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行业竞争扫描
相比于成熟市场,中国基金业的历史还很短,在行业发展的周期中,刚刚度过了萌芽期,处于行业成长的初期,基金之间的竞争也刚刚开始。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基金业的竞争态势,既表现出了与成熟市场相似的方面,也呈现出了新兴市场独有的特征。
● 从竞争阶段来看,中国公募基金实质性的竞争刚刚开始,可以把2010年看作是中国基金竞争的元年;
● 从投资特征来看,在这一不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与成熟市场不同,投资者并未表现出对老基金的偏好,也并不特别重视长期经营业绩好的基金;
● 在竞争策略方面,虽然基金同质化的问题依然严重,但基金产品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竞争的态势;在收取固定管理费率的条件下,基金公司低成本竞争策略的出现还尚待时日。
竞争态势逐步形成
在过去10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及老百姓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中国公募基金逐渐步入公众的视野。目前,60多家基金公司管理着近900只各种类型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市场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募基金逐步从萌芽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基金公司之间也开始了实质性的竞争。在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推出后,可以说中国基金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6年的萌芽期,这一阶段整个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启蒙投资者的理财意识。在这一阶段,资金从社会流入整个行业,资金流出的基金公司所占比重非常小,大约为20%左右,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见图1.4)。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
图1.4 历年呈现资金流出的基金公司所占比重
第二阶段从2007年开始,中国基金业进入了成长期,这一阶段整个行业的主要任务是规模扩张。2007~2009年,基金业经历了大牛市和全球金融风暴这些重大的事件。2007年,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获得了资金流入,基金公司之间毫无竞争可言。相反,投资者购买基金甚至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进行,资金源源不断地从银行流入基金业。到了2009年,随着股市的V型反转,由于基金净值在金融风暴中大幅缩水,饱受煎熬的基金持有人选择了赎回,退出基金投资,当年65%的基金公司呈现资金流出,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第三阶段从2010年开始,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另一阶段,这一阶段基金公司的主要任务是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在市场逐步复苏后,基金公司之间实质性的竞争真正开始,可以把2010年看作是中国基金业竞争的元年。在这一年,差不多50%的基金公司呈现出资金流出,而这些资金更多的是进入了其他的基金公司,这表明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在高度竞争的美国市场上,十多年来,每年呈现资金流出的基金公司所占比重约为45%,表现出在存量资金之间竞争的特征。为了留住和吸引投资者,国内基金管理公司从战略、产品到营销和服务各方面,对存量资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拉开了基金竞争的序幕。
基金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及资产管理行业各种产品数量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的逐步加剧。中国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经历了从小幅增长到爆发式增长,再到面临增长瓶颈的过程。基金管理的份额从2002年的513亿份逐年增加到2006年的5 410亿份。在2007年,随着一轮大牛市的展开,基金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良好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广大的老百姓入市。似乎在一夜之间,投资者的理财意识全面觉醒,在此背景下,基金业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管理的基金份额达到了2.2万亿份,资产规模超过了3万亿元(见图1.5)。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
图1.5 基金份额的增长面临瓶颈
但是,随后的3年,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再也没有突破“3万亿元”这一瓶颈,基金公司在存量资产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另一方面,基金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到2011年底超过了900只,8年时间完成了美国市场40年走过的路程。此外,公募基金也要面对其他投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除了公募基金,投资者也可以选择银行、保险、券商资管、私募的投资产品,或者直接持有股票、债券和其他的投资产品。基金行业资产规模徘徊不前、基金份额出现下降的现象,这是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等产品挤压基金行业的业务空间,与基金行业争取客户和资产的结果。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其理财产品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私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虽然还无法与公募基金相比,但其增长的速度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
