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讨厌垃圾。全世界每年产生9亿吨垃圾,这是人类一个沉重的包袱。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天丢弃的废物达1公斤。美国的城市垃圾量居世界第一,平均每人每天丢弃3公斤废物,每年处理垃圾的费用需要45亿美元。尤其是现代化的生活带来垃圾的大型化,如废汽车、废冰箱、废洗衣机、废彩电遍地皆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日本东京的各清扫事务所已成为最重要的行政部门之一,电话整日响个不停,这些都是投诉者和求助者,一个事务所平均每天要处理300起电话,政府要求企业和居民都要自律,尽量延长家庭用品的使用寿命,不要轻易把它们当作垃圾扔掉,政府还规定,凡是丢弃200斤以上的垃圾,必须收取手续费。
在发达国家中,垃圾简直是一种公害,清除垃圾,成为城市建设中难以处理的事情。但是,对于有生意头脑的人来说,这些令人讨厌的“废物”,却可以变为他们走向富裕的台阶。美国约克伦垃圾公司的专利老板约克伦,就是一位靠垃圾发财的富豪。
约克伦本来是一个小本经营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垃圾已为很多城市和企业伤脑筋的事情,他们都宁愿花点钱把它清除出去,但这些垃圾并不全是废物,其中含有不少宝贵的东西,只要设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妥善处理就可变为财富。他打定主意,要在不引人注目的垃圾中闯出一条成功之路。
约克伦在郊区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垃圾堆放场,还雇佣了几个工人,买了一些简单的清理和加工的设备,经营起垃圾的生意。开张的那一天,约克伦亲自坐镇堆放场,迎接送来的第一车垃圾。遗憾的是,约克伦创办的垃圾公司,并没有引来人们多大重视,送垃圾来的,只有几家小厂商,一天只堆一个小“坟堆”。但约克伦并不灰心,他采取走出去、主动服务的办法,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厂商送垃圾,他指挥手下人把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片、破布、废铜料、化学品废渣等分别拣出来,送交有关厂家处理。两个半月后,经济效益就看出来了,他赚了4倍于投资的利润,这一数字比他原来小本经营高出20倍。为了从垃圾中分离出更多的财富,他用赚来的钱购置了新的垃圾处理设备,扩大了从垃圾中取宝的范围。不久,他又购置了一块更大的地皮,挖了大坑,把他的“垃圾山”扩大成“垃圾海”,并购置了综合处理废料的设备。他大量收进工厂送来的废物、废水进行综合处理,从中提取钼、黄金、铜、锌等金属原料,同时生产出多种有机化肥。这样,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垃圾就为他创造了190多倍的巨额利润,他便由此登上了“垃圾大王”的宝座。
同样是面对垃圾,大多数人看到的是麻烦,是讨厌的公害,他们想到的是如何花钱处理这些垃圾,而约克伦却从中发现了赚钱的门路,把别人眼中的废物变成了赚钱的宝物。这就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与培养的生意头脑。综观中外致富者,你便会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都是眼光敏锐,思维活跃,而特别有生意头脑的人。
日本“综合经营企业”的总裁中田修先生就特别有生意头脑。他看到公司的职员时常为午餐伤脑筋,于是中田就想:“若在商业街开一家专卖热盒饭的食堂,生意一定兴隆。”但又考虑到铺租和铺面装修必然会提高盒饭的成本,他又萌发了以流动摊贩为主的构想。另外为保证顾客来源,中田还想了一些新点子。例如为年轻力壮的男职员提供高热量的菜单;为中年开始发胖的男性提供低热量的菜单;为女性提供低热量且份量少的菜单。另外还将一张年龄与所需热量的对照表附在盒内。更吸引了爱美的女性和担心自己体重的中年人成为他们的常客。中田推出这种流动盒摊后,以保持盒饭的温度、盒饭的外观及经常变换的菜单为特色,因而备受公司职员的欢迎,同时也为“综合经营”广开了门路。
