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误区之39:“私立博物馆无人买单”
☆投资必备要诀:政府补贴和社会化能让私立博物馆良性发展。
☆阅读关键词汇:正外部效应·马未都·政府补贴·理事会制
博物馆是一种很特殊的机构。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1届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博物馆是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展览。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是全球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中国最早的公立博物馆,则是于1914年在北京开放的“古物陈列所”。国内的大型公立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许多人耳熟能详。
相对而言,国人对私立博物馆要陌生得多。
其实,我国最早的博物馆,便是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但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兴办了大量公立博物馆,民间文物收藏急剧萎缩。直到1980年代,才在上海等地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地下博物馆”,藏品是非文物的火花、算盘、筷子等。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何扬和吴茜的“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4家私立博物馆成立,首开新中国注册私立博物馆先河。2002年实施的新《文物法》出台新规: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继承或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或拍卖企业购买、个人互换或转让等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依法流通。由此,民间建设私立博物馆的积极性再次高涨。至2010年,仅注册的私立博物馆便有400余座。
迅速兴起的私立博物馆,与近年的收藏品市场趋热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收藏和收藏市场规模惊人。据统计,全国收藏者多达7000万,在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中,民间买家所占份额达九成以上。其中,既有普通玩家,也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款,许多价格千万甚至过亿的拍品被他们收入囊中。同样,目前的私立博物馆中,既有仅十几平方米的微型博物馆,也有斥资数亿元建造的超级博物馆,比如“富华国际集团”陈丽华于1999年投资2亿元兴建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成都建川实业集团”樊建川于2006年投资5亿元兴建“建川博物馆聚落”。
不论大小,私立博物馆都体现出收藏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在经济学中,“外部效应”是指生产或消费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当消费行为对旁观者产生有利影响时,称之为“消费的正外部效应”。私立博物馆主人的收藏,本来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而当他们拿出个人收藏给社会共享时,便产生了很大的正外部效应。2010年4月在“中国首届民办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的《西安宣言》称:“民办博物馆致力于报答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慷慨赐予,致力于回馈社会,致力于将分散秘传的个人收藏,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博物馆馆藏”,这些多样化、专题化、精微化、个性化的私立博物馆,都是大型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被称为“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马未都,可谓最大的收藏消费“正外部效应”制造者。
与许多投资型收藏家不同,马未都的收藏行为属于消费型。马未都在1980年代初开始玩收藏,因为收藏者极少,搞收藏根本无利可图。那时每天早晨,北京国营文物收购点还没开门,卖老瓷器的农民便排出数百米长队,文物的价格极低,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仅值10元钱。马未都收藏古玩,完全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好。他说:“没别的,我就是喜欢玩。”马未都把老瓷器买回家,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摸着看,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他也因此被看作傻帽儿,被讥笑玩物丧志。
马未都的“玩”,很快产生了巨大的“正外部效应”。
至1990年代,国内收藏渐成风尚。此时,马未都已经收藏古家具、古陶瓷、古玉器等逾千件,并且心得日深。他于1992年出版首部专著《马说陶瓷》,被视作收藏者的启蒙读物;他于1997年出版《明清笔筒》,于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门窗》,在收藏界引起强烈反响。马未都还多次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邀请,做专题讲座。2008年,他作客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了50余讲。随即,他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包括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杂项篇)和《马未都说》(包括枕上篇、车上篇、厕上篇)系列图书热卖,成为大众的收藏指南。
除了这些,马未都的“正外部效应”突出体现在他的“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为了展示自己的丰富收藏,从1992年起为开办博物馆奔走。1996年,他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获批。他在博物馆内布置了客厅、书房、卧室、茶室,参观者可以走上老地毯,可以掂量官窑器的重量,可以触摸老玉器的手感,可以翻看老家具的结构。1997年以来,该馆还举办过中国古代金属工艺、门窗、家具、银器、瓷器等大型展览10余个,接待过的参观者数以万计。
产生了很大“消费正外部效应”的私立博物馆,却面临困境。
因为“正外部效应”的制造者与受益者相互分离,经常会导致制造者的“成本溢出”。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机构,其象征性的门票根收入极其微薄,对于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私立博物馆而言,资金短缺是最突出的难题。为了支付场租、布展、水电、工资等费用,馆主们只得用自己的其他收入补充,甚至倾家荡产。2008年公立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私立博物馆又增压力。很明显,“正外部效应”使旁观者受益,其社会价值巨大。为了保护旁观者的利益,政府有职责向“正外部效应”提供激励,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政府对“正外部效应”常用的激励方式是补贴。
在许多发达国家,对私立博物馆有成熟的财税支持政策。比如在法国,如果企业出资成立基金会建博物馆,政府会为该企业免税60%。在国内,针对私立博物馆的扶持政策正逐步推出。2005年底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指出:“国家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7部门下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要求“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并在建立资助机制、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保障、供应建设用地、提供贷款、税费优惠等方面,提出了积极意见。尽管政府不可能像对公立博物馆那样,给私立博物馆全额买单,但“补贴”已为时不远。
和所有的私立博物馆一样,“观复博物馆”在成立后也曾被资金所困扰。
它的微薄门票收入与高昂的运营费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它的馆址也因此从繁华的市中心搬到了郊外。除了门票,“观复”也通过提供收藏知识及鉴定证明、场地出租及衍生品出售获得报酬,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马未都的个人名气。而马未都思考的是:假使自己不在了,博物馆仍能健康生存。
与许多私立博物馆苦苦期待政府补贴不同,为了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马未都决定依靠社会力量另求生路。
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认为:除了通过政府的干预,还可以通过利益各方的协商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国外,一些私立博物馆将个人资产转化为社会资产,成立董事会或借助基金会作为托管机构,理事会制度是很多博物馆的成功模式。
“观复”于2004年开始了理事制改革,2007年正式实行理事会制。“观复”的每位理事都是主人,馆内的重大决策须经理事会集体投票决定。这样,来自董事会几位企业家的拨款、来自理事们的不定期赞助、来自博物馆会员的会费,使运营资金得到了有效保证。2008年,“观复”第一次实现盈亏平衡,成为全国数千家公私博物馆中的特例。2010年6月,马未都又创建了“观复文化基金会”,他将把名下的文物全部捐献出来,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基金会接受了首批社会捐款1000余万元,捐款者既有富人也有普通人,甚至包括打工者。
马未都让个人收藏社会化,为私立博物馆再创范本。马未都把自己取之于社会的“公物”再次“归公”,由此,这位最大的“正外部效应”制造者,所制造的“正外部效应”将持久延续下去。
相关资料链接:
1刘芳《私立博物馆的中国困境》《瞭望东方周刊》2008-03-31
2王海鹏《私立博物馆的中国式生存》《北京晨报》2009-05-22
3毕武英《民间博物馆生态调查》《收藏投资导刊》2010-07-13
4编辑部《2010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西安宣言”》《西安晚报》2010-04-09
5刘腾《观复博物馆:12年不靠卖藏品生存》《中国经营报》2009-06-27
6林天宏《马未都传奇:玩出来的中国第一私立博物馆》《中国青年报》2005-02-05
7《马未都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倾情诉说收藏心得》CCTV.com2007-12-27
8邓欣南《观复博物馆的新立意》《光明日报》1998-07-02
9马继东《马未都的公式:艺术品=金钱》《艺术市场》2004-10
10刘妮丽《民办博物馆逐渐升温,探索民营博物馆中国式生存》《北京商报》2010-07-19
11佚名《文化商人马未都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公物”》《北方晨报》2010-07-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