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评,说起来头头是道,看上去天衣无缝,但许多人据此操作,却不但赚不到钱,有的反而还亏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股市上,所有的规律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都是有适用环境、有阶段性或有时效性的,因此绝大部分股评也只能算是事后诸葛亮而已,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还差强人意,要他们对后市进行准确的预测并让人据此操作赚钱,却是难上加难。有位“资深”的股评人士在1995年底列举了当年中国证券市场赢利的八大机会,从国债期货、商品期货、基金到股票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把握了这些赢利机会,其一年的投资收益率就能达到1000倍。
这1000倍的收益固然诱人,但这纯粹是纸上谈兵的玩艺!按他的设计,你可在1995年元月从国债期货以1万元出发,再搭上股市“5·18”井喷行情的快车,3天之后从容地驶入商品期货,7月份再加入股市上的大盘股革命,9月巧遇基金板块大升温,10月借助收购兼并题材,11月再从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异地股走出。这样,在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你就可以从1万元变成千万富翁了。如此暴富的机会谁抓住了?股评家抓住了吗?肯定没有。如果股评家的预言真的那么具有操作性,任何一个股评家只需按照自己的预测去做,在跌宕起伏的中国股市,用不了几年就成大款了,何必劳神费力去搞什么股评?
看上去很美,用起来却扎手,这就是中国的股评!因为看上去很美,所以有成千上万的股民成天跟在股评家的屁股后面转;而因为用起来扎手,所以痴情股评的股民们很少人没有上过股评的当。
有的股评人士推荐的股票,头天推荐,第二天准涨,你如果买进去,当天准乐;可是第二天你就乐不起来了,有时仅有点蝇头小利,有时连手续费还差点,想丢掉不甘心,不想丢又怕继续下跌;而如果到第三天你还犹豫,十有九就要被套,如果你不赶紧割点肉逃跑,那就只好当套牢一族了。
有的股评人士平时不看盘,不研究,每天收市后就挑当天股价上涨、成交量放大的股票进行推荐,特别喜欢拣那些连拉大阳的股票叫人“坚决介入”,还煞有介事地强调其基本面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题材。试问,既然基本面这样好,题材如此丰富,为何不在股价蛰伏之时或者仅仅以小阳线启动时推荐?现在股价已经涨高了,股民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这不成心让股民为难?
一些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在短短的数月内,股价翻了好几番,此时一批知名的股评家还不断在各大证券媒体上鼓吹这家公司有收购题材或者前景良好,令许多股民信以为真,纷纷投资,后来刊登年报,真相大白,轻信“股评家”的股民被套得死死的。1995年,琼民源股价暴涨之后,许多股评人士不是提醒股民避免风险,而是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有人称琼民源为“九五计划第一股”,有人说它是“牛年投资首选股”,在琼民源冲过24元之后,还有文章称其“物超所值”,依据是“民源股价目前仍处于发现期和启动期,未来空间更趋广阔”,“坚持买进,持有……”有的股评家更是推出1997年的择股口号:“买民源、捂民源,全年追踪琼民源。”这些口号曾响彻一时,引致迷信股评的股民们蜂拥着扑向已连创新高的琼民源。其结果是10多万股民被深度套牢,40多亿元资金惨遭冻结。其实,琼民源1996年报中虽然利润总额高达5.71亿元,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67亿元,利润39.1万元;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入则分别高达4.41亿元和1.01亿元。试想,有什么魔法能让琼民源一下子增加这样多的非主营收入呢?退一步说,看不出也不要紧,但至少不能跟着公司去乱吆喝,以误导股民。
更有些知名股评人士开设的所谓“工作室”,仅凭外面捕风捉影听来的消息,指导客户投资。由于他们的报酬是根据交易量的多少来确定的,所以今天买这个,明天抛这个,超短线的投机,最终,客户没赚钱,而他们的腰包却鼓起来了。
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京城一个散户受股评误导而跌入陷阱后的懊悔——
我是1993年3月8日入市的,当时沪市刚从1536点“天价”掉下来,正在1300多点盘整。当时传媒对后市一致看好,认为沪市将在盘整蓄势后,借上市公司送配股方案纷纷出台之机,再走一波“多头行情”到此波的高点,有位股评家在某报纸上称沪市“1536点不是1993年的天价”,看好1600点,甚至想到了2000点。既然大市向上,我便勇敢地杀入抄底,分别以48元和42.5元的价位买入小盘绩优股“飞乐音响”和“兴业房产”,准备待它们的送配方案公布后,骑“黑马”赚它一笔。
不料,短短一周,沪市已跌破1300点,一直跌到1100点才停下来,“飞乐音响”、“兴业房产”的送配方案一出台,两只股票不涨反跌,“黑马”成了“死马”,我也被“套牢”了。
怎么办?我赶紧找证券报刊上的“专家”请教,得知:没事,按技术分析1100点为沪市强支撑点,乐观者认为盘整蓄势后,大市仍可向上冲,悲观者也觉得,有一大堆送配股消息将出台,至少在“摘桃子”的季节,很难跌破1100点。
