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危机时代经济环境

后危机时代经济环境

时间:2023-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萎缩意味着,欧元区已正式进入4年来的第二场经济衰退。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市场需求减弱,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内部矛盾凸显,导致保护主义升温,部分经济体贸易政策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报告》给予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很高评价,在所有14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0。

1.1.1 “低增长、差异化”是世界经济主要特征

  (1)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和不稳定期

  后危机时代,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出现明显分化。

  美国经济趋稳。美国商务部初步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经济小幅回落0.1%。从具体构成来看,数据相对乐观,因为第4季度主要是“存货投资、国防支出、净出口”负增长明显,而“私人住宅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支出”仍处于比较明显的正增长态势。基于此判断,美国经济增长并未停滞,调整后的美国GDP数据可能更加向好(见图1-1)。

Image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国研网整理。

图1-1 2008~2012年美国GDP季度走势(折年率)

  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2009年10月,希腊债务问题暴露以来,欧债危机已3年有余。尽管欧洲推出了很多举措,债务危机总体可控,但希腊等国债务情况随时可能恶化,风险仍未根除。因此,欧元区需要经历一轮大规模的、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在此期间,欧元区可能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阻力和波动源。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第3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下滑0.1%,同比下滑0.6%(见图1-2)。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萎缩意味着,欧元区已正式进入4年来的第二场经济衰退。尤其是葡萄牙、希腊、西班牙等欧元区边缘国家仍面临严峻挑战。

Image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国研网整理。

图1-2 2000~2012年欧元区GDP季度同比增长变化(单位:%)

  日本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2年第3季度,日本经济出现急速下滑,实际GDP较上季度下降0.9%,按年率换算为下降3.5%(见图1-3)。

Image

  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国研网整理。

图1-3 2007~2012年日本GDP季度走势(折年率)

  总体而言,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仍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但并不会改变未来10年的整体增长趋势。

  (2)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经济体无法充分发挥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全球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加剧,被迫采取紧缩政策,这会使其经济面临减速。

  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贯穿2012年,并在2013年持续,各国纷纷出台刺激本国经济增长的措施,全球面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贸易摩擦频率持续上升。

Image

提醒您

  尽管短期内国际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但并未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资料链接1-1 2012年,中国贸易摩擦涉案金额同比增369%

  商务部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遭遇21个国家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77起,涉及金额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今年一季度,我国共遭遇12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22起,同比增长22%。对中国来说,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表示,随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上升到第二位,贸易摩擦的增多具有一定必然性,成因也较为复杂。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市场需求减弱,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内部矛盾凸显,导致保护主义升温,部分经济体贸易政策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我国在金融危机中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状态,因而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国。

  据了解,去年的涉案金额增幅明显,主要由于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4亿美元,拉高了整体涉案金额。

  数据还显示,去年我国遭遇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呈攀升趋势。面对这种新局面,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商务部将努力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通过开展对话沟通、业界合作等多种途径,力阻贸易摩擦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蔓延。

  今年来看,应对贸易摩擦的形势依然严峻。一季度我国共遭遇12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22起,同比增长22%。不过,涉案金额为9.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6.36亿美元有较大幅度下降。

  针对我国在贸易争端中“输多赢少”的质疑,宋和平表示,商务部一直在尽最大努力积极抗辩,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报》,2013年4月9日。

  (3)新兴经济体在世界整体经济格局中继续崛起

  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本上打破了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格局,即“美国消费—东亚生产—中东提供能源”格局。根据IMF预测,201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整体占全球GDP的比重将上升至50.8%,会首次超越发达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主力”。

  城市化、工业化仍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点,巴西、俄罗斯的资源优势继续保持。例如,截至2012年10月1日,俄罗斯经济特区的入驻企业超过300家,吸引协议总投资额为3 880亿卢布(约合125亿美元),其中2011年10月1日至今引资额为637亿卢布(约合20.5亿美元),增幅达38%,生产总值从503亿卢布增长到736亿卢布,增幅为31.5%。未来5年,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对全球GDP增长贡献度在2/3左右,这意味着,全球需求结构将会出现巨大变化。

资料链接1-2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

  世界经济论坛7日通过日内瓦—北京连线的方式发布了《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中国排名第26位,比上一年度上升一名。

  中国的排名在金砖五国中大幅领先。在其他4个金砖国家中,南非(第50位)和巴西(第53位)的排名有所上升,而印度(第56位)和俄罗斯(第66位)略有下降。

  瑞士、新加坡、瑞典分列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前三位。而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位。

  《报告》指出,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一些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较低和对于政府效率低下的担心。

  排名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力在过去7年间停滞不前,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改善,让它们的增长更加稳健。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和表现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布兰克说:“这反映出经济活力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至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正在缩小。”