虽然整体上市场相对稳定,但是同等规模基金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在过去的8年中,行业市场集中度保持稳定,仅受到2007年爆发式增长的冲击。在2007年以前,前五大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在45%左右,前十大管理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在60%左右;在2007年基金市场爆发式的增长中,小规模的基金公司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使基金行业的生态有了一定的改变。2007~2010年,前五大基金管理公司所占规模从2006年前的45%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以后的33%左右,市场份额下降了10%左右;中等规模的基金管理公司(第6~10名)所占的份额变化不大,在2007年前后都维持在18%左右。目前,国内基金的市场结构已非常接近美国市场上前五大管理公司占35%、前十大公司占48%的市场结构。虽然总体上来说市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同等规模基金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2003年到2010年,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已有4家发生了变化,每一年度十大管理公司之间的排名都有不小的调整。
偏向于短期业绩的竞争
基金持有人特别关注基金业绩,有的持有人甚至把业绩作为基金投资的唯一考虑因素。国外众多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新资金流入业绩好的老基金,但并没发现国内基金存在这样的特征,即国内的基金投资者没有投资老基金及长期业绩好的基金的偏好。这一点与成熟的市场截然不同,这表明国内基金市场的竞争尚不充分。
竞争不充分的一个特征是国内投资者并未表现出对老基金的偏好。在竞争充分的成熟市场中,投资者偏好已在市场上证明了自己的老基金,美国基金持有人投资于老基金(存续期在10年以上)的资产比重维持在80%左右。在我国市场中,投资于老基金(统计时存续期超过3年)的资产的比重从2004年的14%上升到2010年的56%(见图 1.6)。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每年基金的数量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基金投资者对老基金没有特别的偏好,投资者通常是赎回老基金去购买新基金。这可能是因为老基金的历史业绩并不具有吸引力,这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表现。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加剧,相信投资于老基金的资产的比重会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
图1.6 投资者并不特别偏爱老基金
投资者也并不特别重视长期经营业绩好的基金,这也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表现。在成熟的市场中,资金流向了那些长期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美国的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逐步偏向具有长期良好投资记录的基金。近年来,美国排名前25%的基金管理着46%的资产,排名前50%的基金管理着77%的资产。我国的投资者并不特别偏好长期业绩好的基金,而是根据基金的短期业绩来进行投资决策。在2010年,排名前25%的老基金(统计时存续期超过3年)管理着24%的资产,排名前50%的基金管理着约44%的资产(见图1.7)。这一方面是因为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较差,长期的业绩对投资决策没有指导性,基金公司在营销中强化基金的短期业绩;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还短,基金还处在树立品牌的阶段,真正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金公司还不多。可以预期,随着竞争的逐步加剧,基金公司会逐步分化,将会通过各种措施来打造核心竞争力,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未来投向业绩良好的老基金的资产比重会逐步上升。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
图1.7 投资者并不特别偏好业绩良好的老基金
差异化竞争策略开始出现
竞争的压力驱使基金进行产品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产品创新方面,国内基金基本上复制了国外大多数的基金类型;在服务方面,加强投资咨询服务是未来基金直销竞争的重点。
虽然同质化的问题依然严重,但基金公司的竞争策略和基金产品逐渐呈现出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目前,虽然基金公司总体上仍是努力进行全方位产品线的布局,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基金公司开始专注于基金产品的发展,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在实践中,虽然万家的被动管理型基金和金元比联的保本基金不能算成功,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在产品的差异化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东吴基金的新兴产业基金、国投瑞银的分级基金(参见“基金公司的差异化策略”)。