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艺术品买家的心态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买家是为了雅玩。在古代,帝王是最大的艺术品玩家。比如,唐太宗以重金购求王羲之书迹,唐玄宗专设“集贤院”征集书画,清乾隆内府尽收民间艺术佳品。其次的艺术品玩家是贵胄官绅、名儒大贾。比如,元代江南三大艺术赞助人之一的倪瓒,建三层“清秘阁”藏名画法书;民国丝业巨富庞元济,设藏画室“虚斋”,编辑《虚斋藏画录》20余卷。当然,能拥有雄厚权势或财力拿艺术品“雅玩”的,相当稀少。如今,真正以艺术作“乐”当“玩”的,更不多见。
另一类买家是为了取利。唐代,内府及私人庋藏成风,不惜高价抢购书画,催生了“手揣卷轴,口定贵贱”的专业书画商。当时多数的民间书画购藏,是用以进献权贵获取仕途。在皇室尚文、文臣当道的宋代,不仅出现了专门经纪书画的“牙侩”,自觉投资书画古玩、从中牟利者更加多。如今,好像每样东西都在变成商品,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往艺术品市场趋之若鹜的,无疑逐利者居多。
中国近年艺术品市场火暴的原因,是它被当成与房市、股市相并的第三大投资市场。
就总量而言,艺术品市场似乎微不足道。比如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强劲增长的2007年,年交易额为236.94亿元;而同年5月的中国股市,仅日成交量就
超过4000亿元。前者比后者千不足一。但就人气而言,艺术品市场比股市有过之无不及。也在中国股市最为踊跃的2007年,沪深两市股民总数为7000万(其中包括空账户和休眠账户),而同年全国涉足收藏者同样达7000万人。显然,在“钱堆”不是很大的艺术品市场里,汇聚了非常大的“人堆”。
看待艺术品市场中的逐利,完全用艺术的眼光和艺术学的方法肯定不行。
既然是市场,最好还是用些经济的眼光。《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坦然地从“利”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会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不过,将“熙熙攘攘之利”说得很透彻的,要数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思想是“经济人”,西方人用这个发明,打开了经济领域内外的无数个问号。拿它点拨今天艺术品投资的一些迷雾,自然不在话下。
笔者自2009年5月起,应邀为国内美术类第一大报《美术报》鉴藏版撰写专栏“晓丹市评”。2年多来共成文50余篇,旨在用经济学基本原理破解艺术品市场热点问题,提示艺术品投资误区。它们深得读者厚爱,相继被“雅昌艺术网”、“今日艺术网”、“新华网”等媒体转载600余篇次。本书正是以这些文字为基础扩充整合而成,以飨广大艺术品投资者。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愿此书也成为艺术品投资者取财的一“道”。
相关资料链接:
1倪进《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市场史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成乔明,李向民《中国古代艺术市场探幽》《理论月刊》2007-10
3马学东《当代艺术调整剧烈缩水50%:秋拍行情代名词》《上海证券报》2008-12-21
4佚名《中国收藏市场有多大》中财网2008-0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