  ……

  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排名逐年上升。《报告》给予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很高评价,在所有14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0。《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少的国家之一,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和温和的财政赤字,这些因素与良好的经济前景一起,使中国的主权债务质量的改善远远好于其他的金砖国家。此外,中国的健康与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和创新等指标也排名靠前。相对而言,中国在金融市场发展和技术就绪度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排名靠后,也拉低了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排名。《报告》指出,中国仍处在效率驱动型发展阶段,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处在创新型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指出:“经历了几个困难年度之后,全球经济在后危机时期稍有复苏迹象,尽管这种复苏非常不均衡。当今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鼓励增长的质和量,并应融入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需要和可行的措施。”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1年9月7日。

  (4)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

  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分工规模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拓展,很多产品依赖于全球市场。依据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经济体会逐渐将本国利润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出去,利用国外廉价的生产要素,实现产品的整条产业链(见图1-4)。

Image

图1-4 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Image

提醒您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把发达国家的低人口增长率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视为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原因。

  对于产业承接国或地区而言,产业转移能够为其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发展动力,综观各国产业发展史,无论是美国工业化、欧洲工业化,还是东亚工业化,抑或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都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产业转移的驱动。

专栏1-1 全球主导产业转移与传递速度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多数大型跨国公司选择进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投资密集的行业有微电子、汽车制造、通信设备、办公用品、仪器仪表、制药、化工等,大大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能使中国获取静态经济利益,同时推动了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造就动态经济利益。跨国投资带来的生产专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大大促进了中国自身优势产业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纺织业成为世界性产业用了200年;钢铁工业地理格局的改变至少用了70~80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汽车、家电等,在全球的转移速度已缩短至20~30年;IT产品的全球生产扩散更快,而且彻底改变了产业的地理布局和产业转移的路径。毋庸置疑,主导产业的加速转移直接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与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数据显示,2011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7 532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1.5万亿美元)的一半,结束了连续三年下降的态势。同年,跨国并购额达3 963亿美元,增幅高达57.4%。特别是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并购的热点领域,以获取和利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转移也更加明显。

资料链接1-3 美国组团到中国“招商引资”

  美国吸引中方投资近来热情十足。12月5日,美国驻华大使投资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这个有约150名中国企业家、投资商参与的论坛上,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以演讲、短片等形式多次明确表达欢迎中国投资。此外,美方高级官员,如负责经济增长、能源与环境事务的副国务卿霍马茨、费城市长纳特以及企业界代表等均“现身说法”,倾力宣讲赴美投资的好处。

  美方对欲借此次活动吸引投资的考量确实颇费心思。一天的论坛中,除了官员演讲表态之外,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大连万达等中方企业、高盛等美国公司代表,交流投资美国的经验,同时,从“企业牵线搭桥会”、“美国使馆工作人员介绍美国签证程序”等分议程的设置上看,美方也希望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成效。

  ……

  2012年以来,已有美国州、市的商务发展官员、企业家到访中国南京、成都等地介绍投资项目。“对内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吸引中国投资是我作为美国大使的首要优先事项之一。”骆家辉就曾作出过上述表示。

  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在美直接投资可能超过80亿美元(1美元约合6.29元人民币),大大超出前两年5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投资范围涵盖小型到大型企业,包括大连万达集团最近对AMC娱乐数十亿美元的收购,天津钢管、尚德太阳能、中海油、中石化、中航工业和金龙精密铜管等企业在美国各领域的投资。

  论坛上,美方着重突出了美国作为投资地的优势,比如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可预测的监管和法律系统、成熟的金融部门和资本市场、教育程度高、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等。

  骆家辉说,在经商便利度方面,美国处于或接近全球基准的顶点。正因如此,2011年美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约2 27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在美国,有经营钢铁厂的俄罗斯公司,经营果汁加工厂的巴西公司,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汽车装配厂等。

  ……

  资料来源:《国际先驱导报》,2012年12月19日。

1.1.2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主线

  (1)国内宏观经济企稳,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

  过去30年,无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还是从体制变革的角度,参与国际分工都使得我国获得了巨大利益。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例如,2010年16G的iPad,售价约为499美元,其中成本占52.5%,而我国的劳动只占总成本的1.6%。尽管从名义上来讲,iPad是中国加工的,但是,实际上在整个产业链中,我国的份额微不足道。

  后危机时代,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开始依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化和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

Image

提醒您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经济发展初期,各国一般会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式”增长,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生产要素开始相对稀缺,各国会相应地进行要素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方向上转变。

  2012年第4季度,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复苏迹象(见图1-5),同时,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向好。

Image

图1-5 2007~2012年中国季度GDP增长率(折年率)

  2013年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四大机构均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超过8%(见表1-1)。

表1-1四大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单位:%

机 构

2013年

2014年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世界银行

8.4

2.4

8

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2

3.5

8.5

3.4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8.5

-

8.9

-

亚洲开发银行

8.1

-

-

-

  (2)要素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见图1-6)。后危机时代,在美、日、欧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未来促进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最有效的手段是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投资和消费共同驱动经济的内生增长。

Image

图1-6 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3)各地招商引资政策竞争加剧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资的各种超国民待遇,开始转向为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行为主体,趋利性使得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投资方向和行业,因此,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力量的约束。

Image

提醒您

  当前,政策招商逐步在向诚信招商、环境招商、服务招商和文化招商转变。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招商引资管理效率、服务效能、投资环境、产业优势、配套能力等软实力的作用。

