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院电影热度市场调查

影院电影热度市场调查

时间:2023-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要有所突破,就需要总结出好的盈利模式来吸引投资者,通过这些好的投资项目的带动,起到示范作用,产生“裂变效应”,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内部所涵盖的各个领域中,主要的盈利模式包括:投资电影制片、进口影片发行、投资院线公司、投资都市影院等等。这些项目的盈利模式相对成熟,有一定的获利空间,应当是投资者进军电影产业的首选领域。

一、盈利模式分析

从目前来看,虽然国内电影市场整体状况欠佳,但是其中仍有许多亮点。中国电影产业要有所突破,就需要总结出好的盈利模式来吸引投资者,通过这些好的投资项目的带动,起到示范作用,产生“裂变效应”,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内部所涵盖的各个领域中,主要的盈利模式包括:投资电影制片、进口影片发行、投资院线公司、投资都市影院等等。这些项目的盈利模式相对成熟,有一定的获利空间,应当是投资者进军电影产业的首选领域。

(一)电影制片

目前国内投资者对于投资电影制片往往缺乏信心,凭着感觉认为投资电影不赚钱,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电影制片投资的认识还不全面。事实上,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电影制片还是有利可图的。

不同类型的影片,其制片资金来源与投资回收方式也各不相同。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主旋律影片与商业影片两者之间。主旋律影片的制片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电影局与各级政府支持,其资金回收对市场依赖相对较小;而商业影片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其基本是依靠市场来回收投资。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类影片的盈利模式分别进行描述。另外,对于目前在国内正逐渐兴起的电视电影,我们也将作单独介绍。

1.商业影片

对于商业影片而言,其资金来源与投资回收基本是依靠市场来实现。它所面对的市场包括票房市场、电视、音像市场、其他衍生产品授权等等,目前最主要的还是票房市场。现在商业影片投资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是走大投入、大制作路线,投资一般都在三千万元人民币左右;另一类是走低成本、小制作路线,制片成本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由于投入不同,这两类影片的资金来源、投资回收方式以及所承担的风险也各不相同。

(1)低成本、小制作路线

目前国内电影市场上,每年除了少数几部大制作影片外,大量商业影片走的还是低成本、小制作的路线。其实这与国外的情况也很类似。就以美国为例,虽然其每年都要生产一批投资巨大、制作精良、包装华美的大片,在全球市场上攻城掠地,但是在数量上来看,其生产的影片大多数还是那些低成本影片。投资这类影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投资有限,成本便于控制

目前国内影片的平均制作成本在300万元左右,这主要是由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决定的。因为影片投资一旦超过300万元,那么如果要完全依靠票房市场来回收投资的话,需要达到近1000万票房,这对于大多数影片来讲相当困难。因此一般现实题材的影片制作成本最好控制在200万以内,而历史题材的影片制作成本也要控制在300万元左右。具体制片成本将涉及许多方面,一般在编制电影预算时将其分为线上项目费用与线下项目费用。线上项目费用包括聘请制片人、导演、编剧和主要演员的费用;线下项目费用指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费用,包括使用群众演员、技术人员、设备、外景地、差旅费和后期胶片及制作等。一般来讲,一部成本为300万左右的影片,其中导演报酬大约为7~8万元,剧本约10万左右,好的剧本可能要15~30万,演员费大约60万,化妆、服装、道具的费用在70万元左右。

有一定市场保证,风险相对较低

这种低成本影片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它的投资规模对于投资者来说门槛并不是很高,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其市场回收较有把握,风险相对较小。例如有些广告公司如海润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等纷纷投资拍摄影片。它们的投资不仅依靠票房来回收,而且依靠影片贴片广告来回收资金。在一项影视投资中,华谊公司可以具有三重身份:版权人、广告主、广告代理人。这意味着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回报。例如其参与投资拍摄的影片《没完没了》的赞助商有15家,贴片广告为11种13.5条(按30秒1条计算),广告额的保守估计也有1500万元。因此小规模的投资使投资者可以采取更多更灵活的方式来进行操作,从而获取尽可能大的回报。

