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虽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深和困难,但投资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智力劳动,不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和烦恼。投资和其他的行业一样,投资领域也有着看不见的玄机和陷阱。投资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钻研的有挑战的领域。它需要冷静的大脑和智慧的思维,明快而敏捷的手段,超强的控制力和持之以恒的韧性。
有些投资者喜欢右手进左手出,消费大于支出,老是想着市场中新上市的消费品,把消费变成一个美好的梦想,却不能监督每周的日用品账单。
对一部分投资者来说,有些投资者太保守。其表现为对有利润的股票售出过早,对出现亏损股票卖出过晚,将太多现金放进货币基金市场,投资股票比重不足,不愿意卖掉已拥有的东西,哪怕是为了某些更有价值的投资。
很多投资者自认为很聪明,经常为市场诊脉,可实际上,往往是预期失当。
还有不少投资人的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只顾眼前。另外,一些投资者喜欢补漏洞,实际上,漏洞越补越大。其表现为不肯放弃一只表现落后的共同基金,只是因为支付了前端销售费用,这就等于修车成本超出了购车成本,不能靠挖更深的坑来跳出已经陷进的深坑中。
投资者自己自我干扰,频繁交易,过分集中持有少数绝对不会错的牛股,这些投资者就是那些自认为自己是水平高于他人的驾车者,没有充分的自知之明,误入歧途后还自得其乐。
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股票投资者中,活跃交易的个人投资者年均回报比市场低,这样的结果是对频繁交易者的一个很好的警示。
许多投资者喜欢跟风,有从众心理。我还记得,一个也是投资者的好朋友在北京奥运会前,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在奥运会前股市会大涨,而投入了不少资金,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每一个人都那么想,那么,在投资的市场上,就是应该离开那里的时候了。
在投资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人的独立思考、独立运作能力。投资市场中,有成熟的平台和支点可用,你用他也可用,用的方法和方式有不同,用的力度有大小,这完全取决于投资人自身的条件、修养、心态、能力,等等。世界没有两个绝对一样的东西,只有有了自我特色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投资人也是这样,追求和发挥出只属于自己的强项,然后,把其发挥到最大最好,那就会成就你投资的梦想。
很多投资人在从事单项业务久了就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当然,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习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果过度地依赖某种东西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很容易由习惯转化成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如果没有节制,过度地依赖就可能成为一种偏执,而过度的偏执会造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和损害,慢慢使投资人自然而然地走向一个死角,成为一种模式,出现一种屡战屡败的魔咒,越陷越深,走不出自我设定的迷宫。这样的魔咒会如影随形,难于打破。当事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怨天尤人,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成为一个原地不动的投资人,甚至导致投资的失败。
习惯性思维这个发自投资人内心魔咒性的东西,其实,在许多的所谓成功的投资人身上发生的概率极高。有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创业者,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在发展曲线的拐点处本来线性发展的向上的曲线中却出现了平滑的直线。深究起因,是这个投资人自己打败了自己,被自己的经验性的东西绊住了手脚。有了心理魔咒,习惯已形成自然,忘记了时代在变,人在变,世事时事均在变。原来在某一个原点出发的惯性思维,使得这些曾经辉煌的投资人固步自封地用惯用的模式来对待新科技、新人文、新环境下的问题,这就不灵了。用万变对万变,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与时俱进,不断打破心理魔咒,不断地开拓,站在新的台阶上用新的思维对待和分析出现的新事物,才能使投资人不断地登上新台阶。
投资人容易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暴利的追寻。在投资过程中,不要把偶然当成必然,个例只是个例,概率才能找出规律。一次的斩获有着很大的偶然因素,切不可把偶然的机会当成必然的规律,形成赌博心理,总期盼着那样的机遇再次不断地降临,以至于等白了少年头。有的不成熟的投资人,很容易把一个偶然看成必然,甚至把个例当成范例,而且,机械地反复使用,周而复始,即使失败也误以为那个偶然会再次出现,机会再次降临。殊不知,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内容变了,以其不变对付现实中的千变万化,这样的投资人在实际中不是少数,尤其是在一些专业知识不够,训练不足的人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我的一个好朋友,就受这种影响极深。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因为他的父辈给他创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他年少成名,确实是尝到了甜头。可当他因为父辈的那一次铺垫来到了美国,面对新的变化后还牢牢地记着自己的那一次“成功”案例,反复使用,不用心学习新环境下的新东西,总是在梦想和希冀着上帝之手再次摸到他的头,梦想着一天突然获得暴利,而不屑于平时的积累和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做事方法,几十年过去,还是在吃父辈曾经给他留下的那份遗产,没有新的斩获。不但如此,还把自己这一不切实际、自以为是的“法则”传给自己的晚辈,使得自己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希冀着某一天成为大亨,不安心于日常学习,使得他们在美国这样大学普及性极高的教育背景下,也进不了大学的门,而不得不去制造一个假文凭。用这个假文凭回到中国做海龟,但因确无所长,会说不会做,一事无成,只能做一些零打碎敲的杂工。在投资上,更是一无所获,只能寄生于朋友那里。就这样,其爷爷的一次偶然机会,却影响了两代人的人生,让人唏嘘不已,惋惜不已。
