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四川民族金融企业美丰银行在银行家、总经理康心如精心经营下,业务发展极快,日益繁荣兴旺。
鉴于中外著名的大银行大都有设计宏伟豪华的大厦作为银行行址的先例,康心如认为,他的美丰也应当修建这样一座大厦。这样就不仅能够显示出银行的资产雄厚,以便膨胀美丰的信用,从气势上力压群雄,同时,也是银行的一个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象征。于是康心如决定耗资50万元,修建这座代表着他的实力与追求的美丰大楼。
尽管当时无论是美丰银行的财力,还是他康心如个人所拥有的资本,都足以支付这座美丰大楼的兴建费用,但是长期的经营意识,还是使康心如在是自行拨款还是集资修建美丰大楼这两种选择中犹豫了。自行拨款自然就直接影响了美丰银行营运资金的周转;而集资的方式也并不是能够十分顺利的。于是,康心如既没有采取拨款的方式,也没有采取集资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种更为独到的办法,即通过举办“美丰大楼纪念储金”为修建大楼的筹备资金。这一项筹资业务对储户的吸引力很大。储期10年,10年后还本付息,而仅利息就将是储蓄金额的三倍以上。
就这样,康心如凭靠着刘湘的支持、美丰的招牌,加之他一向所最为擅长的宣传手段邀买人心,果然吸引了大批储户,人们纷纷踊跃将储金送进美丰的柜台。受“美丰大楼纪念储金”诱惑的储户甚多,康心如精心运筹,很快实施,短时间内就筹集起大笔资金,活动仅开办一周,就收储了现洋22万元之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丰银行及康心如本人的信任与支持。
于是,在康心如拿到了22万多元资金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请人设计并选择地点。他盼望了多年的美丰大楼终于破土动工,并于1935年8月正式落成剪彩,开始业务运营。整个美丰大楼建筑从购买地皮到兴建总共耗资49万余元。康心如的储户们为康心如美丰大楼的建造帮了大忙。
这座七层高的美丰大楼在1935年的重庆是首屈一指的建筑。它巍峨耸立,同山城的旧式建筑及其因年深日久而变成黑色的石阶形成鲜明的反差。人们对康心如的气魄与杰作都赞不绝口,美丰大楼甚至成了这个古老山城的一片崭新而壮观的风景。美丰大楼所显示的不仅仅是美丰的实力,也是对作为金融家的康心如的一种升华。从此,康心如在金融界更加受人崇拜敬仰,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更是个近乎神秘的传奇人物了。美丰大楼又大大地提高了康心如的知名度。美丰银行的信誉,自然也是随着大楼的建成而被抬得更高。这一切是极力筹划建立银行大厦的康心如早就料到的。
美丰大楼使康心如的事业受益颇深,但是,想不到当时为修建美丰大楼所收储的22万多元“纪念储金”,等到10年后还本付息时,却使客户的利益大受损失。1935年,人们之所以争相投入“纪念储金”,大多是因为这项储金尽管年限长,但利息高,每存入29.38元,十年后本息加在一起就是整整100元,这样的高息在当时的重庆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几个月后,美丰大楼建立起来,而十年后,正值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长达八年的战争,已经使当时流通的法币的币值贬得不能再贬了。
1935年时存入的28.38分,在当时可以买到熟米五石;而1945年时储户们所取得的一百元本息,却连一升米也买不到了。结果,这一批“美丰大楼纪念储金”的储户们,等于白白送给了美丰银行20多万元,这个所谓的“美丰大楼纪念储金”就只剩下“美丰大楼纪念金”这七个字了,而“储”字在十年的变迁中,简直就成了个骗局的符号。
康心如结果等于白白利用别人的存款(储金)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七层美丰大楼。
后来,金融界亲眼目睹康心如修建大楼的初衷与结果的人士们,纷纷“恭维”康心如在兴建美丰大楼上的工于心计,精于营谋。而康心如却解释说:
“这件事实非始料所及。”
康心如所说确实也是实话,谁又能预料十年后的情况与局势呢?康心如不过是在建楼之初玩了一点招数罢了,而他的此举也确乎是考虑到不要影响了当时的美丰业务。储户的吃亏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他康心如确实是不应在其中负什么责任的。
康心如借助众人之金,建筑自己之楼,真是匠心独具、神机妙算呀。
果敢:当断则断
果敢的支撑是勇气,勇敢而智慧的人才会具备果敢的品质,对于创业者和身负重任的老板来说,缺乏勇气的人是不能胜任也不能成功的。
李嘉诚的成功,其果断决策起了决定作用。他对自己成功的总结就是:反应敏锐,果断处事;能进则进,不进则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市场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及办公大厦都以撂上几盆塑料制作的花朵、水果、草木为时髦。李嘉诚当机立断,丢下其他生意,全力以赴投资生产塑料花。他建立的“长江塑料厂”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工厂,他也被誉为“塑料花大王”。20世纪60年代初期,塑料花生产仍然被看好,但他预感到塑料花市场将由盛转衰,于是又果断地退出塑料花业,重操玩具等行业,使他避过了一场危机。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李嘉诚迅速投资购买大量土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港股市热得烫手,他迅速投资入市炒作,毫不手软。他首先瞄准的目标是英资怡和集团的“九龙仓”,悄悄地买入,果断地抛出,净赚5900万港元。