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产业基础资源与生态环境

中国电影产业基础资源与生态环境

时间:2023-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将从这4个方面具体论述:中国电影产业资产主要集中于各大电影集团,截止2000年底,其总体资产规模约为38.2亿元。如果以海外成熟电影产业为参照体系,中国电影产业的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资金流动不畅,各企业之间资金拖欠情况较为普遍,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大力投入电影新兴技术开发,挖掘中国电影产业后发优势。

三、中国电影产业基础资源与生态环境

(一)电影产业基础资源平台

1.资金

我国电影产业资金现状表现出4个特征:规模小、系统资金封闭、市场收入递减、资金流通不畅。下面将从这4个方面具体论述:

(1)资金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电影产业资产主要集中于各大电影集团,截止2000年底,其总体资产规模约为38.2亿元。如果以海外成熟电影产业为参照体系,中国电影产业的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其经济实力都超过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经济实力的总和。仅华纳兄弟电影公司1999年8亿美元(合人民币64亿元)的营业收入,就是同年中国电影产业的2倍。如果以同属于传媒产业的电视、报纸、广播产业为参照体系,其资产规模也相对较小。2001年仅一个电广传媒公司的总资产就达32亿,几乎可以比肩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资产规模。

(2)系统资金封闭

一个产业如果具备开放式的资金流动,则该产业可以实现资金上的良性循环,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而一个系统资金相对封闭的产业则无法有效地借助系统外资金进行相关产业运作,实现规模扩张。

系统资金的开放程度体现了一个产业对外的吸引力和自身的发展张力。目前系统外资金逐步进入电影产业,为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但这些系统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较小。而在美国,电影产业的系统外资金主要来自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公司、国际银行,规模巨大。我国电影产业系统外资金主要来自于大型集团、广告公司及各种文化公司,如中信集团、北京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等。我国电影产业系统资金封闭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3)市场收入结构多元化

虽然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电影产业市场总体取得了较大增长,但仍然无法改变传统影院观影市场低迷的总体状况。2004年预计票房收入为15.7亿元,观众人次为3亿人左右,相比1993~2003年每年约10亿元的影院票房收入、观众人次约2亿的成绩有所提高。

但诸如电影频道、VOD点播、宽带影院等新兴观影市场的收入则有较大上涨。以电影频道为例,2003年前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广告收入每年不超过5.2亿元,2003年广告收入为6亿元,2004年收入为8亿元。另外,2003年又批准了长影、上影、西影区域性电影频道。这三个频道2004年已开播,初始收入在2亿元左右,预计这些频道广告收入以后会逐年上升。除此外,还批准了潇湘、峨眉、珠江三个区域性电影频道,预计2005年后将陆续开播。

(4)资金流通不畅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资金流动不畅,各企业之间资金拖欠情况较为普遍,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造成该现状原因有两点:一、大多数电影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有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无法做到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二、企业之间缺乏信誉机制的保证,电影企业之间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而资金流通顺畅是要以信用机制为保证的。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市场机制在电影产业里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作用所造成的。

2.技术

目前我国电影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由中影科研所与各影视企业承担,总体来看资金、人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影产业的技术改造。

国家大力投入电影新兴技术开发,挖掘中国电影产业后发优势。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浪潮,国家投资9000万元建立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实施“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广电总局投资2亿元,建立全国数字电影院线;国家广电总局投资1亿元,更新改造中国电影资料馆,保护电影档案资料;国家广电总局还正式批准了总投资额约7500万元的《电影数字化平台技术方案》,以建立电影节目数字素材库、家庭影院传送平台等。投入的逐步加大,开拓了电影资源的应用领域,促进了电影基础条件与现代水平的接轨。

3.人才

我国电影业正处于由事业向产业的转变初期,因而受旧的观念影响很深,还不具备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传统国企意识余留成分多。

产业盈利点不明确、增长缓慢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与我国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缓慢。尽管产业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但由于各个层面的原因,电影产业中的诸多盈利点尚未开发,一个缺乏盈利的产业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

缺乏激励机制我国电影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此期间,各电影企业旧有的观念、管理结构尚未完全更新,表现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上就是缺乏激励机制,员工报酬与其创造的效益相脱节。

新兴业务发展快,配套人才缺乏产业的融合驱使电影产业逐渐由传统模式向多元化模式方向发展,电影产业与电视产业、音像产业、出版业、玩具业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十分缺乏新的业务领域配套人才,如专业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

包袱重电影产业中的国有制片厂、电影公司及各影院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离退休人员过多的问题。除了上海等少数发达地区,离退休人员交由社会保险来管理,大部分电影单位的人员包袱较重,例如潇湘厂共有人员600多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00多人。