以类型片为主

类型电影是按照同以往电影产品题材和风格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片。例如好莱坞的西部片主要就是表现开拓精神与英雄主义,喜剧片与音乐片则是要带给观众轻松愉悦的感觉,警匪片则表现出权威和现存秩序的种种矛盾,而中国武打片则往往以民族主义和惩恶扬善为总主题。有人曾将各种电影归纳为喜剧片、惊险片、传记片、历史片、伦理片、神话片等等共三十五个片种。但事实上,在目前国内的众多类型电影中,真正具有普遍市场价值的主要包括下列一些类型片:爱情片、战争片、历史片、恐怖片、成长/青春片、喜剧片、社会现实片、动作/探险片、科幻片、动画片等等。

成功关键

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1.目标市场明确。不同类型的影片面对的是不同的市场,即使是同一种类型,例如爱情片,也还需要界定是反映都市爱情生活还是农村爱情生活,是老年人的爱情生活还是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例如艺玛公司拍摄的影片《爱情麻辣烫》,故事就聚焦于都市青年的爱情生活。2.情节取胜。由于投资有限,所以这类影片必须在故事情节上尽量迎合市场需求。成功的影片往往构思新颖独特,情节引人入胜。3.营销突出特色。小制作影片在宣传上必须独辟蹊径,例如美国影片《女巫布莱尔》通过网上宣传大造声势,以3.5万美元的制片投资取得1.4亿美元的收入,营收比例高达4000倍。

(2)大投入、大制作路线

资金来源

拍摄大片对于投资者来说往往意味着高风险、高回报。它对投资者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还要对电影市场具备很强的开发与整合能力。而以国内目前投资者的实力来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现在国内拍摄的大片背后往往有国际资本的强大支持。这些海外资本,往往与国内最优秀的导演或最有市场价值的导演进行合作,他们在提供资金的同时,也带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理念。

大投入--大场面、大明星、大营销

在成本结构方面,大片的制作成本同样涉及从剧本到后期制作等各个方面,但是与一般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大片的花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大场面的制作费用。对于观众来说,大片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宏大的场面,这些场景往往需要高额的费用,而且有些特殊场面还必须运用数字特技等手段来加以表现。例如在影片《紧急迫降》的二十多分钟的特技镜头中,使用了五分钟的电脑三维影像、大量的模型与数字处理相结合的影像,创造出波音飞机空难危机的奇观效果。

其次是名导演与明星的片酬。明星是影片的票房保证,大片与明星的关系可谓是唇齿相依,一方面成功的大片可以塑造耀眼的明星,另一方面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可以为影片带来巨大的市场回报。好莱坞影片中的明星片酬动辄一两千万美金,可以达到制片预算的30%左右。而在国内,随着明星制的逐步建立,明星片酬在制片成本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还有就是营销费用。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营销对于影片的重要意义,只有充分整合各类传播工具,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为影片进行市场推广,才能使影片吸引到尽可能多的观众,从而获取最大的市场回报。美国影片的营销费用常常达到整个制片费用的一半,而国内影片的营销宣传费用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现在还不可能达到那样大的比例,一般大约是影片票房收入的5%。但是随着国外大片的进入,电影市场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影片的宣传推广力度。

高回报--大市场开发

大片面对的是大市场,所谓大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是指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

目前国内大制作影片往往有港澳资金或海外资金注入,因为如果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这些大片肯定无法收回投资。比如:《大腕》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其国内票房是3000多万元,如果按照1/3计算,制片方也只能回收1000多万,因此很大一部分要通过海外市场来回收。《大腕》的投资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负责了该片的海外发行。其实这种做法目前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美国电影海外市场已经超过国内市场收入。制片商的目光早已不局限在一国与一地的市场,而是集中优势资源,去尽可能地开发任何一个潜在的市场,以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

