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拍卖市场,为什么可能陷入“公地悲剧”

拍卖市场,为什么可能陷入“公地悲剧”

时间:2023-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声誉的拍卖公司,大都会对所有预拍艺术品全面考证,并在竞拍前公开展示,供竞买人品评鉴定。同年,这位上海藏家将拍卖公司起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但很快,法院驳回了全部诉讼请求。藏家不服,于2009年上诉至北京高法,终审依旧维持原判。拍卖公司动用“不保真”条款,大多出于无奈。不论哪种情形,“不保真”都带给整个艺术品拍卖行业致命的打击。在经济学中,“公地”是对公共资源的形象比喻。如何阻止“公地悲剧”呢?

☆认识误区之26:“艺术品拍卖行很容易保真”

☆投资必备要诀:是否承诺在认定拍品失真后无偿退还成交款及佣金,是考量拍卖行信誉的重要依据。

☆阅读关键词汇:赝品·拍卖法·不保真条款·公地悲剧

相比画廊或古玩店,艺术品投资者更信得过拍卖行。

拍卖具有其他交易方式不具备的优点,尤其艺术品所常用的英国式拍卖(增价式拍卖),因为透明度高而被买家看好。重视声誉的拍卖公司,大都会对所有预拍艺术品全面考证,并在竞拍前公开展示,供竞买人品评鉴定。投资者曾经普遍认为,到拍卖行一定能以高价换来珍品,特别是对国内外的拍卖业巨头更是信赖有加,很乐于去那里一掷千金。

但很多无奈的现实,让买家对艺术品拍卖越来越不放心。

是赝品惹的祸,最典型的案例是吴冠中的《池塘》假画案。2005年,一位上海藏家在北京某家著名拍卖公司的“油画雕塑专场”上,以200余万元拍下一件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半年后,她被告知该画是赝品。2008年,吴冠中本人在该画的背面写下:“这画非我所作,系伪作”。同年,这位上海藏家将拍卖公司起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但很快,法院驳回了全部诉讼请求。藏家不服,于2009年上诉至北京高法,终审依旧维持原判。此类拍到赝品却得不到法律支持的事件,屡见不鲜。

原来,从拍卖行买到赝品只能自认倒霉,是“有法可依”。

尽管《合同法》规定,如果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变更或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但是,拍卖属于特殊的交易活动,应该优先适用另一部专门法律——1997年实施、2004年重修的《拍卖法》。《拍卖法》的第61条明确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事实上,大多数拍卖行都会在拍卖前声明:对拍卖品的真伪或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竞买人应当审看拍品原物,对自己的竞投行为负责。

“不保真”是艺术品拍卖行业的通用规则。

拍卖公司动用“不保真”条款,大多出于无奈。艺术品具有非统一性、非实用性、非再生性、非确定性等特点,拍卖行因为能力所限,鉴别艺术品真伪往往困难很大。他们如果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势必有很大的经营风险。不过,也有一些拍卖行是以“不保真”条款作挡箭牌,为获取利润“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肆无忌惮地知假拍假。不论哪种情形,“不保真”都带给整个艺术品拍卖行业致命的打击。购藏者由于该条款加大了风险,从而对拍卖行产生戒心,拍卖行赝品的空前增多,甚至让投资者觉得那里是假货的窝点。

缺乏诚信的艺术品拍卖行在《拍卖法》庇护下,让整个行业成了肆意攫取私利的“公地”。

在经济学中,“公地”是对公共资源的形象比喻。中世纪英国的公共草地上,居民可以自由放羊,随着牧羊数量的不断增加,草地退化,许多家庭最终因此失去了收入来源。发生“公地悲剧”的原因,是公共资源的两个特殊属性:其一,公共资源没有“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从中获益;其二,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每个人的使用都会降低其他人的使用质量。这样,公共资源很容易因为被过度利用而恶化。如何阻止“公地悲剧”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明晰公共资源的产权。英国在划定了每个家庭的放牧范围之后,人们用栅栏圈起自家草地,并积极地保护其再生能力。17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便出现了这种结果。

国内一些有远见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已经在拍卖行业“公地”上自觉圈地。

早在2003年,“浙江丽泽拍卖公司”就曾推出首个“古玩保真拍卖专场”,承诺拍卖结束后7日内,买家可以无理由退货。第二年,陆续又有两三家拍卖公司打出保真牌。2005年,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北京中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当代名家书画保真保退拍卖会”,它承诺:“买家在购买拍品3个月内,若由画家本人否定,或由中国收藏家协会认可的‘书画鉴定团’中任意两名专家联名认定为非真品,公司都将无偿退还全部成交款及佣金。”

英国在经历“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草场神奇地变好,从此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假如内地更多的拍卖公司圈下自己的土地,并悉心养护,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状况一定也能神奇地好转。

相关资料链接:

1佚名《书画拍卖“保真保退”不是作秀》《南京日报》2005-06-06

2桂杰,王亦君《“拍卖不保真”,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谁来管》《中国青年报》2009-01-22

3李晓斌《谁为赝品买单:从佳士得拍吴冠中假作事件谈起》《理财师》2009-08-12

4刘亚东《标准之路——中国艺术品市场规范调查》《艺术市场》201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