(二)政府监管与法律

现行政策法规的三重角色如下:(1)扶持电影产业。目前,我国制定的政策法规对电影产业起到积极的扶持作用。例如设立影视互济资金,增加电影制作资金;增设电影频道,促进影视合流;积极组建电影集团,促进电影产业规模化发展等。如电影局已经制定了《数字电影发展纲要》,全系统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完成。(2)规范电影产业。一个产业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只有如此才可实现该产业的有序化、规范化。(3)大力保护电影产业。我国政策法规,尤其是中国电影产业在WTO中作的相关承诺,客观上对国内电影产业起到保护的作用。例如,每年对进口影片的限额有效保护了中国的电影创作与制作;不许外商独自设立电影院,使我国掌握了电影发行渠道,从而掌握了影片播映的主导权。

(三)中国电影产业的生态环境

1.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

电子计算机、电视、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全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加速了经济全球化。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包括了“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其中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最直接的表征。

技术环境

技术的变革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市场结构以及企业行为;另一方面,技术在不同产业间广泛运用和共享,以此为联合点,促进了各产业间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新型的产业盈利模式。

数字化技术不断延伸至电影领域,数字电影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因而数字技术将带来数字电影的制作、传输、运营、接收四个层面的变革。

文化环境

文化国际化也是全球一体化的伴生现象之一,具体体现为当技术消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鉴赏障碍时,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兴盛和频繁,各国对外来文化的鉴赏力和理解力日渐提高,并逐渐接受和认可外来文化。

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全球化带来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和刺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成和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和民族文化边界正在彼此消解,各国文化逐渐开放,异域文化交叉融合。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潜在威胁。

大众媒介环境

媒介作为一种产业实体,其发展之快从全球范围来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技术发展和资本的力量加速了产业的融合,导致媒介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营区隔日渐模糊。伴随着媒介产业融合以及其他行业对媒介产业的介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若干媒介巨头。媒介巨头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娴熟的全球市场运作成为活跃在各个媒介领域的主角。

竞争环境

将我国电影产业置于全球市场竞争中考察,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电影产业的竞争压力十分强烈。其中,美国的竞争压力最强,我国每年仅仅进口十几部美国电影,但其票房收入却占据了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大部分份额。另外,WTO之后,我国进口影片数量增加,会有更多海外电影集团的影片进入我国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同竞争对手的发展相差悬殊,我国市场将变成海外电影集团相互竞争的场所。因此我国电影产业上下都应该积极调正,表现出积极的竞争态势。

2.国内环境

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国内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产业政策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过渡,经济由自足型转向外向型发展。国内经济由计划型向市场经济型全面转型,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逐渐接轨。IT产业和电视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主要表现为整体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产业层次分明,产业的信息化、管理化等。

技术环境

伴随着国际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也在加快前进步伐。我国电影数字制作进程仍然处于过渡阶段,即胶片与数字制作共存。虽然有数字立体声、数字特技、数字编辑等手段,但主要还是以胶片为载体进行记录放映。在影视传输系统发展方面,广播卫星直播系统已经成熟,有线电视网发展迅速,宽带信息网建设成效显著,传输网络公司正在积极筹建中,而影视终端数字化接收系统建设则相对滞后。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和中国电影产业关于WTO的相关承诺两个方面。其中,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国家鼓励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放宽各种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的各种限制。同时国家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国家级的文化资产经营公司,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国家有关部门也积极制定政策,投资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广播电影电视三位一体加快整合,实现集约化发展促进影视企业集团化和规模化。

媒介环境

目前我国的媒介环境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媒介发展产业化,媒介融合化、集团化发展和媒介发展国际化。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报业集团、出版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这些媒介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集团为依托、以主业为基础、以重点产品为龙头、以延伸产业为拓展”,走一条多元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之路。

电影产业集团化改革从1995年开始,我国相继组建了三大电影集团和四个区域性集团。中影集团已经成为以影视创作生产为主业,电影发行、电视媒体、光盘制作、数字业务多元化经营、综合发展的电影集团,形成每年拍摄30部左右故事片的创作实力。上海电影集团是1995年在原有的上海电影集团与永乐集团、动画集团基础上组建的,又于2001年8月整合扩张成立的,总资产近16亿元。长春电影集团于1999年7月成立,总资产4亿。2002年5月至2003年6月,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主体的西部电影集团、以潇湘电影制片厂为主体的潇湘电影集团、以峨眉电影制片厂为主体的峨眉电影集团,以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为主体的珠江电影集团也相继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