②是指票房市场与后电影市场多个不同领域的市场

按照业务领域划分,电影市场还包括票房市场与后电影市场等多个领域,其中后电影市场包括音像市场、电视播映市场以及书籍和玩具等其他各种衍生产品市场。大制作影片为获得尽可能高的回报,需要通过系统有效的营销运作,对这些市场进行综合开发。

美国影片的收入中票房收入大约仅占一半,而其他收入则来自录像带市场、电视播映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市场。国外后电影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与完善。目前虽然国内影片在后电影市场开发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有一些影片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上海美影厂制作的美术影片《宝莲灯》,投资1200万元,不仅创造了2400万元的影院票房,而且后电影产品开发等其他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宝莲灯的图书、音像制品等相关产品的开发、销售,影片的形象授权等票房以外的收入超过500万元。影片上映前后几个月里,电影的音乐CD、音乐带、连环画、带有影片人物造型的文具、玩具、服装、拎包等相关衍生产品在市场上大量投放。

个案:《哈利波特》资金回收情况

美国《哈利波特》制片商投资该影片的1.25亿美元在电影开映前就已经收回了,其收回资金的渠道如下所示:1.AOL时代华纳--《哈利波特》七部电影的版权;2.出售形象使用权--可口可乐花1亿美元买下哈利波特的形象使用权;3.出版书籍--《哈利波特》的出版商预测影片热映将使书籍的销量至少增加100万册;4.出售首映权--电影在美国上映前,包括福斯、NBC和CBS等美国四大电视网都有意争取《哈利波特》的电视首映权,而华纳电影公司开出的权利金则高达7000万美元;5.华纳唱片公司录制《哈利波特与神秘的魔法石》原声唱片;6.《哈利波特》附属商品制造权。

美国分析家在影片放映前进行的一次调查中指出,这部电影将为AOL-时代华纳带来5亿到6.6亿美元的收入。

img136

图6-1 美国大片资金回收示意图

高风险

投资一部电影的风险因素很多,包括外生风险与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有政治风险(意识形态、发行的地域垄断等)、市场需求风险(观众偏好、营销风险等)、竞争风险(版权保护和同期上映的同类影片竞争等)等等;内生风险包括电影整个策划制作过程中的筹资决策以及监督管理等的多方面风险。总的来说,走大制作路线的商业影片,由于投资金额相对巨大,而要完全从市场上回收,面临的风险是相当大的。目前制片方主要是从国内票房市场回收资金,一般制片方从票房收入中大约能拿到1/3的分成。但是以中国目前票房市场情况来看,每年票房上千万的影片并不多。同时,在票房市场回收过程中还可能面临拖欠片款、票房偷漏瞒报等问题。而要开发后电影市场,音像制品主要面临着盗版冲击的风险,而电视播映市场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电视台操作不规范,任意播放影片却不向制片方购买影片播映权。

2.主旋律影片

(1)制片资金来源

为更好地发挥电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用优秀的电影作品感染广大电影观众,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国家与各级政府为主旋律影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扶持国家倡导的重点影片生产。专项资金为那些摄制成本较高的重大题材故事片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除了专项资金外,各级地方政府也为摄制主旋律影片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例如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成本为300万左右的主旋律影片,其资金来源为国家电影局投资50万,省委、市委共投资90多万,其余依靠制片厂自己贷款筹资。

(2)投资回收

主旋律影片的资金回收,一方面是依靠获奖,例如“华表奖”与“五个一工程奖”等等,另一方面是通过票房市场回收。对于一般的主旋律影片来讲,主要是这两种渠道。还有少数影片由于在票房上没有竞争力,干脆直接卖给电影频道或电视台。例如潇湘厂拍摄的《故园秋色》,成本约300万元左右,该片的制片人在考虑投资回收时,具体计划为“华表奖”和政府奖金150万,部队拷贝卖30万,电视播映权卖给电影频道30万,湖南本省认购30万,全国发行票房60万。最终这部影片通过市场回收与获政府奖等途径顺利回收资金。

