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是胆量,识是见识。对于渴望致富的人来说,二者是不可少的,也是不可分的。光有胆量没有见识,那只能蛮干乱干,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房地产热,许多人一掷百万到沿海去炒地皮,他们不仅没有因此而暴富,反而血本无归,债台高筑。其原因是只有胆量而没有见识,不知道泡沫经济是不能持久的。而光有见识没有胆量也不行。许多人学识渊博,技术高超,脑子活,点子多,但就是富不起来,其原因则是他们缺乏胆量。明明看准了的事情,却不敢下决心去干;明明想好了的点子,却不敢付诸实践。总是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最终自然是想得多,干得少,这种人也是注定富不起来的。无数成功致富者的实践都证明:有胆有识的人才有旺盛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斗志,才勇于创新,才能果断决策,从而走上致富之路。
井植岁男是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的创办人,他在1947年创业时,公司只有20个人,拥有一间小厂房,到1993年,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国经营的大企业。
井植岁男性格豪放,决断大胆,处事单纯明快,不拘小节。他从姐夫的公司走出来自己创立“三洋机电”,是其胆识的体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经营,把“三洋”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也是其胆识结出的硕果。
而许多人却因为没有胆识而失去致富的机会——
1955年,井植岁男曾试图鼓励其雇聘的园艺师傅自己创业,但这位园艺师傅却因为缺乏胆量而失去一个致富的机会。
有一天,园艺师傅向井植岁男请教说:“社长先生,我看您的事业愈做愈大,而我就像树上的一只蝉,一生都在树干上,太没出息了。请您教我一点创业的秘诀吧!”
井植点头说:“行!我看你比较适合园艺方面的事业。这样好啦,在我工厂旁有2万坪空地,我们合作种树苗吧!我想种树苗出售是项有前途的事业。你知道树苗一棵多少钱可买到?”
“40元。”
井植又说:“好!以一坪地种2棵计算,扣除走道,2万坪地大约可种2.5万棵,树苗的成本刚好是100万元,3年后,一棵可卖多少钱呢?”
“大约3000元。”
“100万元的树苗成本与肥料费都由我支付,以后的3年,你负责浇水、除草和施肥工作。3年后,我们就有600万元的利润,那时我们每人一半。”井植岁男认真地说。
不料,那园艺师傅却拒绝说:“哇!我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
最后,井植只好作罢了。他无可奈何地说:“要创业,必须要有胆量,否则,最好的机会到来,也不敢去掌握与尝试,固然没有失败的顾虑,但是却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世上凡事都有风险的,欲要成功,必须以胆量和力量去排除风险。”
李晓华近年来在中国颇有点名气,特别是在北京,更广为人知。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仍是两手空空的下乡青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为北京的超级富豪,究竟靠什么手段使他平均每年挣到1亿多元的?简单回答为两个字:胆识!
李晓华195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北京照明器材厂工人。尽管家庭生活较为艰难,但他的父母还是设法供子女读书,并严格管教他们,希望他们长大成才。但机遇不济,李晓华在中学未读完就碰上文化大革命,他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劳动锻炼。1975年几经周折才转到河北省涿县农村插队务农,1978年回到北京。
从农村回到首都,对李晓华来说是庆幸之事了,但却找不到工作做。作为一个将近而立之年的壮小伙儿,没有事情做要比做艰苦的劳动还备感难受。他到处找些杂工做,曾当过锅炉工,亦在外经贸部饭堂当过炊事员,后来只好当个体户。
但李晓华是个有胆识的青年。他当个体户之初,南下广州物色经营目标。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后,发现有一种进口的冷饮机供应的冷饮料十分迅速方便,大受消费者欢迎。他知道当时北京尚未有此玩艺,相信在北京也会大行其道的。于是他千方百计凑足了3500元买了一台冷饮机回北京,经营起冷饮料小店。果然生意不俗,当年一个夏季就赚了10多万元,他初战告捷,高兴万分。
