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众创或众创空间概念出现之前,这些模式其实在我国早就存在了。例如,阿里巴巴网站的商业模式就是其中一例。它为工厂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简化了企业与工厂的合作流程,并且向小企业和个人敞开大门,可以让全球所有人通过这一平台,利用中国的工厂车间从事生产,这种“个体化商业”模式正是众创空间所要达到的目标。
为什么?因为这样一来,过去统一的大批量制造业就渐渐走上了定制化、高端化、智能化轨道,通过互联网和高科技彻底颠覆了传统产业。[5]
展望未来,虽然我国的大型制造业和大型商业会永远存在,但更多地会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化商业模式。即使是在大企业中,也会不断裂变出许许多多的创客群体来实现自我、协作分工,让财富包括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纵情增长。
总体来看,网上众创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社交群落类的聚合众创
这样的网上众创平台大多是媒体,如“创业家”、“创业邦”等。一方面,这些媒体具有相应的内容资源和合作资源,能够吸引创客进入;另一方面,创客也想进入其中,以便能加速项目的公开传播,助推商业成功或更容易实现融资。
以“创业家”的“黑马营”为例,它通过“申请-审核”模式挑选学员,在成立时间1至5年、年销售收入3000万至5000万元、没有接受过风险投资却有独特商业模式的“黑马”企业中挑选学员,提供融资、推广、合作、咨询等服务。而它自己,则通过提供内容和咨询获利。
这种网上众创具有两大缺点:一是它既不能像下面提到的海尔公司那样提供线下强有力的支持,又不能像阿里巴巴那样提供强有力的线上支持;二是它更侧重于群落性而非平台性,也就是说封闭有余、开放不足。所以,网上众创更适合于创客们启蒙心智、撮合早期资源。一旦以后项目走上正轨、需要获得线上线下资源时,创客们自然会选择下面两种模式;如果项目走上正轨了却不需要获得线上线下资源,则会更多地选择自己玩。
二是线下支持类的众包资源
这样的网上众创平台大多是传统企业,如微软公司、联想公司、海尔集团等。它有点像前些年各地出现的创业孵化器,不同点在于孵化器更多的是本地资源,而它则能为创客引入云端资源,包括众包资源(HOPE、模块商资源网等)和众投资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它们通常并不具备良好的社交属性,所以主要依靠线下支持力来吸引创客,或者直接把企业员工变成创客。
从获利来源看,它主要是靠风险投资,因为它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最早接触并投资创新型企业,用最小的资金杠杆攫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并且,它在引入外部资本时会对项目进行仔细甄别,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这种网上众创的缺点是,缺乏社交界面。要知道,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如果品牌不能实现人格化或群落化,就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创客数量。这时候它就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一个社交界面,适应这些创客们个性十足的心理需求;要么导入嫁接一个社交界面。在这其中,后者比较省事,并且这些大企业也都不缺这些资金。
三是线上支持类的数据交换
这样的网上众创平台大多是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等。它们原本在这方面就拥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创新思维、原始的互联网基因,能够为以创意为主的创客提供贴身服务,容易和创客一拍即合。
例如,2014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的“百川计划”,就强调要重点从技术、商业、数据等方面为移动开发者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让对方分享阿里巴巴的无线资源,构建“云+端”的移动时代商业生态。创客(App开发团队)加入该计划后不需要精通技术,最重要的是有产品理念、有想法、有思路,就能迅速开发出一款优秀的APP来;甚至阿里巴巴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那些处于初创阶段的开发者缩短一半周期、降低技术成本,借助阿里巴巴交易体系打通商品推广、交易支付、后台管理全过程。虽然阿里巴巴并没有说自己是不是众创空间,事实上却已经为创客们提供了良好的线上支持,实现了“有点子就能(在线上)创业”的目标。
回过头来看它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双方数据的交换。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网上众创更看重的是数据,而不是钱。当然不用说,数据就是钱、或者可以说是钱也买不到的竞争力。
这种网上众创的缺点是,“云端”虽然强大,但最终依然要靠“终端”才能发力。因为如果你单靠创客们各自为政来从事线下企业,平台不能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创业支持的话,就不能顺利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未来才会有最灿烂的前景。[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