虽然主旋律影片由于有政府资金支持,并不完全依赖票房市场,但事实上,那些“三性统一”的优秀主旋律影片在票房市场的表现也相当不错的,而且这类影片如果能由政府下发红头文件来组织观看,那么票房收入将获得一定的保证。例如2002年由中共广东茂名市委、市政府和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荔枝红了》,立意新、主题明,运用电影艺术手段形象、通俗、生动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前农村的重要意义。广东省委书记要求在全省至少放映一万场,各级机关组织观看。

事实上,如果精心操作的话,个别主旋律影片还可能获得相当高的回报。例如大家熟知的《生死抉择》,投资700万元,票房达到8000万元。还有由天山电影厂、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和上海冠禾公司出品的《良心》,拍摄成本为300万元,票房达到2000万元,1999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排名第四,制片厂从市场上收入是377万元。此外《良心》除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等奖金外,中国农业银行为奖励此片还颁发80万元给天山电影厂。

总的来看,那些能够盈利的主旋律影片往往能够密切结合政治形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用足用好政策。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多地依靠市场,那些能够真正做到“三性统一”的优秀主旋律影片在创造出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3.电视电影--方兴未艾

自从1999年春节第一部国产电视电影《岁岁平安》播出以来,电视电影开始引入我国。目前国内电视电影的产量大约每年有近百部左右,主要都是电影频道CCTV-6投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节目源的问题。2001年电影频道投资7000多万,拍摄完成大约90多部电视电影,并有4部电视电影分别获得“华表奖”和“金鸡奖”。总的来看,电视电影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1)成本低廉

与拍摄电影相比较,电视电影的成本要低很多。一方面电视电影主要采用16毫米胶片、磁带或高清晰摄像机进行拍摄,另一方面电视电影选材贴近现实,避免宏大场景与复杂特技,同时还大量启用各类年轻人才,这些都有效降低了电视电影的摄制成本。在美国,与那些制作费上千万、上亿美金的大银幕电影相比,电视电影的投资一般只有100万美金到500万美金左右。而在国内,电视电影的平均成本更低,以去年CCTV-6电影频道的收购价来看,常规由磁带拍摄的片子最低收购价为18万,最高为60万;而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重点片最低一部为70万,最高为200万;高清拍摄的一部片子最低是80多万,比较高的是110万。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频道目前正准备淘汰16毫米胶片,开始逐步转向高清晰度摄像机拍摄,2002年计划不少于20部高清影片,并用两到三年时间使电视电影全部转为高清拍摄。

(2)市场潜力很大

国内发展电视电影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问题。电视电影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运作经验,它的市场包括付费电视、电影频道、公众电视台等,一些优秀的电视电影还可以在影院放映。而国内的电视电影才刚刚起步,现在国内电视电影的主要播放渠道只有CCTV-6,多种类型的市场还未形成,市场发育还不成熟。

但是电视电影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不容忽视。一方面国内电影频道将陆续增多,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凡按规定成立的电影集团,可在所在省、市电视台增办一个电影频道覆盖本行政区域……”。目前上影集团正在积极组建自己的电影频道,未来可能还将出现新的地方性电影频道。另一方面随着VOD视频点播的出现,在客观上也将增加电视电影的市场需求。目前VOD视频点播已经在四川、重庆等地开辟了电影栏目,这也为电视电影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目前CCTV-6电影频道也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市场运作方式。一方面积极进行高清拍摄,并把高清电视电影转成胶片,为将来进入普通影院与数字影院进行播放作准备;另一方面还准备在2002年10月份秋季国外电视节上参展,逐步向欧洲市场推介,同时还希望在将来能够制作家庭录像带、VCD和DVD等。

总的来看,投资拍摄优秀的电视电影将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已经有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例如去年刚成立的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提出计划要每年拍摄100部电视电影。