同时,从基金品种来看,国内基金从2001年开始,逐渐推出了开放式基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指数基金、系列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中短期债券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虽然基金同质化的现象暂时还难以得到大的改观,但在竞争中,基金公司也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一些差异化特征。以指数基金为例,嘉实、鹏华、建信等沪深300指数基金均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在沪深300指数基金中,华夏、易方达、银华等在费率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国投瑞银第一个推出了瑞和沪深300指数分级基金。此外,为了提高竞争力,部分基金公司也推出了更多跟踪不同指数的基金,例如汇添富上证综合指数、工银上证央企50指数等基金。这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了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
在基金直销的过程中,基金竞争的趋势是提供专业化的顾问服务。当前,基金公司的直销服务主要是通过维护精致的网站、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为特定的群体提供定制服务来展开竞争。在不久的将来,能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顾问服务是基金公司直销竞争的关键。基金投资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专业的基金投资咨询对于投资者十分重要。随着基金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基金直销可以通过强化专业服务得到拓展。
基金公司的差异化策略
东吴:聚焦新兴产业
东吴基金公司定位于新兴成长行业的投资精品店。该公司已初步形成了成长性和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的先发优势。较早洞察到国内经济转型的趋势,把握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期望将新兴产业投资打造成东吴基金的投研品牌。以成长性作为投资的重点来进行产品布局,已经初步形成新兴产业的一条线,有“东吴新经济”、“东吴新创业”、“东吴新兴产业指数基金”、“东吴精选新产业”等基金。
富国:打造债券投资的优势
富国基金致力于打造“基金精品店”,不但在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和量化投资方面具有良好业绩,而且在债券投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债券投资方面的管理能力已得到了投资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和追捧。该公司引领着债基创新的方向,推出了国内首只封闭式债券基金、首只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可转债基金和首只全球债券基金。在债券投资领域不仅拥有目前国内最丰富的基金产品线,还拥有一个全能型的债券投资团队。形成了以富国天丰为代表、以个券研究为基础的自下而上高收益信用债的投资风格,以及以富国天利为代表、以宏观研究为指导自上而下灵活配置的风格。
国投瑞银:以创新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以创新作为竞争的驱动力,向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作为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其盈利模式、品牌渠道、谈判能力都居于劣势地位,国投瑞银把“创新”作为谋求弯道超越的策略,在一些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满足市场的差异化的需求。公司先后推出了业内第一只分级基金,首只分级指数基金,并开发一系列产业链指数产品,包括中证上游资源产业指数、中证中游制造产业指数、中证下游消费与服务产业指数。这些创新型的产品, 带来
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成本领先竞争策略尚待开启
由于国内市场的波动较大,成本对国内基金业绩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长期以来国内投资者对基金成本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竞争的逐步加剧,成本逐渐成为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成本领先竞争策略也必将成为基金公司未来的竞争策略之一,国外基金在管理费率方面的低成本竞争策略会是国内基金未来发展的方向。
国内基金成本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基金公司暂未以成本领先作为竞争策略。在海外成熟的市场,基金业的激烈竞争导致基金费用显著下降(参见“美国基金的成本战如何实现”)。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研究发现,从1980年至今,美国共同基金的费用有显著下降的趋势。1980年,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平均支付基金资产的2.32%,到2000年费用率下降到1.28%,而到了2007年底,这个数字缩减为1980年的一半多,下降到了1.02%,近几年基本上维持在这一水平。在国内,基金成本分为一次性的申赎费用和日常的运作费用。虽然一次性收取的申购费和赎回费近年来有了不同程度的折扣,但是基金运作费用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在2007年,股票型、偏股型基金的平均运作费率达到3.87%,此后在2008年下降到2.78%,在2009年,运作费率又稍微回升到2.85%,2010年维持类似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运作费中,管理费和交易费占了近90%。目前我国基金管理费按照1.5%的固定费率收取,而交易费率由于基金的高换手率也一直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
美国基金“成本战”如何实现
