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为什么很难与估价一致

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为什么很难与估价一致

时间:2023-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端艺术品拍卖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数据:成交价和估价。一般而言,“成交价”是指拍卖师在拍场敲定的落槌价与佣金之和,大多会在拍卖结束后对外公布;“估价”是指拍卖行在艺术品拍卖之前预估的价格区间,大多在拍品图录上标注。旁观者通常比较关注成交价,对估价不大注意。例如,在吴冠中作品拍卖成交价前90件中,成交价位于估价区间的仅有14件,不足总量的17%。该成交价高达估价的50余倍,纪录保持了10年之久。

☆认识误区之1:“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不会与拍前估价相差太远”

☆投资必备要诀:不要受估价误导,也不要对估价视而不见。

☆阅读关键词汇:成交价·估价·误导·理性·冲动

在高端艺术品拍卖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数据:成交价和估价。一般而言,“成交价”是指拍卖师在拍场敲定的落槌价与佣金之和,大多会在拍卖结束后对外公布;“估价”是指拍卖行在艺术品拍卖之前预估的价格区间,大多在拍品图录上标注。旁观者通常比较关注成交价,对估价不大注意。但对于投资者,二者都很关键,他们会在竞买之前将估价作为自己出价的参考。拍卖公司的“估价”,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权威人士确定,所以按常理,成交价应该与估价相近,至少不会相差太远。

事实果真如此吗?

艺术品市场理论家马健在《收藏品拍卖学》一书中,曾对此做过专门论述。他选取“朵云轩1993~2002年书画拍卖成交价前100名目录”作样本,发现其中成交价位于估价区间的仅有19件,不足总量的20%。笔者经统计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在吴冠中作品拍卖成交价前90件中,成交价位于估价区间的仅有14件,不足总量的17%。再如,刘小东的2000~2010年174件成交作品中,成交价位于估价区间的仅有52件,占总量的三成,成交价高于估价的达88件、占总量半数强。(详见表1-1)

成交价与估价为什么偏差如此巨大?

一方面,是出于拍卖公司的无奈。评估当前拍品价格的重要参照,是以往的成交记录,尤其是最近一次成交价。但是,高端艺术品市场的拍品大多很珍稀,相似拍品出现的机会并不多,经常找不到相关的依据。这时,估价者就只能在掌握有限信息的情况下,自由发挥。

另一方面,是出于拍卖公司的故意误导。因为拍卖前的估价可以对竞买者产生心理暗示,影响其竞买决策,而拍卖公司收取的佣金又直接跟成交价挂钩,他们自然希望成交价越高越好。为了切身利益,拍卖公司的估价有时就会偏高。另外的情形更为恶劣。艺术品市场理论家夏叶子在《艺术品投资学》一书中指出,一些不规范的拍卖公司为达成交易,会迁就买卖双方暗箱操作。它们事先与买卖双方约定真实的成交价和佣金,然后在拍场表演,虚拍到很高的价格给别人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有时也会尽量提高估价。

出现偏差的更重要原因,则是“理性评估”和“冲动竞买”之间的巨大反差。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定——“理性人”,它是假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充满智慧、精于判断和计算。“理性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理性人”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了解自己的偏好,明确自己的目的,对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选择;其二,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经济学假定“理性人”,是想从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基本要素,并据此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其实,除了前述的“自由发挥式”和“弄虚作假式”估价,艺术品拍卖行的大多数评估还是力求客观准确的。估价者的依据,既包括作品本身的属性,也包括当前市场的行情等,他们所做的,正是“理性人”式的独立理性选择。

但在拍场上,竞买者却很难做到完全地理性。

马健举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在1993年的某次拍卖会上,买家面对一件估价为3500~4000港元的汪精卫书法,举牌踊跃,当价格飙升到4万元之后,仍有两位竞价者互不相让,直到以22万元落槌。有趣的是,成功的买受人在签署确认书时,一脸沮丧,因为价格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该成交价高达估价的50余倍,纪录保持了10年之久。我们看到,拍卖会上经常有惊心动魄的竞价场面,经常产生不可思议的天价,当然,也经常有估价不高的精品黯然流拍。究其原因,许多与此同出一辙。难怪,不少专家都告诫竞买者:“进入拍场之前,先要给自己定一个价格上限。”

竞买者在进入拍场之前确定了价格上限,一定就会理性竞拍吗?

也很难。比如前几年,当代艺术价格一路疯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入场。尽管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泡沫的存在,但在巨大涨幅的诱惑下,仍有人铤而走险。在集体的市场狂欢中,再大胆的估价都可能轻易被突破,在“只要买就赚”的逻辑里,有多少人能够理性地控制自己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拍场上都是“理性人”、全部失去冲动,那么拍卖也就失去了巨大的魅力。

表1-1 刘小东作品2000~2010年拍卖成交价与估价比照(单位:件;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2011-10)

图1-1 刘小东作品2000~2010年拍卖成交价与估价比照

相关资料链接:

1徐明怡《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黑幕》《东方早报》2004-11-24

2陈裕亮《张忠义:投资艺术市场需要理性》人民网2008-05-20

3夏叶子《艺术品投资学》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4马健《收藏投资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