(二)进口影片发行公司

在加入WTO之前,我国每年大约进口50部影片,其中从1995年开始每年进口10部分帐影片,这些分帐影片由中影公司统一进口与发行。目前进口影片特别是分帐大片在我国票房市场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进口影片发行公司一般可以从分帐大片的票房收入中拿到10%的分成。例如2001年国内票房总收入为8亿7000万元,其中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达到3亿元,中影从进口片得到的利润大约有8%,由此可以得出中影公司的利润大约在2400万元左右。下表是进口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历年票房成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口影片是左右我国电影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发行这些进口影片的回报也相当丰厚。

表6-1 近年来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一览

img137

而加入WTO后,从2002年开始,在与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相一致的情况下,每年将允许20部世界各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分帐影片在我国影院放映。电影发行放映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统一进口”的前提下,使影片进口与发行相分离,改革后我国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已有两家:中影集团进口影片发行公司与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两家公司原则上各占进口影片50%,同时两家每年至少还要各自发行20部国产影片(包括12部推荐国产影片),发行国产影片全国票房至少要在5000万元以上。进口影片发行公司的核心资源其实来自对进口影片的特许经营权。事实上,国家对进口影片加以控制的目的,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电影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对进口片的控制可以使中国电影业避免受到太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国家需要从每部进口分帐影片总票房收入中提取适当费用,用来扶持农村电影、儿童电影和科教电影的发展以及进出口影片的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

随着国内电影观众对进口大片由陌生到熟悉,单部进口大片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这从2001年的票房情况可以看出,除了《珍珠港》收入1.05亿元、《垂直极限》接近3000万,其余都在2000万以下,像《诺丁山》、《蓝眼睛米奇》、《小鸡快跑》只有二三百万的票房。但是,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其整体市场规模还是相当大的。总的来看,进口影片发行是一个低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政策上壁垒难以突破,要涉足该领域,必须选择与这两家公司合作。目前已经有公司开始涉足进口影片在国内的发行,例如国内一家有外资背景的蒙斯通公司以200万元的价格从中影发行公司获得了《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的代理发行权,而香港嘉禾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嘉禾也获得了《浩劫惊魂》的发行权。

(三)院线公司

随着院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省组建两条院线,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三十条院线,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可能将出现更多的院线。这些院线各有特点,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最有盈利能力的院线公司应当是那些位于中心城市、以都市影院为核心、自主拥有影院产权的院线公司。

1.位于中心城市

院线公司要盈利必须要占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而像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这样的中心城市,无论是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文化娱乐消费习惯来讲,都是最有含金量的电影市场。从现有情况来看,那些发展势头较好的,具备一定实力的院线公司往往都是依托这些核心市场。例如北京新影联下属60家影院89块银幕,2001年票房9900万元;而上海永乐院线下属影院中市区影院就有119家,郊县有135家,包括工会、学校、俱乐部等在内还有127家,2001年的票房达到1.2亿元。

2.自主拥有影院产权

目前院线公司所属影院中,有四种类型,核心层是院线自主拥有产权的影院,然后是有院线公司参股的紧密型影院,外围是与院线公司签约的影院,最外层是仅仅与院线保持供片关系的那些影院。在各类影院中,对于院线公司来讲,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拥有自主产权的影院的数量与质量上。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影院,并不断其扩大市场份额,才能有效增强院线公司的实力,提高院线公司驾御市场的能力,在不断的竞争中确立自身优势。例如四川的西南影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拥有包括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王府井电影城在内的7家直属影院。而由其新组建的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所属36家影院中,包括拥有自主产权与参股两种类型的资产联结型影院已经超过半数,达到19家。

当然,建设拥有自主产权的影院投资是巨大的。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院线公司自己拥有产权的影院数量太少,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受到院线公司自身实力的限制。投资建设影院对于院线公司来讲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但是与风险相伴的是高利润以及院线公司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的增强。如果仅仅是与影院保持单纯的签约合作关系,虽然院线公司不用冒什么风险,但是所得利润也是相对有限的。

