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中,不仅亏损股多,而且还有许多要么存在这类问题、要么牵涉到那些麻烦的股票,比如有的官司缠身,一天时间就接到法院几张传票;有的乱作担保,结果惹火上身;有的上市公司成了大股东的提款机……对于这类股票,我们统称为问题股。这些问题股,往往也是劣质股,是亏损股。作为一般股民,指责不顶用,怒骂不解恨,关键是要捂紧自己的钱袋,别让他们的黑手伸了进来。而对付这种问题股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理不碰,惹不起躲得起。
目前股市里的问题股很多,这里仅择其几种主要的进行介绍,读者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推论,凡是存在这类问题或者那类麻烦的股票,最好都小心回避。
1.官司缠身的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官司多,已经成为中国股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他,更有甚者,一家公司卷入二三十起甚至几百起诉讼的都有,以致打开媒体的公司公告,官司的公告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有的媒体认为这是上市公司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上市公司今天当原告,明天当被告,公司老总们天天忙于打官司,还有什么精力去抓生产、搞经营呢?公司效益又怎么会不滑坡甚至亏损呢?看上市公司打官司,你不难发现,越是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公司越是官司多,越是打官司公司效益越是不好。想想这道理也很简单,公司天天忙于打官司,且不论输赢,光是牵扯的精力就足以把公司拖垮。
棱光实业,曾经作为沪股中的一匹黑马颇受投资者的青睐,谁知道后来却成了“打官司专业户”,几乎隔三岔五公布一起所涉及的讼案,其中1999年10月22日这一天,棱光就同时收到了6起案件的应诉通知。而所有这些诉讼大都有一个共同点——起因于棱光为大股东恒通集团的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贷款担保。
如果问ST网点究竟涉诉多少起,恐怕连他们自己已数不清了。1999年4月至6月间,该公司就一举公布了讼案10余起,紧接着,年报过后的3个月里,该公司又涉诉20余起。据粗略估算,诉讼标的总金额已达3亿元。有人戏称,网点成了法院的“传票机”,不停地收到法院的传票。这么多案子如何解决,自然要听法院的裁定。不过,有一点很清楚,被这么多的官司缠住,网点还能有什么作为?
PT中浩退市了,这不只是因为其巨额亏损,而且还有那150多件诉讼案件加速了它的死亡。本来自己已经亏得资不抵债了,但它还要充阔佬当大哥到处给人担保。在它牵涉的150多件诉讼案件中,有102件是担保债务案件,涉诉标的额达9.1亿元。这样的公司我们怎么能够信任,怎么敢去投资呢?早在两年前,笔者就提醒股民这类公司碰不得,但仍然有一些股民不以为然,期望有重组的奇迹出现。现在,他们则成了PT中浩退市的陪葬者了。
该打的官司要打,该有的诉讼不怕,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官司缠身,以致天天是法庭进法庭出,这绝对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无论有理无理,也不论将来是赢是输,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都是不利的。而对于股民来说,对这类股票更应该小心待之。诉讼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并且一件案子要拖很久才能结案,不管最后公司的胜负情况如何,都对公司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况且一旦败诉,投资者也要同上市公司一起成为输家。美国微软公司败诉后,不仅微软股票大跌,而且整个纳斯达克市场出现大幅下挫,并引发一场全球性的股市震荡,其教训令人深思。许多股民不习惯看公司的公告,这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倘若你买的股票天天在打官司你不知道,甚至败诉了你还蒙在鼓里,你无疑要成为败诉上市公司的殉葬品。
2.乱作担保的公司股票。上市公司打官司,相当多一部分是因为对外滥作担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涉及担保的上市公司数量众多。前两年统计,涉及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约占其总数的25%至35%,即有300多家上市公司涉及对外担保。而最近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有近40%的公司存在着对外担保。相应地,由担保诱发的诉讼案件也在上市公司各类诉讼案件中有增无减。据对最新年报资料的初步统计,披露出来的涉及重大担保事项的公司有327家,涉及诉讼或仲裁的有137家,二者合计达464家之多,这就是说,当前每两家公司中便有一家涉及此类案件。
其次是涉及担保的金额巨大。如PT中浩担保债务案件多达102件,涉及标的总额9.1亿元;ST棱光1999年末公司净资产为1.52亿元,而对外担保额竟高达5亿元,其中为大股东恒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担保约4.17亿元,由此引发的诉讼涉及金额3亿元;猴王集团拖欠股份公司款项及股份公司为大股东提供担保两项金额分别为8.9亿元和2.44亿元;中科健,12个月内累计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24笔,折合人民币63913万元,占该公司200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300.35%。