  然而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有的地区为争取投资项目,提出“优惠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甚至竞相制定一些有违国家法律、政策的特殊政策,使得招商引资变成了出台优惠政策的竞争,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地方的整体经济环境和正常经济秩序。

资料链接1-4 招商引资政策不能太随意

  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资推介中,都会提到“一事一议”。有的地方甚至提出:“投资到××,一切好商量。”

  “一事一议”,能够区别对待投资商的特殊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灵活性”。但是,“一事一议”也有弊端。首先,不“议”,就不会有更多的优惠;“议”得越充分,优惠越彻底。这样的“一事一议”,让优惠政策变成弹性太大的“猴皮筋”,容易“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其次,由于“一事一议”的过程不公开、标准不统一,让人对投资政策环境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反而会削弱该地区的吸引力。

  “招凤引凰”离不开先进的硬件、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条件,更离不开公开、公平、稳定的投资环境。要想在招商引资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地方在制度建设方面、在投资环境方面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像在自由市场买菜一样随意讨价还价。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12日。

  (4)“十二五”期间,国家推动区域产业转移

  2004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并日益向全国各地蔓延,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2即将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瓶颈”,若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进行产业转移,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中西部,或者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本密集型企业、创新推动型企业的发展。

Image

提醒您

  我国产业升级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转移呈梯度推进的态势,大致形成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经济圈转移、沿海经济圈向中西部转移的局面。

资料链接1-5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亟须转型升级

  全国工商联于2011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广东和浙江区域达到20%的用工缺口,长三角地区接近30%的用电量缺口,江苏企业中约2/3存在建设用地困难现象。

  同时,我国企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2011年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同比上涨19.3%;多个省份用工人均工资增长率上调达20%以上(如浙江为29.8%、江西为23.6%)。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环境变化、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人民币升值影响下步履维艰。

  在上述内外约束之下,中小企业基本处于微利阶段,《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整体平均利润率已经不足3%。2011年1~7月,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为12.7%,且企业亏损程度在逐月加重。

  这些压力导致了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的举步维艰,同时传统产业的存在占据了东部地区的土地等要素资源,不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东部地区迫切需要将一部分产业淘汰掉,产业转移成为东部地区理想的选择。

  “十二五”期间,经济发达地区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期,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和产业结构优化,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契机下,很多沿海经济开发区提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目标,希望引进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以及投资管理中心等。同时,随着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的上升与环境的恶化,国内产业转移出现日益加速趋势,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带来了产业转移机遇。

Image

提醒您

  2013年10月,《经济参考报》公布调查结果,东部地区近70%的纺织服装企业发生过转移或有转移意愿;长三角地区10%~15%的鞋类订单和部分代工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转移。

  (5)《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201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这是针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一项综合性、指导性的产业政策。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着眼于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承接地之间盲目竞争、产业无序流动和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等问题。对于建设和完善地区良性互动、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mage

提醒您

  我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式发展,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实现了经济飞跃式增长。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出台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及《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2013年,商务部政研室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课题组3认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正进入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的新阶段(见图1-7)。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以国内转移为主、境外转移起步发力、产业布局优化、生产转型与投资转移并举等特点。值得重视的是,工业化向经济腹地的推进,并不只是产业的单向迁移,而是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过程。

Image

图1-7 产业转移示意图

资料链接1-6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升级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不仅表现为产业升级,更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许多人把城镇化理解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似乎仅此一项就可以拉动地方经济40万亿~6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城镇化是和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一起构成区域经济升级版的。要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升级版,仍需要从产业选择、发展模式、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园区经济、产业集群等方面统筹考虑,才能打造出比较理想的升级版本。

  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在产业选择方面,各个地区,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无不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升级的战略支撑点。这在总体方向上应该是正确的,毕竟由中央政府经过反复论证所确定的七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包括新能源领域的新一代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节能环保等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

  中国必须在这些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的生产体系,才能以大国的姿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并不均衡,各自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模式。不可能每个省市,甚至每个县域都来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果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消费需求,那么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用密切相关的许多产业可能更有希望成为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医药业、康体保健业、民间手工业、生物有机农业、职业培训业等。在这些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 增速,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也相当大,有较大的市场容量。

  园区经济是城镇化的核心依托

  从我国现阶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现实条件出发,园区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依托,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将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有效推进城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园区经济的本质是集约化和规模化,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可以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能源,集约和节约用水,集约使用原材料,甚至还可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园区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新型组织方式,产业集群的兴起、发展、成熟、衰退与城镇化发展的稳定、持续存在很强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的产出达到美国总产出的近60%。

  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大量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所形成的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我国东部地区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比较成功。如浙江海宁马桥镇经编产业园区,占地面积5.7平方千米,拥有入园企业403家,拥有省批股份制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成为全国知名的纺织产业园。早在2010年园区就已实现工业总产值175.05亿元。浙江有上百个这样的产业集群,有效支撑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发展。

  ……

  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所倒逼的区域协调问题、地方债务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3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