3.以都市影院为核心

在院线所属的影院中,核心应当是都市影院。都市影院主要是指分布在各大中城市主要商业街区的大型现代化多厅影院。在商业运作中,人们总结出一条规律:即许多企业的收入中大约有80%的收入是由主要客户带来的,这部分主要客户可能只占客户总数的20%,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具体到电影院线中,可能并不完全按照这样一个比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票房的主要部分还是由少数影院贡献的。以《珍珠港》的放映为例,在参映的765家影院中,票房收入排前30位的影院占了全国总票房的35%,排前300位的影院占有全国总票房的91%。因此,院线的发展必须以都市影院为核心,谁控制了都市影院,谁就真正拥有了电影市场。关于都市影院的情况,下面还要详细论述。

4.院线公司盈利状况分析

院线公司不只是简单地发行影片拷贝,而是在培育与开发电影市场,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起到为影片增值的作用,这是院线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院线公司的收入主要是影片票房分成,其分成比例根据不同的影片各有不同。例如进口大片的分成比例大约为9%或10%,而院线公司整体的利润率大约在10%左右,这与国际比较也还相对合理。

院线公司的成本主要是购片费用与宣传费用,还有众多拷贝的收转、储运、提片、供片等运营费用。其实院线公司一年需要购片的资金并不是太多,因为分帐影片不用付现金,只是那些必须买断的影片需要大约一二百万。但是由于拖欠片款的现象还存在,所以院线公司运作中对于流动资金需求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例如上海永乐院线全年需要资金2000万元,而如果市场中的交易各方操作都比较规范的话,那么可能500万的流动资金就足够了。而宣传费用方面,一般是提取票房收入的5%,由院线公司进行宣传,永乐院线一年的影片宣传费用为600万左右,2001年为800万元,其中印刷品的广告占到20%~30%。

(四)都市影院

都市影院是指分布在各大中城市主要商业街区的大型现代化多厅影院。目前这类影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向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地发展,未来还将进一步向内地各大城市拓展。

1.地理分布

国内目前影院建设出现了“三集中”的发展趋势,即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于大中城市、集中于商业中心区。首先这是因为电影市场的发展受当地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影院的核心盈利能力来自于它的“集客能力”,无论是影院的放映收入还是多种经营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影院的观众。各城市的重点影院往往都是在最繁华的地段,特别是商业中心区等人流最多的黄金地段。

近年来影院建设还出现与大型购物中心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比如上海的柯达影院、环艺影院,北京的新东安影院等等。影院不再是独树一帜,而是与其他休闲娱乐设施形成良性共生机制。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影院相互借力,共同吸引消费者,增大客流量。购物中心地处商业区,客流量很大,而影院在商厦内部,可以拥有良好的开放柜台,这是街面影院做不到的。

2.现代化的运营模式

所谓现代化的运营模式,不仅是指影院的硬件设施要实现现代化,拥有先进的放映设备与数字立体声还音系统,影院建筑符合现代影院设计要求。同时还要求影院在企业管理等软件建设上也达到现代企业的标准。都市影院通过现代化的运营为电影观众提供优质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最大盈利。

目前都市影院主要采取多厅影院的商业模式。我国近几年影院的新建或改造基本上是参照国外多厅影院进行的。2000年全国票房收入位居前列的15家电影院,基本上是近年来改造或者新建的多厅电影院,这些影院2000年票房总和超过1.4亿元。多厅的优点在于:对于观众而言,既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影片以供选择,又可以节省观众等待的时间;而对于影院来说,则尽可能提高了影片的利用率,获取更多的利润。

多厅的商业模式为影院带来了更多的观众,而现代化的管理又使影院运营成本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例如香港AMC又一城影院,11个厅仅有8个管理人员,而且每个人从卖爆米花到放电影都会。正是依靠现代化的管理,作为北美最大的院线之一的AMC院线所属影院,其经营成本由1992年每个观众人次平均1.71美元下降到1996年的1.47美元,而1996年全美影院的平均票价为4.415美元,即其经营成本仅为平均票价的三分之一。