中田还看到都市里许多停车场都是露天的,即使是院子里有车库的人,车库大都也是露天的。每当下雨的时候,人们常常抱怨自己刚洗干净的车又被泥水弄脏了。而到烈日炎炎的时候,车子又烤得像烘炉一样。中田想:“有什么简易的办法可以避免车子受日晒雨淋呢?”一天,他带小孩到公园散步,突然从家庭主妇推的婴儿车的大帐篷那儿得到了启发,他想:“何不在露天停车场附上如婴儿车的大帐篷呢”如果停车场要租用帐篷,一个月只要租金500元,立刻就可以将车篷钱赚回来,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即使是个人车场,也可以租用这种帐篷,既不会比建有屋顶的车库贵,而且也不占用空间。”于是,他用钢筋搭起来的帐篷四脚装上小轮,造出了活动防雨车篷。
中田说:“我平时就喜欢动脑筋,而且有许多灵感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只要肯观察,常用大脑,就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中田的这种时时保持的生意头脑大大开阔了他的财路:他发现人们上厕所的时候百无聊赖,就萌发了在厕所纸上印卡通漫画和印发广告的奇想;他发现许多在外应酬至夜深的男人,回家时总想带点安慰家人的东西时,他就雇用一些业余人员在晚上九点至凌晨一点时以手推车卖食品及玩具;他在海滨度假,发现渔夫的鱼桶拙朴而有古风,于是投合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心理,制造一些仿古的陶桶出售;他还利用“子规”与“规来”谐音的原理,以铝片做成子规鸟形式,镀以金色,制成“子规护身符”,出售给顾客……
中田的成功在于他善于用生意人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生意头脑去研究人们的需求,从而发现被别人忽视的生意门路,财富因此滚滚而来。
“冠生园”的创始人冼冠生也是一个很有生意头脑的人。他虽为粤菜名厨,仍然虚心好学,做生意眼观六路,处处留心。
一次,他在重庆汪山看望一个朋友,毗邻住了一位外国老太太,听说冼冠生是名闻山城的冠生园的大老板,便邀请他去她家作客,煮咖啡和做西式点心予以款待。在煮咖啡时,冼冠生以内行的眼光发现主人冲咖啡用的是白糖而不是方糖。就问这种白糖是从哪里来的,老太太告诉他,这是土白糖做的。土白糖虽然很甜却不干净,有渣子,她裹鸡蛋清加工提练,效果很好,洁白,溶化快,比进口方糖还甜。
冼冠生听言,急忙告辞回家,找来工厂糖果技师郑文浙研究。郑文浙告诉冼冠生,他以前也用此方法提炼过,就是不能褪色,正为此苦恼。冼冠生二话不说,拉上郑文浙提着五升中号白糖,二上汪山,向外国老太太求教,终于把提炼方法学到手。回去试制,一举成功,定为“洁糖”。试销后备受欢迎,尤其是婴儿食用尤佳,企业为此获利甚多。
1932年,冼冠生东渡日本观光,富土山的绮丽景色和含苞怒放的樱花他不甚留意,却处处留心日本的糖果品种和质量,归国时各种品种足足带了28箱,然后组织人手,仿制改造。他把日本产的“樱花软糖”作了化验分析,了解到主要原料是日本产的洋菜,便派人四处寻找。后来在宁波找到同类产品,加工赶制生产出“杏花软糖”。又仿效日本的花生豆,制成“鱼皮花生”,均系国内首创。至今,“鱼皮花生”还十分走俏。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生意头脑,实际上是包含了个人的胆识、智慧、才能、经验等多种要素的一种综合素质与特殊本领,而要获得这种素质与本领,主要靠用心去领悟,实践中去摸索,并不是靠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就能达到的。只有勤于观察、处处留心的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应灵敏的人,才能经常发现生意的门路,找到赚钱的窍门。