在基金投资上,费用直接影响投资者收益。在基金发展历史较长的成熟市场,基金数目尤其繁多,就美国而言,约有开放式基金7 600多只,共计近2万个收费级别。面对强大的同行竞争,成本优势已经成为基金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外基金究竟是如何寻找平衡点,借助成本优势来吸引投资者的呢?以下对美国开放式基金常见的费率结构作一个简单的剖析。
基金费用对投资者来说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费用(shareholder fees),从基金持有人账户中直接扣除,对投资者来说显而易见的,包括前端或后端申购费、赎回费、转换费以及账户管理费等;另一部分为基金的年度运营费用(annual operation expenses),每年从基金资产中扣除,由于并非直接发生在基金持有人的账户上,对投资者来说具有相对的间接性和隐蔽性,很多投资者并未意识到自己还承担着这部分费用。然而直接作为投资价值代表的基金净值是扣除了费用后所得的,基金的运营费用对投资者来说不容忽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披露的每年运营费用包括管理费、12(b)1费、其他费用以及总费用比率(total net ratio, TER)。
其中,12(b)1费根据SEC从1980年开始采用的12(b)1规则而得名,其名称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其实它相当于大家所熟悉的销售服务费,主要用作宣传分销和投资者服务。SEC允许基金从基金资产中计提这项费用,但前提是基金公司要参与12(b)1计划并受其制约。该费用包括两部分:(1)分销费用(distribution fees),用作广告费、宣传品和各类报告印刷等,上限不超过0.75%;(2)股东服务费(shareholder service fees),主要用于投资者咨询、基金销售热线等费用,按规定不超过0.25%。因此,12(b)1总费用不可超过基金资产的1%。其他费用包括托管费、法律咨询费、会计费用、行政费用、注册登记费以及不参与12(b)1计划的股东服务费等。总费用比率则表示基金全部年度运营费用的总和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
但是在美国,很多情况下总费用比率并不代表基金持有人实际所要承担的费用。基金费用实际上是基于收费级别(share class)而发生的,即使同一只基金,对应其不同的级别所引致的费用也可能不同,不仅反映在申购赎回费上,而且在对基金年度运营费用的分摊上也会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的收费级别,不少基金通过和基金管理公司、托管银行、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部门、甚至基金经销商的沟通协调,或者是口头协议,或者是合约签署,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费用降低,从而产生净费用比率(net expense ratio),这才是基金持有人实际承担的运营费用。一般采取的形式有费用豁免(waiver)、费用返还(reimbursement) 以及费用上限 (ratio cap),涉及的范围包括管理费、12(b)1费、行政费、托管费等多项费用。
比如,Forward Legato Fund的管理公司以签约方式同意对该基金的机构级别(institutional class)实行费用上限保护,一旦总费用比率超出1.25%,管理公司即对超额部分给予减免。再比如,为了减少基金持有人的运营费用负担,Usaa Life Income Fund不仅取得托管银行和部分经销机构的佣金返还,而且同时USAA 人寿保险公司还自愿对该基金采取总费用上限保护,一旦总费用比率超过0.65%,公司将返回超额部分。由于这些减免或返还,基金费用的下降幅度平均达到了17%,最高者如Morgan Stanley MultiAsset D甚至达到100%。当然,除了那些具备合约规定减免到期日的条款外,不少费用减免只来自各个管理机构的口头协议,是没有承诺期限的,因此有可能会随时终止。目前SEC只允许基金在其费率表附注中对此予以披露。
借助各管理机构的联手支持,基金持有人由此从年度运营费用的减免中获益。另外,在申购赎回费上也存在着同样的成本优势竞争。除了不同等级的前端或后端申购费外,美国基金还流行着一种不含申购费的基金级别,对关注费用成本的投资者更加具有吸引力。这类基金不收取前端或后端申购费,甚至不收取任何赎回费用。虽然SEC对此类基金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12(b)1费不超过基金每年平均净资产0.25%条件的基金,才可称作“无销售费基金”(noload fund)。
资料来源:www.morningstar.com
与成熟市场类似,因为低成本的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在成熟市场,持有人主要投资于低于平均运作费率的基金。自从2003年以来,美国大约90%的净的“新资金”流进了运作费率低于平均值的基金;在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中,流向低成本运作的基金的比重都在85%左右。在国内,低成本的基金也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在2009年,80%的资产投向了低于平均成本的基金(见图1.8),在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投资于低于运作费率均值的基金的资产占79%,在被动管理型基金中,投资于低于运作费率均值的基金的资产占54%(见图1.9)。这说明,随着竞争的逐步加剧,成本较低的基金获得了市场的追捧。以成本领先作为竞争策略将是大多数基金公司未来的选择。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
图1.8 低于平均运作费率基金资产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
图1.9 低于平均运作费率股票基金资产的比重
总的来说,随着基金公司和基金数量的增多,基金之间的竞争日渐加剧,同时,来自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分流,使得这种竞争的态势更趋剧烈。在这个动态的市场中,基金公司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来向投资者提供服务,在未来也必将通过竞争性的费率,采取成本领先的竞争策略。面对业绩、产品及服务和成本的压力,基金公司面对市场的激励机制,努力在竞争中胜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