(1)收入结构

收入来源

都市影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放映收入所得与多种经营收入。放映收入所得是从影院票房收入中的留成,影院留成比例大约为票房收入的40%~50%之间。影院的多种经营收入来自很多不同的项目,包括小卖部、卡拉OK、酒吧、会议室出租、书店、广告公司等等。在多种经营涉及的各类业务中,一些项目和电影的关系比较密切,比如开设小卖部为观众提供零食和饮料,设立广告公司来代理电影贴片广告等等;还有一些项目与电影没多少关系,例如酒吧、酒店、餐馆等等。

各部分收入所占比例

目前国内许多影院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放映收入,这与国外影院的收入情况有所不同。首先是国外影院的放映收入大约占影院收入的一半左右,另外一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其他的消费收入;其次是在多种经营方面,国外影院主要是依靠与电影相关的消费收入,例如卖爆米花和可乐等。例如1996年AMC院线所属影院总收入中,票房收入占68%,小卖部收入占28%,其余4%来自银幕广告与影院前厅电子游戏机等等。

不过现在多种经营收入在国内影院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正逐步增大,但在国内影院的多种经营收入中,那些与电影基本无关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相对更大。例如上海影城的收入分别来自电影票房收入、卡拉OK、棋牌娱乐、酒吧、酒店、会议室出租、多功能厅出租、书店、上海影城广告公司收入等。2001年上海影城总收入达到3900万元,其中电影票房1900万、餐饮500万、广告收入600万(多厅的贴片广告收入、影城周围灯箱广告收入)。

(2)成本结构

都市影院的成本与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折旧、场地租金、人员费用、水电、广告、上缴税费等等。其中,目前新建影院的折旧期一般按10年计算,金额大约在2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在水电方面,以上海柯达影院为例,其财务支出中中央空调消耗为11万/月、其他电费要5~6万/月;在广告方面,各影院投入略有差别,平均每年大约在30万元左右;上缴税费包括每年上缴影院票房5%的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票房3.5%的营业税、票房1%提留。

在上述各类成本中,关于场地租金与人员费用两项,不同影院的差别十分明显。新建的外资与合资影院主要是租用大型购物商场的场地,它们的场地租金很高,尽管由于商场与电影院之间有互助关系,影院可以受到一定优惠,但一年仍需要大约100万到150万元。例如2001年1~10月,位于武汉、重庆、上海的四家环艺影城共支付商场租金达757万元。而对于那些拥有场地产权的影院,则不需要支付这种高额租金。即便是像上海大光明影院,虽然影院场地的产权不属于影院自身,而是属于房管局,但由于是国有影院,也只需要象征性地支付一小笔租金。而在人员费用方面,国有影院与外资、合资影院也有很大区别。国有电影院需要负担退休职工的费用,例如北京大华电影院一年的退休职工工资需要150万元而外资与合资影院则没有这方面的负担。

(3)盈利水平

目前都市影院的成本与放映收入所得基本持平或者成本略高一些,但如果将其他与电影相关的消费收入包括在内,则都市影院的平均利润率大约在10%左右。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票房排名前几位的影院,其每年的电影票房大约在1000万元以上,最高的甚至超过2000万元。例如上海环艺影城2000年电影票房为1536万元,而2001年其电影票房达到2400多万元。根据前面所说的留成比例计算,这些影院的放映收入分成大约在500万到1000万元左右。在与电影相关的消费收入方面,一般可以占影院票房收入的15%以上。例如上海柯达影院,只有小卖部,没有开展别的多种经营业务,其小卖部营业收入占影院票房收入的15%~18%。2001年柯达影院票房收入约为1000万元,其小卖部的收入大约在150万左右。