到了秋季,北京的天气已变凉了,李晓华便将这台冷饮机卖掉。家里人及朋友们大为不解,问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印钞机”卖掉!李晓华却说:“该进时则猛进,该退时则速退,相信第二年,这儿至少有数以百计的冷饮机出现,那时该行当就不那么好赚钱了。”
果真如此!第二年不管是广州还是北京,都出现了冷饮机大战,而李晓华早已将赚到的钱和卖掉冷饮机的资本经营起录像放映来了。改革开放之初,录像对国内观众来说,还是新鲜事,加上放映一些国内鲜为人见的港台武打片、言情片,大大吸引着观众。李晓华的放映室一天放到晚也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他于是乘势开设了第二间、第三间放映室。不言而喻,李晓华财源广进。
如果说李晓华经营冷饮机与录像放映室是走上发迹道路的话,那么他经营“101毛发再生精”和房地产业务则是乘上了超级富豪的快车。
1985年,年已34岁的李晓华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进入日本东京国际学院学习,祈求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他到了日本后,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年后,他凭自己的经营眼光,发现北京赵章光发明的“101毛发再生精”大有前途,他决定回国联系,争取该产品在日本的销售代理。
当时正走红的“101毛发再生精”供不应求,李晓华到该厂谈经销代理之事时受到冷落。
李晓华经过细心的了解和思考,发现该厂缺乏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于是,他决定捐赠一辆客车和一辆小轿车给该厂。该厂领导觉得李晓华确实有财力和有诚意推销自己的产品,便答应了李晓华的要求。这样,他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3家经销代理商之一。
李晓华再到日本,成立自己的公司,在媒介中大张旗鼓地宣传“101毛发再生精”,并走街串巷推销该产品,很快在日本打开了销路,他在日本又迅速扩张自己的资本。
李晓华超人的经营胆识使其不断进取。不久后,他又从日本转道香港,在那里开设华达投资(集团)公司,并在欧洲、美洲、亚洲、拉丁美洲设立数家分公司,进行房地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他还在马来西亚建设公路,在阿根廷办鱼粉加工厂,在秘鲁和新加坡办旅游业等。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大,他再回到北京、天津、山东、吉林等地兴办了10多家“三资”企业。就这样,短短的10年里,他成为超级富翁。
符文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一个月收入仅有100多元的机关干部变成月进2万多美元的富翁,靠的是什么?也是两个字:胆识!
符文凯是北京一文化单位的干部,大学毕业后,从每月50多元工资熬到了1991年时,月收入也没超过200元。许多人对这种安稳的工作心安理得,少数人虽然感到经济上捉襟见肘,但也仅仅是发发牢骚,说说怪话,很少有人想到放弃工作去赚钱。但符文凯却不是这样,他一直想如何改变自己的艰难境况,一直在寻找赚钱的机会。
就在此时,符文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听说由于苏联解体,当地的日常生活物资极度紧缺,而且物价疯涨。符文凯得到这个消息,回家后琢磨了半宿,最后下决心,与其在这个单位里耗着,不如出去闯一闯,到俄罗斯去倒腾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货物,赚个差价。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跑到单位,以家中有事为由请了两个月的假,当天下午和姐姐商量好将其厂中积压的羽绒服以23元一件的价格买下4000件。之后,前后大约用了1个月的时间办妥所有手续,符文凯与同学出发了。
他们先去了圣彼得堡,在那里只卖了600多件就已经将9.2万元的本钱赚了回来。一个星期后,转辗莫斯科,生意更好做,仅用了13天,货物就全部销完,一算帐,1个月的时间,符文凯就赚到了20多万元。这期间,符文凯的单位一次次催他回去上班,但他毫不犹豫地办了辞职手续,这在当时还是惊人之举。从此,符文凯往来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成为圈内无不钦佩的一位有胆有识的“国际倒爷”,并带动许多人踏着他的脚印跟到了莫斯科。到1998年时,他的个人资产达到了500多万元。
陈加枢的胆量也不小,他把生意竟然做到了联合国!