1978年,他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购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并出任该公司的董事。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对英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通过整整一年不间断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权。1981年的元旦,他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就这样,李嘉诚凭借超人的胆识与果敢,他的资产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成为了香港首富,创造了商业奇迹。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饮食业纷纷涉足大陆,以京津为他们抢占的首要制高点。当时大陆的方便面业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群龙无首的局面,产品质次、品低,缺少一种可以一呼百应的名牌。正当不少台商、港商跃跃欲试之时,台湾顶新集团一骑绝尘,率先推出了康师傅方便面。
结果,“康师傅”抢占了中国内地许多市场,其他欲来涉足的商人只能摇头退去,而作为台湾饮食业的老大统一集团不甘落后,想奋起直追,要与康师傅同分蛋糕。然而最终是因后人一步,处于劣势,只能望尘莫及。可见“先占为王”确实有理。
在创业界,往往是风险与机会并存。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必须敢于冒险,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应果断地尝试。
商海女杰菲奥里纳在面对戴尔、IBM等领先者时对惠普员工说:以前我们要做到95分才推出,现在我要求80分时就推出,然后慢慢改进;以前是瞄准、准备、开火,在网络时代里,瞄准了就要开火,没有时间准备。
成功需要经验积累,创业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跌打滚爬。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财富,不断前行,才有可能到达成功彼岸。美国3M公司有一句关于创业的“至理名言”: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对于创业家来说,必须有勇气直面困境,敢于与困难“接吻”。
硅谷有着“创业大本营”的美誉,在这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下,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一夜暴富。美国知名创业教练约翰·奈斯汉说:“造就硅谷成功神话的秘密,就是失败。失败的结果或许令人难堪,但却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在失败过程中所累积的努力与经验,都是缔造下一次成功的宝贵基础。”
一般人熟悉了一个环境,便不愿再换到一个新的环境,去重新适应,甚至冒某些风险,但要想发展,胸怀大志的人会不同,他会在权衡利弊之后果断抉择,宁肯冒险,也要发展。
当初杉杉集团把总部从宁波迁到上海,公司有好多人不能理解,但集团总裁郑永刚说:“我们要的就是上海这个环境。”他说:“一个企业在一个地方做大了,当地政府会给予很多扶持政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等。这个扶持那个扶持,对企业眼前利益可能会有好处,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未必有利。因为扶持、吃小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制造不公平竞争的氛围。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在上海,我们得不到什么照顾,而且生产成本也变高了。但上海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信息、人才、研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这个环境,我们做起事情就游刃有余,发展也就比较顺。”
由于郑永刚的正确决策,杉杉集团的搬迁是成功的。搬迁之后,公司从一个品牌发展到现在的13个,资产规模也从18亿元增长到42亿元。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也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一种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胃药,取名为“迪乐”。当时,该研究所急需一台制剂干燥机,但苦于没有钱,所以就提出:谁能提供干燥机(折算成钱就是三万),谁就可以作为“迪乐”的共同研制者,并获得生产权。武汉市一家制药厂与研究所是近邻,他们最先得到这个信息,但厂里决策层在“花三万元是否划算”的问题上,统一不了认识,最后不了了之。几年后,广东“丽珠”制药厂得知这个被人放弃的信息,他们目光长远,具体分析了“迪乐”的药理性能,联系自己厂里的生产设施和技术条件,准确地预测到了开发生产此药的前景。决心抓住人家放弃的商机,不惜重金独家买断此药。于是,厂领导亲自赶到武汉,以40万元获得该药的生产技术和新药证明书,并将原来药名“迪乐”改为与厂名、药物效应相谐和的“丽珠得乐”,迅速投产。仅在第二年,“丽珠得乐”的产值便达一亿两千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