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丹奴无中生有 王伟星财运亨通
他说:“我最有价值的,是我的智慧和知识,是我捕捉需求的能力,是我运作品牌的能力,是我对未来的洞察力。”
1984年,王伟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分配在一所大学音乐系执教艺术理论。
1988年王伟星下海经商,办了一家服装厂,从一名大学教师沦落为“个体户。”这种选择也许在今天很好理解,可是在当时却不可思议,父母兄弟、周围朋友无不反对,可是王伟星觉得他离“现实”更近了。
服装厂开业3个月后,王伟星通过当地一家外贸公司进口到了一批韩国涂层面料,然后把它加工成具有独特表面效果的防寒服,结果畅销了一个冬季。从此,王伟星成了名人。
1989年秋天,王伟星认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大有作为,于是卖掉了工厂举家南迁,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刚到深圳,由于当时正好是“六四”过后不久,一些在深圳投资的港商撤资了,港资服装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原来就办服装厂的王伟星,马上以非常低的代价租了一家服装厂。
1995年的一天,王伟星读了报纸上一篇品牌与品质的报道后心想,休闲服装品牌目前还是个新概念,在我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的企业操作休闲产业,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热点。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创个品牌呢?
发现这个秘密后,王伟星兴奋得一连几天无法入睡。可是当他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周围的人时,其他人都摇头感到不可思议——没有资金,你靠什么来创品牌?真是开玩笑!
可是王伟星却不这么想。内心的一种蠢蠢欲动,时刻冲击着他要去做这件事。于是,1996年他卖掉自己的公司,带着200万元开始创建意丹奴休闲服装品牌。
由于人们对他的这种概念创造理论和行业组合理论颇不理解,所以纷纷称他为“疯子王伟星”。
从传统企业形态看,王伟星无中生有所创造的品牌意丹奴(elteno)简直是个“四不像”——它既不是制造商,也不是批发商,更不是零售商——说到底,它仅仅是个服装品牌而已。
事实证明,王伟星创建意丹奴品牌怎么也谈不上专业对口。作为一名教学艺术史论的大学教师,他既不懂服装设计,也不懂服装加工,整天考虑的也都是服装以外的事情。
可是王伟星却创造出了令人惊讶的奇迹——仅仅3年时间,只投入了相当于国外品牌真维斯、堡狮龙、佐丹奴等1%的资金,就达到了它们40%的年销售额。
意丹奴公司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公司总部仅有20多人,人均销售额却高达400多万元,这是传统服装企业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与同行相比,意丹奴的资金周转速度更是别人的4倍,物流速度是别人的2倍,而且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所有负债都由加工商和销售商承担,他不需要支付借款利息,当然就能“四两拨千斤”了。
公司仅仅创办3年,凭着这个年轻品牌,旗下就有40多家企业为它定制服装,有120多家特许商为它销售服装。他们共同编织了中国服装界的一个童话故事。
——制造商获取的是加工利润。我国目前服装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可是绝大多数厂家并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即使它们具备了为国际服装品牌加工的能力和经验,也只能喝到“一口汤。”
——特许商获取的是销售利润。国际服装品牌的大量涌入,在我国培养起了一大批服装特许专卖店。可是由于许多国际品牌服装在我国水土不服,无法生根开花,所以一旦当它黯然离去,它所生下的“遗腹子”就只能嗷嗷待哺,等待着新的合作伙伴重新出现。
——王伟星获取的是品牌利润。由于上述服装制造商、品牌销售商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王伟星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只要适当组合制造商、加盟销售商这两大丰富资源,就可以形成大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合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格局可以实现任意组合——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可以相应组合、增加厂商;当市场需求减少时,同样可以相应组合、减少厂商,没有任何限制。由于生产商大量过剩,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以后的订单就可以不给它;特许加盟商也是如此,加盟队伍可以进行不断调整,以符合品牌发展需要和组合者的自身利益。
总之一句话,有了响当当的品牌,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组合起一个巨大市场,有了操纵和调控这个市场的完全主动权。
这是一个无形市场,然而无形胜有形。它的价值就在于无形。
就这样,令人再也没有想到的是,1999年意丹奴专卖店就发展到了12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
2000年初,王伟星见好就收,把意丹奴品牌以几千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杉杉集团,从而创下了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的公司转让方式。
紧接着,王伟星就与新加坡的一个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开始了创建“意飞逊”品牌。
面授机宜
1.王伟星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成了千万元富翁,堪称是赤手空拳、组合品牌的高手。
2.王伟星的成功秘诀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工作就是塑造品牌、维护品牌,我肥品牌看作一种信息、一种文化。意丹奴总部只有二三十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形象策划、物流系统、训练中心、信息工作,这四项工作就是品牌管理的四大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