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于2007年正式启动中心镇培育工程,市、县、镇三级联动,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中心镇培育发展,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绍兴市中心镇和中小城市试点镇已经成为新型城市化的实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心镇
依据绍兴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市94个乡镇中,选择了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28个乡镇,作为中心镇予以重点培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中心镇培育体系。其中,4个中心镇列入国家级试点(绍兴县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诸暨市店口镇),20个列入省级中心镇试点,8个作为市级重点中心镇加以培育。2010年,又在28个中心镇中选择了17个镇作为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其中店口镇和钱清镇被列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
二、城乡统筹,加快人口集聚
随着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各中心镇主镇区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8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167.5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50平方公里,累计增加建成区面积82.5平方公里,增长49%;中心镇人口集聚不断提高,常住人口由144.3万人提高到178.2万人,年均增长4.3%。随着中心镇建成区不断扩大,对中心镇人口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区人口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已由2006年的44.7万人提高到2011年的84.9万人,增长了90%,中心镇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了47.7%,提高了16.7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了中心镇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优化结构,培育特色产业
绍兴市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总体思路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中心镇突出主业,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目前,全市28个中心镇基本形成了纺织、建材、袜业、五金、农产品加工等“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全市28个中心镇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GDP从2006年的520.4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2.77亿元,年均增长14.7%;工业产值由1644亿元增加到3550亿元,年均增长16.7%;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10︰74︰16转变为6.1︰70.8︰23.1,第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协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83.28亿元增加到238亿元,年均增长23.4%,增幅高于全市近10个百分点。
四、政策扶持,鼓励多元融资
自2007年以来,绍兴各市、县(区)各级政府根据实际,为中心镇量身定制了规费返还、财政分成比例、扩大管理权限、搭建融资平台、强化产业扶持和加大投入力度等含金量较高的扶持政策。
(一)推进强镇扩权
2007年,各县启动了强镇扩权试点,绍兴县“以委托授权”形式,授予中心镇以开发区管理职能,下放经济社会管理事权43项;上虞市把9个部门的21项工作职权授予中心镇行使;嵊州市把11个部门的51项事权下放到中心镇;新昌将9个部门36项事权下放到中心镇。在各县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放权15个方面、72项事权,通过委托、授权和机构延伸等方式,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切实增强中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持
各县(市、区)根据实际,出台了财政分成、规费返还、融资贴息等扶持政策。如绍兴县出台了“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财政扶持政策,还给予其他省级中心镇每年每镇500万元的扶持资金;上虞市出台了中心镇“以奖代补”办法,在第一期1亿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2010年又启动了第二期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嵊州安排2000万元资金对中心镇融资贴息补助;新昌安排中心镇统筹基金2000万元;市本级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钱清、店口两个省级小城市试点镇还获得省专项资金4000万元,绍兴县和诸暨市按省的1︰3的要求给予了资金配套。
(三)加强信贷支持
由于镇政府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所需资金又较大,因此,政府融资平台成为中心镇建设融资的“顶梁柱”,而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如绍兴县钱清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全由本镇4家政府平台运作,银行贷款余额5.23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交通建设投资、房屋拆迁等。此外,部分镇政府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从而弥补资金缺口。如诸暨市店口镇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用BOT、BT等投融资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小城市建设,一批全省第一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项目相继建成。
五、加大投入,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随着中心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逐步到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由2006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1.33亿元,年均增长27.9%;28个中心镇25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87亿元,实现了投资超百亿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心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面实施了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进步四大工程,率先推行了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改革,2011年,中心镇科教文卫建设投入平均每个镇达到1302万元,各类社会保险平均参保率达到83%。农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以集镇改造和小康示范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房改造、低收入解困房建设等。村庄整理力度不断增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改善了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