三是为控股大股东及关联企业担保的现象普遍。1999年年报显示,猴王股份为大股东猴王集团的借款1.87亿元提供担保。这已是不小的数字,但事实上,据该公司董事会公告称,担保金额远不止年报反映的账面数字,实际对外担保合计24笔,涉及金额3.09亿元。PT农商社截至1999年底,公司为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及集团所属子公司、公司下属子公司、公司已经剥离的原下属子公司和外系统单位提供贷款担保共计71047.4万元人民币、55万美元和3500万港元。而其资产状况是:7.069亿元总资产中有12.05亿元负债,企业早已资不抵债。
四是涉及担保的时间长。如西南药业为西南合成制药股份公司提供“三峡淹没搬迁技改一期工程”贷款担保,担保金额7000万元,从1995年11月30日到2002年8月30日,担保时间长达6年零9个月。在如此之长的担保期内,很难说其间不会出现什么变故。
五是涉及担保的种类繁多。从担保的业务种类看,有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信用担保、企业债券发行担保、票据承兑担保、授信额度担保等。从担保形式上看,上市公司采用较多的有抵押担保,即上市公司作为债务人或第三人以依法可以抵押的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上市公司多采用股权质押担保。据统计,截至2000年4月,沪深股市178家上市公司涉及质押、冻结、抵债、拍卖的股权共1603875万股,占相关公司总股份的23.13%。其中质押813652万股,占17.68%。
随着对外担保的越来越多,担保数额的越来越大,担保期限的越来越长,引火烧身的上市公司也就越来越频繁地被担保引起的涉讼案件烧得焦头烂额。担保涉讼无论是对止市公司本身,还是对投资者,都构成严重危害。PT粤金曼已经被勒令退市,ST猴王被三大债主申请破产。棱光实业、长江包装等,均因数亿元的对外担保,其金额远高于净资产值,最终导致沦为sT一族。PT农垦商社、PT网点、PT中浩等更是有名的身陷担保讼案而不能自拔的典型。还有的上市公司真的是老本都搭上了,其股权因涉及债务纠纷及担保连带责任被法院冻结、拍卖、清算、抵债的情形相当普遍。
面对上市公司在担保中严重存在的大量问题,虽然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6月15日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担保程序、防范风险措施以及全面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予以规范。但仅凭一纸《通知》,就要解决上市公司在担保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显然还很困难。作为中小股民,惟一的保护措施,还是避开这类股票。这是无奈的办法,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3.大股东胡作非为的公司股票。无论大股东还是小散户,都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按理说,大股东既要凭借自己在资金、经营、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搞活搞好上市公司出力,又要以投资者的身份为中小散户争取更多的权益。但事实上,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置上市公司为自己的提款机,置广大散户为自己鱼肉的对象。他们或者大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与资源;或者强迫上市公司为自己贷款与还债;或者与上市公司进行稻草变黄金的关联交易;有的甚至成了臭名昭著的“恶衙内”,仗着上市公司资金多、名声大,到处胡作非为,惹出麻烦了,便往上市公司身上一推。像棱光实业的大股东恒通集团从上市公司巧取豪夺8亿多元,将好端端的一家公司搞垮;成都联益的大股东广东飞龙用欺骗的手段获取控股后把上市公司质押给银行,差点被拍卖,就是典型的例子。
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是大股东惯用的手法。我们仅分析2000年新上市的几家公司,资金被大股东及关联企业占用的状况便非常突出。4月24日上网发行,6月8日上市的大杨创世,预测全年净利润3216万元,中期完成1090万元,每股0.0991万元,仅完成全年的1/3。虽然公司有许多解释,但其关联企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其发展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大杨创世这次发股总共拿到2.69亿元资金,但才两个多月时间,公司其他应收款居然从期初1660万元猛增至10491万元,增加了8800多万元,其中大股东大杨企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大杨综合服务部一家借款就达5000万元。另外当地镇政府也伸手借到400多万元,另有5600多万元用做国债和股票投资,三下五除二,股民的血汗钱就这样被占去一半多,公司发展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5月8日发股,6月1日上市的首旅股份,从其资金到位到中报截止日才一个来月时间,应收账款居然也从2344万元增至9474万元,增加7000多万元。原因主要是海外旅行社对两家控股子公司的欠款大大增加了。5月10日发股、6月15日上市的民丰特纸,其他应收款4220万元,其中3112万元为同一母公司下面的一家关联企业所欠,比例达73.74%。5月12日发股、6月9日上市的铜峰电子,尽管其他应收款仅从378万元增至694万元,但给大股东垫付款就达358万元,也即增加的欠款都是大股东的。至于2 月17日发股、3月9日上市的青岛碱业,其他应收款更高达1.35亿元,其中大股东天柱化工集团欠款就达4097万元。所有这些新股、次新股,中报业绩均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与大股东大量占用公司资金没有关系吗?