陈加枢是军人出身,1983年5月,当时27岁的陈加枢和4个朋友合股,创办了金乡徽章厂。1986年9月23日,金乡徽章厂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陈加枢的提议下,他们来到上海,召开产品观摩会,公开摆设“擂台”,与全国同行“比质量、比价格、比信誉、比速度”。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87年底,由于种种原因,厂里亏损了10万多元。这时,几个股东经过商量,想退出股份。陈加枢说:“没人要的话,我要,厂里的债也归我”。于是,陈加枢接管了金乡徽章厂。命运好像总是捉弄人。当时厂里生产的一批产品发出不久,就因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地退了回来。陈加枢经过再三反思,第一件事就是重整员工,同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依靠技术进步把好质量关;第二件事是把风险分担到每一个人身上。经过一番整顿,1988年就转亏为盈。
在发展过程中,陈加枢并不满足在国内市场做领头羊,而果断地把目光投向了国外。1991年4月,陈加枢到上海徽章厂参观,恰巧碰到在该厂考察的美国格林公司董事长巴力先生。陈加枢便邀请巴力到他的在上海办事处参观。巴力先生目睹了陈加枢展示的各种精美徽章时,怎么也不相信这些产品是温州农民生产出来的。经过多次考察,最后决定把美国陆海空三军军徽和警察警徽的所有生产合同交给陈加枢。要求他每个月向美军提供5万枚景泰蓝徽章。美军军徽产品要求高,期限紧,风险大,陈加枢便和工人一起加班,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让陈加枢想不到的是,由美国警察总署介绍,联合国秘书处发出信函,询问金乡徽章厂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产品。于是,经过一番谈判,他顺利地拿到了这一批合同。这之后,陈加枢又先后接下了为英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根廷、老挝等国家军警生产制作军徽的业务。陈加枢说,他的厂已成为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各国部队军徽陈列室。从1991年至今,到底生产了多少枚军徽,他也记不清了。
陈加枢为联合国各国部队生产军徽的消息,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关注。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已经在研究方案,为1997年驻港部队换装任务开始搞试点,看了电视报道后,总后装备研究所的两位同志就到后勤部请示,得到批准后就和陈加枢联系。总后的同志在仔细观看了金乡徽章厂为国外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工艺后很满意。于是,他们决定在陈加枢的工厂里搞设计。金乡徽章厂一边改良工艺一边生产样品。样品一批批送给军委首长看,几年来不断地改进,直到1997年,才把方案定了下来并签订了生产合同。当然,第一批军徽先装备驻港部队,以后又装备了驻澳部队……
霍英东堪称当今巨商,其胆识更是有口皆碑。他发现,香港是弹丸之地,人多地少,房地产肯定要走俏,于是在香港房地产业还没有正式形成的时候,他就投入巨资进军房地产业。此举比李嘉诚早4年,比包玉刚认准的产业还早1年,这对当时年仅32岁的霍英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房地产经营方面,霍英东也是有胆有识。他最先推出的“房地产工业化”,不仅开创售“楼花”的先河,还率先利用宣传小册子及广告推销楼宇。只要用户先付10%的现金,就可购得即将破土动工兴建的可供先住或出租的楼房。“楼花”的发明,使一般平民有机会买楼住,甚至出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购买对象。用宣传小册子和广告来宣传,又使更多有余钱的人来买房,使得更多的人关注他的房地产业。过人的胆识,使霍英东很快就成为香港有名的“土地爷”。
驰名电脑界的电脑科学家王安博士,也是靠胆识创办了名扬世界的王安电脑公司。
1940年,王安在大学读书时就发明了磁性脉冲控制器。1951年,他将这项发明卖给美国国际商用电机公司获得一笔钱。他看到正在蓬勃兴起的计算机技术不可限量的前景,毅然以这笔钱为本,在波士顿他的私人车库里建立了王安电脑公司。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王安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冷静分析,决定独树一帜,开发各大计算机公司所忽视的小型机,并终于发现了办公室这个计算机广阔的消费市场,专事经营办公用电脑设备,并成为这一方面的佼佼者。以后,公司的营业额每年平均增长40%~50%。
1960年末,王安看到了文字处理机的市场潜力,又毅然放弃了用芯片制成的计算机问世而降价的程序计算机,大胆地将一种尚不完全成熟的新机器作为公司的大宗产品推向市场。1971年,王安电脑公司的文字处理机首次投放市场,到1976 年,销售额突破了31亿美元大关。两年后,销售额成倍地增加。美国500家大公司中有3/4的大公司文字处理机使用王安公司的设备。1983年,文字处理机占全公司销售额的2/5。作为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王安公司有雇员3.3万多人,分支机构遍布105个国家。王安本人则被列为全美第一大富豪。可惜的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公司却由于没有跟上时代步伐,陷入破产,这又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分析王安公司的兴衰,正好说明胆识的重要:过人的胆识是王安公司崛起的基础,落后的思维是王安公司破产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