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后,外国资本和技术大量涌进中国,而外国企业不可能带着很多人才进入中国,他们需要的人才要在中国招聘。如摩托罗拉中国公司1997年的雇员有1.5万人,其中,中国雇员1.47万人,外国雇员300人。到1999年,外国雇员降至150人,而中国雇员则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在入世后更加明显,无疑给中国的高级人才创造了极好的就业机遇。
与此同时,入世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成为激烈争夺的对象。具体来说就是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外语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保险人才、旅游人才、心理咨询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其中那些既懂金融又懂法律、既懂国际贸易又懂英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4种人才大为走俏。如果按照联合国最新分类,高新技术中包括的信息、生命、新能源与再生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保科学和管理科学,这些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我国更是奇缺。
然而,如果以为人世后人人都可以因此获得薪水高、待遇好的高级职位,那显然是非常幼稚的想法。事实上,入世后虽然就业机会增多,但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入世后需要的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能重复简单劳动的低技术含量的普通职工。入世之后,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就业机会是国内人才难以胜任的,如外贸、金融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都很大,但国内人才的素质一下子还难以跟上。再加上目前港台,尤其是台湾的经济很不景气,失业率在不断提高,因而港台人才将会大批进入大陆,尤其是各沿海城市,部分高级管理职位及国际贸易业务职位、文秘职位在短期内有相当一部分被港台人才所占据,同时国外其他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会向中国流动。
经济学家认为,入世后首先需要的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沟通融合的人才,由于他们外语娴熟、办事效率高以及通晓专业领域中的国际惯例等而深受欢迎;其次需要大量能参与国际上经济文化交流的人才,在跨国公司、国际文化科技交流机构中有一定影响力和一流水平的杰出人才。
在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如服务业,中国入世后,通过引进先进的服务贸易概念,在银行、保险、信息、财务、管理等许多服务领域均需大量懂专业、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惯例、利用网络营销进行全球交流沟通的人才。如纺织业,过去在国外市场上,我国出口纺织品集中于中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欧共体几个市场,入世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环境明显改善,正大力开拓非配额国家的市场。因此,纺织业必须尽快培养一支既懂纺织品业务,又通国际贸易惯例程序和外语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此外,轻工业及家电业的扩大出口,也使其对相关国际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
专家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同时很多岗位又招不到合格劳动者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劳动者要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调整心态,抛开一个岗位干一辈子的计划经济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更新、更高的技能适应新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