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时间:2023-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传福灵机一动:如果这样,就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刻意识到,这就是为自己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天赐良机。这也奠定了目前比亚迪在全球镍镉电池领域排名第二的良好基础,与全球排名第一的三洋公司仅有20%的产量差距,而且这一差距还在缩小。这些大客户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有一家认可,其他公司的订单就会一窝蜂地涌来,从而促使比亚迪很快融入国际市场。

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王传福创建比亚迪

看到别人购买两三万元一部的“大哥大”手机眼睛都不眨,王传福由此想到自己最擅长的充电池技术,开始了创业。

1990年,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地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曾是该院最年轻的处长,带过一批研究生。

在研究院工作5年,其间王传福最大的兴趣据说是研究宝石,为此还出了一本这方面的专著。

突然有一天,王传福发现,周围有许多人面对二三万元钱一部的“大哥大”手机趋之若鹜,而“大哥大”中的电池正是王传福的研究领域之一。

作为一名教授,制造这样的充电池在技术上根本不是问题,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必定看好。因为每一部手机都需要配备电池,其潜在市场实在非常巨大。

王传福想到这里感到非常兴奋。1995年2月,他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实业公司。

公司成立了,可是王传福当时一无所有。300万元创业投资是从表哥那里借来的。难能可贵的是,王传福从一开始就知道应该怎样抓住机会,为此他带领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开始了企业运作。

机会在哪里呢?原来,早在1993年,王传福就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简报中发现,世界电池制造大国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王传福灵机一动:如果这样,就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刻意识到,这就是为自己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天赐良机。于是他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极具超前意识。这也奠定了目前比亚迪在全球镍镉电池领域排名第二的良好基础,与全球排名第一的三洋公司仅有20%的产量差距,而且这一差距还在缩小。

当然,仅仅具有超前眼光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气魄和具体策略。王传福的高明之处之一,就在于比亚迪刚刚起步时,就敢于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大客户摩托罗拉公司等进行接触。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中介出口公司的过长渠道,便于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利润;又可以接触到国际电池供需的一线信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

正是这样的高明策略,赢得了国际大客户的青睐。

目前,比亚迪有60%的产品外销,国际通信业巨头摩托罗拉、爱立信、飞利浦,以及国产品牌波导、TCL、康佳等,都是它手机领域内的客户。这些大客户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有一家认可,其他公司的订单就会一窝蜂地涌来,从而促使比亚迪很快融入国际市场。

刚开始时,王传福就把比亚迪的产品定位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遥控玩具等的镍铬工具电池。这些产品在欧美市场需求量极大,由于比亚迪的工具电池性能稳定、价格更低,所以产品极为畅销。其间所获得的利润,就构成了王传福所掘得的第一桶金。

发展到后来,比亚迪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成为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商,而镍铬电池则位列全球第一。

目前,比亚迪的员工规模达到1.5万人,产品包括150多种不同型号的电池,拥有日产30万支锂离子电池和200万支镍镉和镍氢电池的生产能力,中国其它任何一家充电池生产商的产量都不足它的10%。

比亚迪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除了1997年和2001年为70%外,其余年份都在100%以上。2002年的保守业绩是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

作为比亚迪的核心创始人,王传福本人在比亚迪股份中的持股比例为28%,而其他34位高级官员则拥有22%的股份。王传福在制造自身传奇的同时,也使得比亚迪产生了大量的千万元级的“富豪员工。”

面授机宜

1.相信与王传福同时从杂志上看到这条信息的人不少,为什么只有他能抓住这一机会,并最终取得成功?从中可以看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只有把机会变成机遇,才是强者。

2.比亚迪的成功秘诀是“成本为王,”其产品成本比日本竞争对手低4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在电池生产大国日本,7家锂离子电池厂家中有5家亏损的主要原因。低成本战略使得比亚迪达到这样一种自由境界——当国际电池市场需求旺盛时能赚大钱,当市场变冷、其它厂商无利可图时也能赚小钱。一句话,稳赚不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