有这种投资心态的投资人有些共性,就是患得患失,情绪不稳,不善于做小事,更不安心于仔细、踏实的耕耘,只喜欢望星空,发大财,游历于名利场上,不喜欢沉下来。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海来自于江河,江河来自于涓涓细流。
在投资中,有的投资人过度偏执,而失去原始的起点和未来的方向。投资人不能因为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追寻,而失去了本来的要点,形成一种不理智的精神状态。忘了自己最初的追求,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找不到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我和比尔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半路出家做工厂。建立生产企业本来就是要关注生产质量,开发市场,求得最大的利润回报。可因种种原因,也许是在其进入这个行业之前的经历造成的影响,他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把名看的比利大得多,把重点放在了“名”上,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包装自己,成为一个被人认可的“成功的人”。为了名,为了面子,他走火入魔,似乎忘记了做企业本来应该要做的事情:应该为自己,为合伙人,为投资人去制造出应有的利润和回报。用现代化的词就是说,路线错了,找不到自己的本位,也可以说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怀有这样的心理来到投资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名,没有;利,也没有。
投资就是要取得回报,投资的市场,不是名利场。即使说是名利场,那也是先利而后名,而不是相反。这里的游戏规则是无情的,如果沽名钓誉,那就去别的领域,投资市场不会给身无专长、醉心虚名的人一席之地的。
在投资中想和做是相辅相成的。想到,很重要;而做到,更重要。行百里者半九十,能做到,才是胜者。川普先生说:“既然想就要想得大。”我说:“既然做,就要做得小,做得细”。
在投资群体中,有些人往往忽视了想和做的关系,有的想得大,做得也大,这样就抓不住要点,也有的想得太小,这就看不到宏观,而使得做无从下手。也有的不善于想,那么,这就找不到方向和目标。还有的只想不做,那么,这就成了白日梦。另外,有的只做不想,那么就成了人们经常看到的一批人,瞎忙而无方向、无目标,成了典型的瞎忙而贫困的群体。
想和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投资者要开拓思路,想到全局,想到走向;做到具体,做得仔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投资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博弈的比赛,更是动作竞技的场所,既斗智又斗勇,想和做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想不做,是空想家,只做不想,是无头苍蝇,一无所获。
在投资中,还有一些易犯的错误,我们知道,在美国有几种东西不可借,金钱、车子,等等。可实际上,借贷市场很活跃,人们总是有五花八门的生存艺术、流通的方法、投资的形式。
在投资的过程中,资金的拆借时有发生,所以,也就存在着放款和收账的问题。放款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事,但放给谁,放到哪里,放在什么人身上,怎么放,怎么收,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有人喜欢“高利贷”,认为是投资的一个好手段,其实不然。借款者,当然是周转资金不良者,这种借款者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借款人,在借贷市场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许多借款者信用不足,为了拿到借款,立合同、签字据、发毒誓等,不一而足。但无论表现形式如何,有一个铁律,那就是收款很难。许多时候,能收回一部分就是万幸了,大部分借款是很难收回的。
在借贷市场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职业经纪人。经纪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没有正常的、规律的收益和收入。可他们要吸引客户,格外注意形象,住好房、开好车、穿名牌服装、把形象做得足足的,表面华丽而高大,实则收入无着落,寅吃卯粮,借债度日,拆东墙补西墙。因为债务缠身,信用很差,在规范的银行就拿不到借款,只能求助于借款基金组织、群体性组织、当铺拍卖行等。因为经纪人收入的不稳定性,也因为这群人见多识广,活动力极强,口才了得,也往往能够说服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士,总能拿到借款,也总能找出理由来搪塞。如果投资者放款到这些人手中,虽有文字记载,合同规定,可要如期收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当然,再遇上那些编织骗局的群体,那么放款就等于撒钱,一去不回。作为投资者,放款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过,没有没吃过亏的投资人,人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教训,逐步成熟,没有天生的成熟的投资人。
在动荡的投资市场中,只有那些想得大,想得开,想得到的,又不辞辛苦,踏踏实实去做、去实践的投资人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脑子想到,眼到,手到,才能做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