王先生购了一套新住房,所有的家具也换成了新的。自己的一张旧书桌也只好搁在外边,准备运到旧物市场处理掉。一天,来了一个乡下人,问他这桌子卖不卖?他说要100元。其实这张桌子在旧物市场还卖不到50元。可是乡下人马上掏出100元,把桌子搬走了。
王先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他会花100元买他的书桌呢?通过了解,他摸清了原因。在乡下,做一张这样的书桌,材料、人工要超过100元。而在城市,这样的旧书桌却卖不了几个钱。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说服乡下的亲戚在乡村的集镇上办起一家旧家具店,他把城里的六七成新的旧家具拉到乡下,结果大受农民的欢迎。农民们都很乐意到他的店里来淘金,因为这些在城里人眼里看来已过时的家具对有些农民朋友来说既时髦又漂亮,实在太便宜了,可是实际上他还有50%以上的利润。
唐文平的生意头脑也很独特,专门经营别人视之为包袱的积压产品。
唐文平下岗后开了一家服装店。从一开始经营服装,他就显示出与众不同。他把目光盯住那些当初在服装热时盲目上马的服装厂。当服装市场一收紧,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那些服装厂家。即使有些商场老关系,却再也不可能拿出现钱来提货。一来二去服装厂只好关闭了。服装厂的门是关了,积压在仓库里的服装没人要,时间一长成了累赘,只要能处理,不管多少钱,收一个是一个。于是唐文平抓住机会大批进货,进货价格低得让服装厂的老板们个个心疼不已。但由于他有现金提货,老板们又不得不全部给他。
尝到甜头的唐文平更是从销售积压产品中找到淘金的秘密。有一次,他听说浙江绍兴有一家乡办袜厂生产的尼龙丝袜大量积压,厂子面临停产的危险。他便星夜兼程赶到绍兴,一下子购回10万双袜子,虽然式样陈旧,但价格比市场便宜近一半,每天能批销出五六千双。
接着,唐文平的胃口越来越大,干脆用集装箱由浙江运回这种积压袜子。三四年里他共为这个厂销售袜子100万双,相当于该厂产量的1/3,又成了当地的“袜子大王”。有人问及他的经商秘诀时,他说:“中国大,需求千差万别。一个地方积压不等于另一个地方积压,城里积压不等于乡下积压。积压货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价一廉,货就俏,所以卖积压产品照样能赚钱。”
有这样敏锐的生意头脑,还怕赚不到钱吗?
从某种角度来看,经商其实是一种简单劳动,它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然而,经商虽然简单,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所有的人都能赚钱,原因是许多人没有生意头脑,没有经商所特有的生意敏感和直觉,即使有很高的文化,即使特别的勤奋,但只知道跟在别人后面跑,猪俏养猪,羊俏养羊,结果是忙忙碌碌一生,却依然是两手空空。要赚钱,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生意头脑,事事、时时、处处都以一种生意人的眼光去观察、去了解、去研究赚钱的门路。
1998年,在家具厂上班的傅华生下岗了。为了生存,他坚持对市场上的种种商品进行比较,也详细观察着商业上的动态。一天,他走进一家照相馆,看到当今的像框是越做越精美,有些工艺像框价格还比较高。于是眼前一亮,心想自己的老家盛产桐木,一些边条小料由于派不上用场一直被当柴烧掉。如果把这些细小的边条,用来加工像框,倒是物尽其用。
他说干就干,马上试着进行生产。由于自己有一手木工绝活,结果加工出来的工艺像框式样新颖别致,一投放市场就备受大家欢迎。一炮打响后,傅华生大胆地投入3万元,办起了桐木像框加工厂。产品很快占领了当地市场。他又多方面收集国际同类产品信息,不断改进工艺流程,使之适应国际市场新潮流,产品打入了外省的一些工艺市场。由于做工精细,色泽光亮,花色入时,还被外商看中,一次就同日本客商签订了供货80万元的合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