而根据前面的影院成本结构分析来推断,都市影院的成本与费用总额平均每年大约在500万元左右,个别影院超过1000万元。例如上海影城每天的票房收入要达到4万元,才能保持盈亏平衡。因此,影院的票房分成所得基本可以负担影院的总体成本与费用。由于主要成本全部由放映收入承担,所以在此基础上,影院开展的多种经营活动可以产生出较高的利润。综合来看,都市影院的盈利水平相当可观。例如北京大华影院2001年票房为540万元,扣除水电、房租、经营费上缴、宣传品的提取等其他开支,大约还剩40万,加上酒吧、网吧等多种经营产生的毛利共约120~150万,缴纳33%的所得税之后净利润大约80~100万。

(4)盈利能力衡量指标--上座率

都市影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方面,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因素对于都市影院的盈利水平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来衡量影院的盈利能力呢?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影院的上座率,它直接反映出影院的集客能力。一方面,影院的上座率与放映场次结合可以了解到影院的观众人次,再与票价相联系,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影院的票房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影院客流量的大小,可以间接反映出影院其他多种经营收入的情况,因为这些收入最终来源主要还是那些电影观众。关于上座率,可以用下面一个函数来表示:

S=F(m,t……)

在这个函数中,S是指上座率,它受到变量m(片源)与t(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院上座率直接受片源的影响。不同的影片对观众具有不同的吸引力,例如北京大华影院平时的上座率在40%左右,而放映《大腕》时是50%左右,放映《哈利·波特》时达到60%~70%;而上海环艺影城的上座率平时在25%左右,放映《红磨房》时则上升到30%~35%。影院的上座率还受到时间的影响,例如节假日比平时的观众人次要更多,上海环艺影城平时的观众人次约为4000人次/日,周末则大约为6000人次/日。而对影院上座率影响更大的是不同的档期。例如下图是上海大光明影院1999年观众人次分布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暑假与寒假春节期间,影院观众人次达到高峰,上座率也相应提高。

img138

图6-2 1999年上海大光明影院观众人次分布折线图

(5)投资规模与投资回收期

国内对于都市影院的投资规模一般在一千万元以上,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影院投资规模将更大。例如在北京改造一所重点影院,投资一般要在2000万元左右;上海柯达影院投资达400万美元,上海影城1999年进行改造共投资2007万元;国内四家环艺影城平均投资达到2700万元;广州天河影城由广州天河区政府以土地使用权投入,引进香港丽新集团资金也达2000万元。总的来看,都市影院的投资规模比较大,但相应的投资回报也比较丰厚。例如上海影城经过改造后,营业额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影院票房由2000年的1500万增加至1800万(广告收入增加了一倍,其他的收入增长了20%)。

都市影院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大约为7~10年,例如上海柯达影院与环艺影城计划是10年的回收期。因为影院的发展潮流是在不断变化的,80年代中期我国影院曾经进行过大规模改造,那时主要是在传统影院中引入模拟立体声系统。而进入90年代中期,影院又出现了新的潮流,那就是多厅化影院开始普及与发展。而在未来,将出现数字影院,数字化技术为影院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投资都市影院必须考虑到潮流的变化,综合来看,10年以内的投资回收期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在实际中,都市影院的投资回收时间可能会比计划时间还短一些,有些影院大约四五年后基本就能回收投资。

(6)投资风险

在投资都市影院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等。电影产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积极调整时期,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正在陆续出台,改革思路正逐渐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影院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总的来看,这种影响是利大于弊。但是结合到某个具体地区或具体影院,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影院盈利造成冲击。在市场方面,投资都市影院,一方面要考虑到当地的市场容量,另一方面要看到蕴藏的市场潜力。应该说国内电影市场是有很大潜力的,但如何开发市场,使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电影消费对于影院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未来影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投资都市影院时必须把握潮流的发展方向,具有领先意识,这样才可能建立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休闲娱乐方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都市影院可以充分发挥出电影的独特魅力,使电影在与其他休闲娱乐方式的竞争中确立自身优势。综合来看,都市影院的营收状况相对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有相当好的盈利能力,未来随着电影市场的逐步放开,收入还将不断增长。同时国家政策上现在对影院投资的控制相对放开,如果进军电影产业,投资影院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一点可以从外资影院与合资影院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中已得到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