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以来,在中国股市冒出了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这就是重组。与此相对应的是资产重组题材股的炒作一浪高过一浪,其狂热程度盖过了业绩优良的龙头股与蓝筹股。
证券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资源能够充分流动,没有流动就谈不上资源的优化组合。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来实现扭亏为盈和结构调整,是最主要也最理想的途径。但好经也要好好念。近几年来重组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真的重组,也有假的重组;有实质性的资产重组,也有仅仅是报表上的资产重组;有的“组”出了纠纷,有的“组”出了官司,有的“组”出了巨额亏损……那么,重组还是不是灵丹妙药呢?
在当前的中国股市,说起重组,许多股民便眉飞色舞,激动不已。虽然大多数人对重组是怎么一回事都不了解,但他们都一致看好重组,“热爱”重组,因为他们只认一个理,那就是只要有重组的消息,股票就会上涨,并且是大涨特涨,而不论这是一只过去无人理会的垃圾股还是亏得一塌糊涂的ST甚至PT股。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是一“组”就活,股票是一“组”就涨。
确实,几乎所有的重组股——并且不论这重组是否成功——都在二级市场上有较好的表现,上涨百分之一百的不稀奇,上涨百分之几百的也不少见。也正因为如此,上市公司热衷于搞重组,投资者热心于追重组,而庄家更是狂热地炒重组。重组,似乎是一股仙气,吹到谁的身上谁就能腾云驾雾得道成仙。国嘉实业,过去曾经是激光精密机械生产和销售的实业公司,1998年经过资产重组后,变成了数据库软件开发与销售,立即时来运转,这个业绩仅有几分钱、价位仅为6元左右的三线股,在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便一直拉到了40多元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涨幅高达700%;“四川长征”原来也是一只三线股,原主营业务为机械制造,资产重组改造后,其股价立即从几元钱大幅涨升到20多元,直逼30元的天价,涨幅超过了400%。
以二级市场的炒作表现来看待企业资产重组的作用,这显然是中国投资者的一个极大的误会,而上市公司如果也以追逐二级市场的虚假繁荣来进行资产重组,这更是对资产重组的曲解。从1997年资产重组的升温到1998年的火爆,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虽然重组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真的重组,也有假的重组;有实质性的资产重组,也有仅仅是报表上的资产重组。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1999年9月30日,上市公司共发生资产重组400起,其中收购兼并142起,股权转让131起,资产置换30起,其他类型资产重组97起。有些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不仅其业绩指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其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和主营业务状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是一种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如托普软件、科利华、青鸟天桥、真空电子等重组后1999年中期业绩都在0.30元以上,与以往的亏损、微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净利润增长大都超过100%,甚至还创造了聚友网络重组后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751.02%的奇迹!
但我们看到得更多的却是有些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后,报表上的业绩指标可能是提高了,但其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和主营业务状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还有的因为资产重组形式不规范,目的不明确,以至重组不仅没有优化其结构,提高其成长性,而且惹出许多的麻烦,造成更大的亏损。棱光实业重组后被新股东掏空了五脏六腑,结果缠了一身的官司,亏了一身的债务;成都联益的重组陷入了诈骗者的圈套,粤海发的重组则是子虚乌有的谎言……许许多多的投资者满腔热情地追逐重组股,结果追到手的却是一堆堆外表看起来烧得通红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热量散发了的煤渣!
现在的中国股市,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都有资产重组题材,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正在轰轰烈烈地搞重组,而重组到底是不是企业起死回生或者飞黄腾达的灵丹妙药呢?对此我们不能不作一番细心的分析,认真的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