不料,上交所突然宣布严禁信用交易,限期让“透支者”平仓,许多大户纷纷“割肉”。结果,强支撑位仅守一个星期,又被击穿了,接着沪市跌破1000点心理大关(“牛熊”分界线)。与我同时入市的一个亲戚,赔钱把“联农”割了。“熊”真的来了?这下,我可真慌了。再一看,专家也由当初一致“看好”变成一致“看坏”,某某股评对下周走势预测说:900点大关难获支撑。言外之意,还要跌到800多点。另一著名的证券报发的文章索性称,沪市没有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
于是我忍痛“斩仓”,在900多点分别以14元、17元价位将“兴业”、“小飞乐”抛出,准备到800点抄底。谁知道,我头一天刚割完肉,第二天股市就开始反弹,连涨三天,一下子又回到1100点。我因听信专家的话,“谷底”割肉,追涨又晚了,蒙受很大损失……
在中国股市,有同样经历的股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难怪《中国证券报》有一篇文章竟然用了这样一个非常刺眼的标题——“谁没吃过股评的亏?”1994年7月底,管理部门推出放慢股票发行与上市、控制配股规模和创办投资基金三大救市政策,股评界群情激昂,认为这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利好,建议股民杀入股市抢“主升浪”。结果待股民刚进入股市,便大都在高位套牢,深沪股市双双下跌达55%左右。其实如果股评人士能正确分析当时的三大救市政策,是不难发现其对股市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兑现也不容易。像试办中外合资基金,即使现在也没有做到。1995年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引发的“5 · 18”风暴、1996年的股市飚涨、1999年的5 ·19行情、2000年的网络股炒作狂潮、2001年的B股暴涨,无一没有股评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至于那些什么“97概念”、“并购概念”、“网络概念”、“高科技概念”、甚至还有“亏损概念”、“申奥概念”、“摘帽概念”也无一不是股评家的杰作。2000年初高科技股和网络股走强后,一些股评人士不是客观地分析其合理性与相应的风险性,而一味地胡吹滥捧,甚至用一些“炒股就是炒未来”、“市盈率已经过时”、“市场永远是对的”之类的所谓新思维鼓动股民,号称是给股民“洗脑”,结果让那些高位追进去的股民无一不饱受套牢之苦。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而亿安科技涨到126元时,一些股评家还言之凿凿地说,这不是庄家炒作,而是其价值发现。笔者所在省会一名股评家,就公然在电视上说,亿安科技还涨得不够,还会涨到200元。现在亿安科技是什么样子,相信那位股评家最清楚。还有一位股评人士在亿安科技过百元大关后,立即撰文,称中国股市进入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新时代,既有亿安科技之类的百元甚至几百元的黑马股,也会有马钢股份这类才两元多的呆股,而后来马钢股份咸鱼翻身后,这位股评却又忘记了当时对股民的教导,大肆吹捧马钢股份“股价低、成长性好、潜力大”,值得投资。看近两年股评更有意思,由于主力采取轮炒的办法,把股评家们逗得团团转。今天见钢铁股涨了,连忙号召股民“大炼钢铁”,而他们的话音没有落,钢铁股又跌回去了,水泥股涨了,于是又推荐水泥板块;水泥股没涨两天,又是房地产股、酒类股、农药股、公用事业股、ST股等等,往往是印在报纸上的文章还没有到股民手里,热点又转移了。
股市造就了众多股评家的发展机会,却同时也为无辜的中小股民掘下了几多忽明忽暗的陷阱。当然,没有一个股评家承认过他们对股民的误导,更不用说对股民的损失负责,因为他们有一把尚方宝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如市,责任自负。”
中国的政策规定证券投资咨询人士不准参与股票买卖,这也就注定了那些说得头头是道的股评,大都是纸上谈兵,或者脱离实际,或者缺乏操作性。其实真要他们自己操作,估计比一般散户也强不了多少。
在现今阶段,众多散户的处境颇为尴尬,一方面对股评颇不信任,不久前,某报曾对目前的股评状况作过一次调查,76%的投资者对股评投了不信任票;另一方面又与股评难舍难分,听之半信半疑,不听更是心中没底惶惑不安。因此,有人提出,股评还是要看的,只是看股评时应多长几个心眼。比如,由于股评家的风格各异,有人的文章一味唱多看多,当然在牛市中能赚钱;而处在下降通道中,股民若相信他,就会越买越套。再说,股评家的负责程度也各不一样,有人责任心强,视中小散户为“知己”,总是善意提醒、苦口婆心,决不夸大言辞、信口开河;有人则配合庄家机构低位唱空、高位唱多或拉台出货,充当“打手”,到头来,获利的当然是庄家。有的股民干脆总结出一套反向操作的方法,居然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大盘在连续下跌后,在一个相对低位股评一致看空时,说明大多数资金已经离场休息,大盘可能已经见底,此时买进反而安全;反之,在大盘包括个股持续上涨后,大多数股评一致看好时,证明大多数资金已经进场吸纳完毕,而当所有的股评都看好后市并指明股指能摸高多少点位时,则有可能是见顶的信号,此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资金都已满仓且等待出货的最佳机会,因此股评家建议买进你偏卖出,一般不会上高位接货的当。为此,股市上针对股评有一句绝妙的格言:当所有股评都看空时就是入市的大好时机,而当所有的股评都看好后市时就是出货的最佳机会——这不知是股评的悲哀还是散户的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