东海股份在1995~199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14. 87%,其股票在二级市场曾炒作甚盛。可是,1999年报披露,东海股份因四项计提及追溯调整,已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人大跌眼境。那么,这三连亏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是大股东掏空了东海股份1 1999年年报显示,公司第二大股东农工商东海总公司欠款达5. 212亿元,其下属的万隆房地产开发公司欠款达6. 973亿元,两者相加总计12.185亿元,占东海股份总资产的85%。
东海股份从银行借来巨款,再把资金拆借给大股东及关联企业,由此造成坏账,公司不得不按规定提取巨额坏账准备。这虽然在会计处理上是符合规则的,但大股东欠款所造成的损失却要由全体股东来承担,这对于全体股东来说却是不公平的。
1998年4月上市的长江包装,1999年年报一出即进ST,每股收益-0.742元。长江包装何以会如此迅速地一头扎进ST呢?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关联企业占用了上市公司资金。
长江包装总资产才3.1亿元,而1999年末应收账款加其他应收款就1.91亿元,占总资产的6成多,其中1.58亿元的其他应收款,几乎全部为关联企业所欠:长江包装上市时剥离出去的国有企业“中元实业”欠款1.185亿元,关联企业“中元运输”欠款1700多万元,长江包装占40%股权的“长信纸业”欠款1000余万元。公司年报也承认,中元实业生产能力过剩,经营困难,占用本公司资金在短期内无法现金偿还;“长信纸业”则从1996年成立后连年亏损,公司投资的1600万元早已亏损殆尽,要它还钱又谈何容易。长江包装的资金既然大笔大笔被关联企业所占用,它自己当然只能频频贷款,目前银行贷款高达1.14亿元,而且都已逾期,一年的财务费用高达1340余万元。长江包装只是一家6070万股本的小公司,其净资产只有2030万元,要不是关联企业向它伸手,它有必要借那么多贷款?
由于上市公司在业务经营上的独立性很差,对关联方特别是控股公司存在过分的依赖性,造成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之间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不分彼此,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分开”根本无从谈起。控股大股东正是利用其控股权,在资金募集与运用以及信贷担保中以牺牲上市公司的正当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私利。存在着这种股份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关系的上市公司为数不少,上市公司的大量资源被控股股东无偿占用,造成上市公司境况恶化,官司缠身,资产大量流失,生产经营大幅滑坡。
显然,在一个惟大股东利益马首是瞻的上市公司里,其他股东利益受到侵害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实力有限,即使参加股东大会多数也只能旁听,对大股东侵犯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起不到多少制止作用;加上中小投资者精力有限,阅历有限,既无暇对上市公司的运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又很难发现大股东的内幕勾当,因此极容易上当受骗。要保护自己的权益,要避免大股东的侵害,这就要求中小股民一定要认真分析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报及平时发布的信息公告,了解上市公司的运作状况,尤其是与大股东的各种牵牵挂挂的交易,对于那些大量为大股东进行担保、不正常的资产置换、以及有大股东长期欠款不还的公司,股民可得提防着点。因为喜欢玩这类花招的大股东可不是好惹的主,很少有上市公司不被他们折腾得死去活来,中小股民跟他们去凑热闹,不让你断手割臂是脱不得身的。因此,笔者认为,买股票,光研究上市公司还不行,还得研究大股东,对于那些真心实意为上市公司发展着想的大股东,我们可以同舟共济;而对于那些一心想挖上市公司的墙角,一心想骗小股民血汗钱的大股东,我们惹不起但可以躲得起。
以前我们说这话可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做到。因为许多大股东的所作所为,很少有上市公司向其他股东披露。但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健全,一般中小股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股东在上市公司里的一举一动,像大股东欠款不还的问题、注资不实的问题、滥作担保的问题,都可以从各种信息披露公告中得以发现。尤其是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系统规定了企业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通过这一准则的规范,将使企业面临的那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或有事项的风险能够得以及时有效的披露,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企业或有事项,就是企业面临的某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比如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对企业的收益可能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既可能形成或有负债而使企业利益受损,也可能形成或有的资产而增加收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其自身或其母公司大量的对外担保或诉讼等导致重大损失的例子近年来屡见不鲜。因此,投资者有必要通过查看相应的会计报表,了解上市公司的或有事项,并确定或有事项对企业财务的潜在影响究竟有多大,企业因此而要承担或可能承担多少风险等,以此作为股票选择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