着陆”来讲,这次的“软着陆”是成功的,1995年、199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降到17.5%和14.8%,经济增长速度相应放缓,1996年降到了10%以下,仅为9.6%,物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6年的通货膨胀率仅为6.1%。1996年“软着陆”成功以后,经济运行本该步入上升通道,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但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地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出口受到重挫,投资持续低迷。尽管1998年以来,为了使经济早日走出低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首先通过银行降息,取消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但收效甚微,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为5.1%,经济增长率也成为1991年投资拉动以来的最低点,仅为7.1%;在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政府又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即由政府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对农田水利、通讯、城乡电网改造等领域进行投资,旨在拉动总投资的增长。1998—2002年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没有大幅上扬,出现了启而不动的局面,投资增长率始终徘徊在10%~15%左右的低速空间,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始终没有出现起飞的势头,在6%~8%之间震荡。

2002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转暖的迹象,摆脱了1997年以来长达六年的低迷状态,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受“非典”疫情的冲击,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只有6.7%,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恢复到了9.1%,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全年增长27.7%,并且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依赖明显减弱,投资自主增长的活力明显加强。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超过40%,由于担心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中央接连出台各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26.8%的增长速度,GDP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最高的一年。200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平衡的一年,经济界对宏观经济形势都没有太多的争论,全年GDP增长平衡,波动范围较小,一直没有超过9.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在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达到26%。

“十二五”时期,我国遇到了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国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手段,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保持了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灾后重建的胜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较大改善。

2006年以来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23.9%、24.8%、25.9%、30.0%和23.8%,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5%,仅次于“八五”时期的36.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的一个时期。“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22889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94907亿元,年均增长26.1%,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7982亿元,年均增长21.7%,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7.9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